•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性質新探——以其安置民戶、督導經濟、平決府州縣的職能為中心

      2018-04-12 09:19:18
      關鍵詞:兵馬金朝行政

      孫 佳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調整諸京建置,改革并統(tǒng)一地方路制,至海陵天德二年(1150)全國普遍實行了兵馬都總管府路制。學界對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是否為金朝一級地方行政建置的定性問題見仁見智。首先,德國學者傅海波[1]312、臺灣學者楊樹藩[2]415、程妮娜[3]112、劉浦江[4]76、史念海[5]175-176、李治安[6]369等先生持“行政建置說”,主要認為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是府、州、縣之上的地方一級行政區(qū)劃,兵馬都總管府為行政機構。其次,趙云田[7]212-213、李錫厚、白濱[8]274等先生持“軍事機構說”,認為金朝兵馬都總管府是軍事機構。趙云田先生認為路是金朝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劃,設有都總管府、轉運司、提刑司、統(tǒng)軍司等,“都總管府為路的軍事機構”,亦理民政,軍政合一[7]212-213。再次,王曾瑜、張帆先生持“軍事治安機構說”,認為金朝兵馬都總管府是本路的軍事治安機構。王曾瑜先生提出兵馬都總管府長官還兼理本路首府民政[9]31。張帆先生認為金代的路不是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劃[10]102。最后,余蔚[11]495、李昌憲[12]950-962先生持“高層政區(qū)說”。余蔚先生認為金朝路制一直未臻完善,空間上“幾種機構的轄區(qū)未能重合,區(qū)劃不統(tǒng)一”,共同作用于府州并連接中央,應視為職能不完全的高層政區(qū)[11]495。

      學界前輩的研究視角不同,前三說是基于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的內容展開探討,后一說則是鑒于金朝多重路制的總體層面進行定義。上述諸說的討論為金朝路制研究奠定了基礎,學界前輩在探討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性質時,或依據《金史》中《地理志》《百官志》的單向記載,或并未細致考究兵馬都總管府路的制度結構和全部職掌,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被討論。厘清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是否具有行政職能是解決各家爭論的關鍵。本文擬通過考察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安置民戶、督導經濟、平決府州縣等民政、民生職能,來明確金熙宗以后兵馬都總管府路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建置的性質,與學界前輩的觀點進行商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金朝“行政路”與“職能路”的概念,以求教于方家。

      一、安置猛安謀克戶與漢人移民、流民

      金熙宗以后的兵馬都總管府路制表現為京路、都路、總管府路三種形式。京路路級官署為留守司。都路路級官署為都府,皇帝出巡時設留守司??偣芨仿芳壒偈馂榭偣芨?。諸路長官皆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它們雖在官署設置上略有差異,但運行機制是整齊劃一的,利于金朝中央對地方的常態(tài)化管理[13]70-78。

      熙宗以后兵馬都總管府路下轄的主要戶口包含“猛安謀克戶”和“州縣戶”*實際上金朝戶口還包括“乣戶”,即生活在金朝北部、西北部邊地的游牧部落。“乣戶”不是地方路制下的主流人口類型,以游牧為生,常遷徙不定。參考劉浦江:《金代戶籍制度芻論》,《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懊桶仓\克戶”以女真人為主體,另摻雜了部分契丹、奚等族人口?!爸菘h戶”指的是漢人,主要由漢族和渤海族人口組成。金朝大概每三年開展一次戶口的統(tǒng)計與調查,經最基層的里正、主首、寨使逐戶落實戶主填報登記“手實”,“以實數報縣”“申州”“達上司”“到部呈省”[14]1032,由縣→府(州)→路→戶部→尚書省。劉浦江先生依據轉運司路設有戶籍判官,認為“上司”應指轉運司路[4]76。轉運司作為掌理地方經濟的職能部門,負責督促府州縣進行戶口登記、統(tǒng)計,并上報中央。兵馬都總管府路作為行政建置,負責管理本路原有民戶,同時還要安置新進入路內的“猛安謀克戶”和“漢人移民、流民”。

      (一)安置猛安謀克戶

      猛安謀克是金初女真人的基本社會組織形式。女真建國前一年,猛安謀克組織正式成為了女真基層社會行政組織。金太祖、太宗兩朝在女真內地和原遼黃龍府地區(qū)置萬戶路,在原遼其他地區(qū)實行都統(tǒng)或軍帥司路,在占領的原宋地區(qū)設兵馬都總管府路。此間,猛安謀克戶經常被遷移到新征服地區(qū)。熙宗以后全國開始實施劃一的兵馬都總管府路制。金朝中央為了實現其統(tǒng)治意愿而對猛安謀克戶進行遷移,由相關諸路安置。猛安謀克戶有三個主要遷徙方向。

      一是從北部、東北部地區(qū)遷至中原地區(qū)。如熙宗“創(chuàng)屯田軍”,遷移大量猛安謀克戶至中原各路,“與百姓雜處,計其戶授以官田,使其播種”[15]173。猛安謀克戶平時耕種屯田,戰(zhàn)時起戈為兵。海陵貞元元年(1153)三月遷都中都,將上京地區(qū)有勢力的女真宗室的猛安謀克遷移并安置于中都路、山東東西兩路、北京路(大定府)、河北東路[14]993[16]197*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先生據《金史·食貨志》田制條等史料認為海陵遷移上京諸猛安謀克的時間應在正隆元年(1156)。參見[日]三上次男「金代中期における猛安謀克戸」、『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3年版、第197頁。,以清除上京地區(qū)宗室異己殘留勢力,同時加強女真勢力對新都及京畿附近區(qū)域的控制。世宗即位于東京遼陽府,入主中都時隨扈軍猛安謀克內遷,為了鞏固皇權,大定二年(1162)又命東北“咸平、濟州軍二萬入屯京師”[14]124-125。二是在中原地區(qū)部分路之間遷徙。海陵正隆時曾將中都部分猛安謀克遷至南京路,以備征宋[14]109。世宗時撤除“海陵時無功授猛、克者”[14]1626,新授猛安謀克“并令就封,其謀克人內有六品以下職及諸局承應人,皆為遷之”[14]995。世宗、章宗朝實行移民和括地政策,來緩解猛安謀克戶貧困化的問題。世宗在河北、山東地區(qū)對猛安謀克戶進行移民和土地置換,并鼓勵農耕,如“以按出虎等八猛安,自河南徙置大名、東平之境”,“摘徙山東猛安八謀克于河北東路,置之酬斡、青狗兒兩猛安舊居之地,詔無牛耕者買牛給之”等[14]1987。三是金后期南遷。衛(wèi)紹王大安三年(1211)四月,蒙軍南侵,迅速占領了金朝北部大量府州縣。宣宗貞祐二年(1214)四月,山東、河北諸郡多失守,河東州縣亦多殘毀[14]304。五月,宣宗遷都開封府?!皝`軍潰去,兵勢益弱,遂盡擁猛安戶之老稚渡河,僑置諸總管府以統(tǒng)之”[14]998。八、九月,宣宗在南京路歸德府、開封府附近設山東西路、大名府路、河北東路行總管府[14]312-313,管理從山東、河北、山西遷入的猛安謀克徙軍戶[14]2378,使其形成重要的軍事防線,反映出了此時金朝內縮戰(zhàn)線、守衛(wèi)汴京的軍事策略。行總管府是金朝后期一種臨時性軍事建置,不是地方路級建置[17]112。宣宗興定五年(1221)十二月行總管府廢罷,這些南遷的猛安謀克戶復由南京路管轄。

      (二)安置漢人移民、流民

      金太祖、太宗時期地方諸路需要安置降附的原遼、宋府州縣人口和政府行為的原遼、宋府州縣移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制,完成了女真政權的封建制度變革?;式y(tǒng)五年(1145)罷遼東漢人、渤海猛安謀克[14]993。在調整京府州縣制度的過程中,除了安撫和管理本路原有府州縣民戶之外,兵馬都總管府路還要安置以下四類新進入本路轄境的漢人移民和流民。

      一是安置遷都所召集的漢人移民。金朝曾依次歷經過會寧府、大興府、開封府三個國都,不斷南移。政治中心發(fā)生轉移時,金朝中央需要加強新都建設,征調民戶以充實國都。海陵遷都中都大興府后,曾下令“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給復十年,以實京城”[14]1863。金朝后期戰(zhàn)亂迭發(fā),蒙元勢力崛起,大舉南侵。貞祐二年(1214),宣宗遷都南京路開封府,“聽民南渡”[14]306。二是安置政府行為的漢人移民。如世宗大定初年,“山東、河北猛安謀克與百姓雜處,民多失業(yè)”,南京路陳、蔡、汝、潁州地區(qū)臨近南宋。海陵正隆征宋時,這些州縣受戰(zhàn)火侵擾,導致地廣人稀、經濟凋零。因此世宗采納曹望之的諫言,“徙百姓以實其處,復數年之賦以安輯之”[14]2037,將山東、河北的部分漢人居民遷入南京路。這不僅緩解了山東、河北地區(qū)土地資源緊張的危機,同時還促進了河南地區(qū)的經濟復蘇。三是安置并賑濟災荒時產生的漢人流民。災荒發(fā)生時,兵馬都總管府路對避難至本路的流民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安置和救助。熙宗天眷、皇統(tǒng)年間,“陜右大饑,流亡四集”。臨洮尹兼熙秦路兵馬都總管龐迪下令開渠溉田,使“流民利其食,居民藉其力,各得其所”[14]2013,解決了大量流民涌入給本路民生治安所帶來的沖擊。大定三年(1163),中都路“灤州饑民,流散逐食”[14]130,世宗將這些流民安置于山西地區(qū)的河東南路或河東北路,“富民贍濟,仍于道路計口給食”[14]130。金朝對漢人流民除了使其就食諸路,世宗時還曾下令“閱實其人,使還本貫?;蚓幗h以為客戶,或留為佃戶者,亦籍其姓名”[14]2037,使流民復原籍或籍入近縣。四是安置躲避戰(zhàn)亂的漢人流民。如章宗泰和七年(1207),南宋“復陷階州、西和州”,金朝“詔徹五州之兵退保要害,五州之民愿徙內地者厚撫集之”[14]2181。金后期北部疆土不斷為蒙元軍隊吞噬,“大河之北,民失稼穡,官無俸給,上下不安,皆欲逃竄。加以潰散軍卒還相剽掠,以致平民愈不聊生”[14]2385。為了躲避戰(zhàn)亂,流民四散,各路對這些流民進行收置與管理。

      金熙宗、海陵時期銳意改革,使得金朝國家體制向中央集權化階段轉化。金朝政府的移民政策總體上以加強皇權向心力和維護統(tǒng)治為主。新進入諸路的猛安謀克戶和漢人移民、流民以政府行為的移民為主線,表現為“充實國都”“戍衛(wèi)地方”“括地耕荒”等。此外,受災荒、動亂、戰(zhàn)亂影響還有部分自發(fā)性流民產生。從前文的考察來看,兵馬都總管府路對新進入路內的上述人口進行安置并執(zhí)行國家的惠民政策,體現了其具有掌管本路民政的行政職能,是金朝地方一級行政建置。熙宗以后的兵馬都總管府路作為中央在地方的行政機構,其制度的劃一對這種集權政體的轉變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督導農業(yè)、配合通檢推排、防治河患

      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作為地方的一級行政建置,對轄區(qū)內的經濟事項具有督導和管理的職能,不僅要鼓勵和監(jiān)督農業(yè)生產,還要配合轉運司通檢推排,同時沿河流域的部分路還要防治河患。

      (一)督導農業(yè)生產

      農業(yè)是金朝的經濟產業(yè)支柱。金朝中央深知糧食和經濟作物是解決政治、經濟、軍事、民生等問題的最基本的物資儲備,因此通過各種方式勸農,擴大農田耕墾面積,增加糧食產量。

      金熙宗以后的兵馬都總管府路作為地方行政機構,肩負著督導本路農業(yè)生產并懲罰違例行為的職責。金代田制規(guī)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猛安謀克戶少者必課種其地十之一,除枯補新,使之不闕”[14]1043。大定五年(1165),中都路兩猛安戶“不自耕墾,及伐桑棗為薪鬻之”[14]1044,世宗命中都路大興少尹完顏讓前往巡察。世宗后期猛安謀克戶不自耕種的問題依然嚴重,大定二十二年(1182)中都路有猛安戶不耕種,“悉租與民”,將領受的官田出租給漢人民戶,甚至“有一家百口垅無一苗”,嚴重浪費耕地資源。大興少尹王脩作為路官,上陳責罰的意見“以不種者杖六十,謀克四十,受租百姓無罪”,世宗予以采納[14]1047。又衛(wèi)紹王崇慶元年(1212),“時京師市井蕭條,草莽蔥茂”,大興尹烏陵用章親課大興宰及千戶屯等耕墾廢田[15]310,意圖促進農業(yè)生產,解決本路糧食短缺的問題。

      當饑荒和災害發(fā)生時,路官還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耕、維護農業(yè)生產,進而確保本路的穩(wěn)定。如熙宗皇統(tǒng)時期,陜西大旱。傅慎微時任同知京兆尹,作為京兆府路的佐貳官,又“權陜西諸路轉運使”。他利用兵馬都總管府路和轉運司路各自的權力,“復修三白、龍首等渠以溉田,募民屯種,貸牛及種子以濟之,民賴其利”[14]2763。大定十八年(1188),世宗詔南京路和大名府路給本路“避水逃移不能復業(yè)者”津濟錢以賑濟,并“量地頃畝給以耕?!盵14]202,使本路災民重新開展生產和生活。章宗朝,“雨潦害稼”,大名府路長官知大名府事完顏承暉“決引潦水納之濠隍”[14]2224,將雨水引入護城河,以保護農作物不受水害。

      (二)配合通檢推排

      通檢推排是金朝賦役制度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旨在清查戶口和物力?!督鹗贰な池浿尽份d“通檢,即《周禮》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鄉(xiāng)之眾寡、六畜、車輦,辨物行征之制也”[14]1037。清人趙翼認為金代推排之法與宋代的“手實法”相似[18]627-628。劉浦江先生認為“推排”指“調查核實民戶的戶口、物力狀況,然后據此征派賦役”,“由中央政府進行的全國性的推排”稱為“通檢推排”[19]27。大定四年(1164),世宗以“貧富變更,賦役不均”[14]1037,推行通檢推排之法。楊廣文等先生認為太宗天會年間曾行“通檢”[20]80??傮w看來,金代通檢推排應該在世宗、章宗朝才成為定制。日本學者小川裕人先生認為通檢推排是在金朝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兵馬都總管府路內進行的[21]37,劉浦江先生則認為是通過轉運司路來實施的[19]29。劉先生的解釋更為合理。

      盡管通檢推排由轉運司路主導,但兵馬都總管府路也承擔著配合轉運司路推排的任務。每次通檢推排的官員,人數眾多,包括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猛安謀克戶和漢人民戶都要受到推排。據《金史·百官志》記載,都路推官、總管府路府判“掌通檢推排簿籍”[14]1304,1310?!巴z推排簿籍”置于都府、總管府、散府、州(節(jié)度、防御、刺史)、赤縣(大興、宛平)[14]1303-1314。這說明在涉及民戶問題時,兵馬都總管府路還是要參與到通檢推排事務之中進行輔助的。世宗以“猛安謀克多新強舊弱,差役不均,其令推排,當自中都路始”,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八月,“以同知大興府事完顏烏里也先推中都路,續(xù)遣戶部主事按帶等十四人與外官同分路推排”[14]1038。這次推排因受張汝弼、梁肅等反對,疑未完全實施,但從中依然可以看出兵馬都總管府路官員有時也執(zhí)行推排的任務。

      泰和八年(1208)九月,章宗“遣吏部尚書賈守謙等一十三人與各路按察司官推排民戶物力”[14]285,十一月以“轉運司權輕,州縣不畏,不能規(guī)措錢谷,遂詔中都都轉運使,依舊專管錢谷事,自余諸路按察使并兼轉運使”[14]1308。章宗期望以按察司的監(jiān)察權加重轉運司在州縣官眼中的地位,以便于更好地規(guī)措地方錢谷。按察司路兼理轉運司路后,開始主導地方通檢推排。宣宗貞祐三年(1215)廢罷按察司路后,轉運司路恢復原有職能。兵馬都總管府路在此間是配合按察司路進行通檢推排的。

      (三)防治河患

      金朝在中央設置都水監(jiān)專管河防事務,另在河北西路衛(wèi)州(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附近)置分治監(jiān)專門規(guī)措黃河、沁河,在地方沿河分段設置都巡河官,諸埽所各置散巡河官。但是當重大河患發(fā)生或筑堤工事繁重時,中央還需要征役附近兵馬都總管府路的民戶、軍戶參與修筑河防。南京路、大名府路和河北西路的防治河患職能體現得較為明顯,其路官需要監(jiān)督役夫修筑河堤、檢視河堤并上報險情。其他臨近各路,接受中央調遣,協助完成筑防任務,世宗末年開始沿河“四府、十六州之長貳皆提舉河防事,四十四縣之令佐皆管勾河防事”[14]673。

      黃河在河南、山東地區(qū)水系尤為豐富,河患嚴重。南京路和大名府路主要防治黃河河患。例如,陽武、原武、東明三縣在南京路沿河邊界,位于對岸的河東南路孟州、河北西路衛(wèi)州也在沿河邊界。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曾詔遣太府少監(jiān)張九思、同知南京留守事紇石烈邈督管役夫在這些地區(qū)開展筑防工事[14]671。大名府路南境有一小段黃河流經,章宗明昌四年(1193),“都水監(jiān)官提控修筑黃河堤”,令大名府“差正千戶一員,部甲軍二百人彈壓勾當”[14]675。五年(1194),知大名府事完顏裔參與監(jiān)護山東地區(qū)沿河州縣筑堤事宜,并“講究河防之計”[14]676。河北西路主要參與治理滹沱河河患。如世宗大定八年(1168)六月,“滹沱河犯真定,命發(fā)河北西路及河間、太原、冀州民夫二萬八千,繕完其堤岸”[14]688。真定府是河北西路治所,河間府是河北東路治所,冀州隸河北東路,太原府為河東北路治所。三路相鄰,河北西路路治府遭受嚴重水災時,中央征調三路民力共同修筑河防。

      金朝中央政府宏觀調控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其主導下的農業(yè)振興、人口普查、賦稅征收和河防建設等民政、民生事項,在地方由兵馬都總管府路執(zhí)行或部分地參與,主旨在于維護和鞏固金朝國家的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金熙宗以后兵馬都總管府路對本路農業(yè)、賦稅、防災等民政、民生事務的管理,體現了其地方一級行政建置的特性。

      三、平決府州縣糾紛

      金熙宗以后的兵馬都總管府路下轄府、州、路下路、縣。這些下級地方建置毗鄰而設,經常在邊界歸屬,尤其是土地和水資源分配等問題上發(fā)生矛盾。立于熙宗天眷二年(1139)六月的《都總管鎮(zhèn)國定兩縣水碑》詳細記述了河東南路路官對趙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zhèn))、洪洞(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境內)兩縣霍河水權糾紛的仲裁過程,從中可以窺見兵馬都總管府路對轄境內府州縣的行政統(tǒng)轄及平決路內府州縣間糾紛的職能。

      事實上在趙城、洪洞兩縣還隸屬于宋境時,這種水權之爭就已經存在了。金熙宗天會十三年(1135),兩縣水權矛盾再次激化?!摆w城縣申據使水人戶虞潮等狀告,有洪洞縣人戶盜使水”,兩縣糾紛先訟之于府,“府衙數差官,規(guī)劃不定”,兩縣向上申訴。十五年(1137)十月,“牒委府判高金部規(guī)劃,定于母渠上置木隔子,更隔上岸”,均流水勢[22]20?!半何逼疥柛懈呓鸩康纳霞壒偈鹨蔀檠嗑忻茉?。程妮娜先生認為金初為了控制和戒備漢地,太宗設置在原宋地區(qū)的兵馬都總管府路不由中央直接統(tǒng)轄,而受都元帥府及其下屬的漢地樞密院統(tǒng)轄[23]182。最早兵馬都總管府路的路官由都元帥府任命,太宗天會十一年(1133)“并從朝廷選注”[14]65,改由中央直接任命。這也意味著都元帥府和樞密院對兵馬都總管府路由直接統(tǒng)轄開始轉向部分節(jié)制。熙宗天會十三年(1135)即位,廢止國論勃極烈制度,改行封建三省制。改革后的兵馬都總管府路受中央直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受都元帥府和樞密院的節(jié)制。熙宗天眷元年(1138)八月頒布“天眷官制”,完成了女真政權的封建官制改革。新官制的施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建制初期諸路部分官職的任命還存在空缺的情況??偣芨姓萍o綱眾務,分判戶、禮案,既是路官又是府官。兩縣糾紛發(fā)生近兩年后燕京樞密院才牒委平陽府府判高金部處理,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先前府衙不斷在差人處理,持續(xù)了較長時間。二是此前平陽府府判一職無人出任,天會十五年(1137)十月稍前才由高金部擔任。同時,當時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兼平陽府尹一職疑還沒有到任官員,這從后面碑文所記的“本府闕員申覆樞密院”也可以得到印證[22]21。

      天眷元年(1138)四月,“準奉樞密院上畔,元帥府札子咨送封題到平陽府”[22]20。趙城縣張三等上告至樞密院,狀告高金部分水不均,請求拆除石堰。公文下達平陽府后,府衙縣依舊前后向上申告,請求差官定奪。由于平陽府闕員,十月“準奉上畔,已下錢帛都勾判官朱申計會兩縣知縣及勾取一十一村人戶”[22]21,依舊例定水權,使兩縣民戶再無訴訟。此時,燕京樞密院已于九月改為燕京行臺尚書省[14]73。行臺尚書省是中央尚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兵馬都總管府路已經由中央直接統(tǒng)轄。二年(1139)二月,應時任中京(大定府)留守判官朱申之請,行臺尚書省責令河東南路絳陽軍節(jié)度副使楊禎與朱申共同規(guī)劃水事。四月,洪洞縣人張方至元帥監(jiān)軍行府狀告高金部、朱申皆分水不均,“乞差新到任近上官員與楊禎奉直同共定奪”。行臺尚書省委派“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鎮(zhèn)國上將軍完顏謀離也將帶兩縣官吏并合千人戶親詣□定水頭,仔細檢驗,及參照積古體例定奪,務要兩便”[22]21。這里“近上官員”應指女真宗室或貴族。從上面材料可知天眷二年(1139)四月河東南路才真正有了一路總長到任,由女真宗室或貴族完顏謀離也出任兵馬都總管。完顏謀離也檢視分水處,認定高府判確實分配不均,于是拆撤水柜,重新量定趙城縣占水七分,洪洞縣占水三分,并“置碑二亭”為證,“免使更有交爭者”[22]22。完顏謀離也將兩縣官員及水戶簽署的無異議文書上交都元帥府和行臺尚書省驗訖,以復命。

      “作為記敘刊布的方式,碑刻的特點在于其內容的公開性與凝固性”[24]77。完顏謀離也以石碑為界,可以確保兩縣水權的劃分以及本路官方裁決的廣泛傳達。碑文題名“都總管鎮(zhèn)國定兩縣水碑”,文末著“鎮(zhèn)國上將軍、平陽府尹兼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完顏謀離也立石”。洪洞、趙城兩縣隸屬平陽府,碑文題名書“都總管”,而不用“平陽府尹”,這強調了完顏謀離也路官的身份,也進一步說明了兵馬都總管府路具有平決下轄府州縣糾紛的行政職能。熙宗天眷官制初行之際,兵馬都總管府路處理本路政務時還部分地受都元帥府和行臺尚書省的節(jié)制。天眷三年(1140),金朝收復河南、陜西地,燕京行臺尚書省移置開封,并入汴京行臺尚書省[25]59。海陵于天德二年(1150)十二月罷行臺尚書省,改都元帥府為樞密院[14]96,將地方政令全部收歸中央。至此,兵馬都總管府路作為金朝一級地方行政建置完全并直接地上承中央、下接地方。

      四、關于金朝路制性質不同觀點的商榷

      依據前文的考察,金熙宗以后的兵馬都總管府路具有明確的管理民政、民生事務的行政職能,其性質是金朝一級地方行政建置。學界以往對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性質的分歧,主要基于四個根源。首先是源于《金史》對“路”的概念記載不清晰?!奥贰币辉~常見于金史相關文獻中,其具體的指代包括多種含義。以往的研究成果有將“路下路”“招討司路”“統(tǒng)軍司路”算作金朝路級建置的情況,進而導致了我們對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性質的誤解。其次是基于學界對金朝路制的探討尚屬金朝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金初與金熙宗以后實行的地方路制在形式上存在差異。日本學者三上次男[26]89-142、程妮娜[23]179-183兩位先生對金初三種地方路制的拓荒研究為金朝路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積淀與思路藍本。而學界關于金熙宗以后劃一的兵馬都總管府路雖已有研究,但在其制度模式和職能結構的全面性細化性研究方面還存在缺失。同時,學界缺乏對金朝多重路制中兵馬都總管府路、轉運司路、鹽使司路、提刑司路(按察司路)的整合性交叉性研究,這對我們理解金朝兵馬都總管府路的性質造成了阻礙。再次是鑒于金史研究面臨傳世文獻資料較少的“瓶頸”。由于資料匱乏,金朝路制研究過程中,在論述某些細節(jié)問題時,難免存在由于史料短缺而以一個或幾個事例為基礎進行推論的情況,這也是引起學界爭論的原因之一。最后是由于學界對宋朝路制的性質問題存在“地方監(jiān)察區(qū)劃說”*參考聶崇岐:《中國歷代官制簡述》,聶崇岐著《宋史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5-226頁;張德昌:《北宋路制簡論》,《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張帆:《金朝路制再探討——兼論其在元朝的演變》,燕京研究院編《燕京學報》新12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頁;陳長征:《北宋中央控馭地方的派出機構——路》,《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說”*參考王文楚:《北宋諸路轉運司的治所》,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28輯,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45頁;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0-61頁;鄭世剛:《略論宋代“路州縣”三級行政體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李其旻:《宋朝“路”制淺析》,《齊魯學刊》1992年第4期;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84頁;王曉龍:《從提點刑獄司制度看宋代“路”之性質》,《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3輯。“地方復式高層政區(qū)說”*參考周振鶴:《中央地方關系史的一個側面(上)——兩千年地方政府層級變遷的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李昌憲:《宋朝路制研究》,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9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頁;余蔚:《完整制與分離制:宋代地方行政權力的轉移》,《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三種論點。這也繼而引發(fā)了學界對金朝路制是否具有確切的行政區(qū)劃性質的爭論。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側重從“漢化”或漢族本位等角度去思考金朝路制對遼宋“道”“路”制度的承襲問題,以及其對宋元之際“路”和“行省”制度的對接關系問題。我們研究金朝路制時需要從“中華多元一體與一體多元”理論出發(fā),以國家為一體,民族為多元,一方面分語境、多視角地探討金朝路制對遼宋制度的吸收、改革,另一方面站在女真政權“本體”發(fā)展的主觀愿望和統(tǒng)治觀念角度來審視。

      學界常以“金朝路制”“兵馬都總管府路”“總管府路”指代金朝一級地方行政建置,這是不全面的。筆者依據金朝多重路制的職能特性而提出了“行政路”和“職能路”的概念,借以更明確地界定金朝路制中的多重內容,以便于明晰學術研究和討論的對象?!靶姓贰笔侵附鸪囊患壍胤叫姓ㄖ茫仁且环N地理區(qū)劃定義,也是一種行政體制概念。金太祖、太宗時期實行萬戶路、都統(tǒng)或軍帥司路、兵馬都總管府路三種不同的行政路制。金熙宗以后實行統(tǒng)一的兵馬都總管府路制,表現為京路、都路、總管府路三種形式?!奥毮苈贰眲t是指金朝專門行使某種職能的路制,是在行政路行政區(qū)劃基礎上劃分的職能型路制,主要包括轉運司路、鹽使司路、提刑司路(按察司路)。其中在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至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期間,因政策調整,曾一度出現以按察司路兼轉運司路的特殊情況。

      學界前輩持有的“軍事機構說”“軍事治安機構說”需要被進一步商榷。女真族作為我國的北方少數民族,在其民族和軍事部落大聯盟形成的過程中就已經孕育并發(fā)展出了女真固有的“本體”制度。這種女真“內文化”的源生性,直接影響了后來女真統(tǒng)治者對國家制度的擬定。金朝行政路制在吸收遼宋制度的基礎上,還融入了女真特色,具有軍政合一的性質,它是適應金朝多元一體國家發(fā)展需要的地方行政建置。金朝行政路的職能涵蓋了政治、經濟、司法、軍事等多個層面,受篇幅所限,不再深入論述。筆者認為趙云田、王曾瑜等先生所持的兵馬都總管府路是軍事機構兼理民政的觀點值得商榷。女真以軍事立國,金初開疆拓土時期行政路制的軍事氣息較為濃烈,熙宗以后兵馬都總管府路的行政職能更為明顯和確定,但依然是軍政合一的性質。此外,“路下路”主要領猛安謀克戶,是金熙宗以后兵馬都總管府路下轄的基層地方建置,與府州地位相同?!罢杏懰韭贰薄敖y(tǒng)軍司路”是地方軍事組織。三者都不是路級建置。

      學界前輩所持的“高層政區(qū)說”也需要被進一步討論。金朝行政路對其下轄區(qū)域內的府、州、路下路、縣具有直接的行政領屬關系。正如李治安先生對比宋金路制后認為宋路為監(jiān)司之路,“未形成正規(guī)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而路在金朝才成為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劃[6]369。金朝行政路制無論從建置、官署、職能、對府州縣的統(tǒng)領等各方面而言,都已經是完全意義的一級地方行政建置,具有軍政合一性質。它緊密地連接著中央與地方,是金朝政治結構體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有金一代,行政路一直存在。金末戰(zhàn)亂迭起,轄境流失,一些行政路的基本建置被破壞,從而導致了金朝政治結構體系的不穩(wěn)定。這也引起權力結構中新的支點的生成,因此行省制度在金后期開始發(fā)揮作用。而到了元代,承金制,“行省”制度完善起來,成為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建置,“路”逐漸發(fā)展成為“行省”下轄的二級地方行政建置。隨著金朝國家制度封建化進程的開展,職能路開始被設置,并對行政路的經濟、司法、政治職權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剝離。金朝職能路是以職能特征見長,其各路轄區(qū)對應1個或多個行政路。其中轉運司路主導經濟,鹽使司路主管鹽務,提刑司路(按察司路)掌控司法監(jiān)察。但由于職能路制確立于金朝的不同時期,其變革、完善的進度也有差異,因此各職能路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還兼有其他職能。金朝職能路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但行政路對其下轄區(qū)域直接的行政統(tǒng)轄權力以及在金朝政治結構體系中的層級作用,這些都是職能路所沒有的同時也是不可能企及的。在政治職能方面,職能路僅是行政路的輔助機構。

      猜你喜歡
      兵馬金朝行政
      行政學人
      行政論壇(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衙兵·衙內兵馬使·權豪勢要——元雜劇衙內角色淵源考論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10:14
      唐夏綏銀宥等州節(jié)度左廂兵馬使高諒墓志銘考釋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3:08
      金朝酋邦社會形態(tài)下勃極烈官制始末
      瀘州老窖“兵馬”已動,文化先行
      產城(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行政調解的實踐與探索
      人民調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張惇官服像與明代五城兵馬司制度
      大眾考古(2017年9期)2018-01-16 18:30:56
      試析渤海世族家族與金朝皇權統(tǒng)治
      金朝與西夏盜竊法比較研究
      金朝銅錢貨幣流通貯藏形態(tài)管窺
      中國錢幣(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5
      阿鲁科尔沁旗| 靖边县| 凯里市| 鸡泽县| 开江县| 木里| 桂平市| 武陟县| 峨边| 西城区| 扶绥县| 营山县| 巴楚县| 西畴县| 乌鲁木齐县| 扶风县| 荔波县| 衡阳市| 曲阜市| 扬中市| 肇州县| 宣武区| 边坝县| 宜丰县| 济阳县| 淮滨县| 邛崃市| 买车| 三门峡市| 沛县| 恩施市| 泰宁县| 嘉祥县| 泰来县| 仁寿县| 米泉市| 昭觉县| 新津县| 定日县| 修水县|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