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誠(長沙 )
行走西藏時,從波密到拉薩,我們是一天走過的,雖然行色匆匆,浮光掠影,但沿途奇絕的景觀,還是留下深刻記憶。
早上5點半,波密尚在夜色朦朧中,顯得靜悄悄的。我們就收拾行李,驅車出發(fā)了。
走過一段,晨曦初現。
一道白色的晨曦,撕開了峽谷山頂的黑色帷幕,給寂黑的峽谷,帶來一線亮光。峽谷中,開始由朦朧變得漸漸清晰起來。
我們穿行在一條綠色峽谷之中,兩岸高峰,連綿起伏。峽谷中是茂密的森林,簇擁著一條碧玉般的溪流。受公路兩旁森林的擠壓,我們好像有點透不過氣來。不過一會兒,汽車駛出森林,豁然開朗起來,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過通麥,有一吊橋,橋面上鋪的竟是木板,我懷疑這不是行車的橋,司機卻駕車慢慢地開過去了。接著便通向川藏線的天險——這是一段從絕壁中開鑿出來的砂石路,路狹窄而險要,彎道眾多,大多數路段僅能行駛一輛汽車。若對面來了汽車,要避讓才行。而且這段路山體疏松,極易發(fā)生泥石流和塌方,被稱為川藏線上的死亡地段。川藏線其他路段大都修好了,我不知道這段路為什么沒有修好,或者正在整修。唯有這段路,沒有新修的跡象。也許這是唯一通道,交通繁忙所致。但這種路段,遲早是要改道或整修的。
走了一段,便到了一個美麗峽谷,兩邊山峰上山嵐飄渺,峽谷深處流水潺潺。在一個大石頭上,刻著“色季拉國家森林公園”幾個大字。接著就在密林幽徑中行駛,兩邊時而狹窄,時而開闊,那連綿起伏的山巒、茂密挺拔的森林、奔騰滾滾的清流,格外引人注目。車行其中,讓人有一種回歸大自然、回到了夢中家園的感覺。
我們主要是沿著尼洋河行駛。尼洋河是一條非常美麗的河,它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支流。藏語稱河為“曲”,稱湖為“錯”。尼洋河,藏人叫它尼洋曲。尼洋河不僅飛珠濺玉,美不勝收,而其兩邊的森林牧場,更是美輪美奐。再行走一段,便到了魯朗鎮(zhèn)。
魯朗,藏語意為“龍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魯朗鎮(zhèn)海拔3700米,是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的地方。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長約15公里,平均寬約1公里。地域由海拔2400直升至5300左右,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兩側青山由低往高分別由灌木叢、茂密的云杉和松樹組成“魯朗林?!薄?/p>
魯朗屬林芝縣轄鎮(zhèn),素有“林芝東大門”之稱。這魯朗森林下面便是牧場,一片片草地,被柵欄斷開,里面牦牛成群,自由奔走。遠山下是村莊,藏族民居錯落有致。這景象很有點像北歐瑞士的風光,因而又有“西藏的瑞士”之稱。
草原風光
俯瞰林芝
魯朗的牧場
古橋
中流砥柱
來到這樣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地方,我們停車,拍照,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有點流連忘返,不忍離去。但行程逼迫我們稍作停留,又繼續(xù)前行。
很快到了色季拉山口,這里海拔4720米。
接著又是下山。下到山腰,遠遠看到山中有一個城鎮(zhèn),周圍是溪流和湖泊,這就是林芝。
林芝地區(qū)地處藏東南雅魯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僅僅900米,氣候濕潤,景色宜人。其中首府八一鎮(zhèn)位于尼洋河畔,是該地區(qū)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觀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瑪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樹蕨”以及百余種杜鵑等等應有盡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館”“自然的綠色基因庫”之稱。
林芝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著稱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異常豐富的植被,野生動物資源及原始自然風貌保存完好,是世界僅存的絕少為人類所涉足的凈土之一。
在林芝,公路兩邊有許多大棚,里面栽種的是各種蔬菜瓜果,據說主要是四川人來承包耕耘的,重點供應拉薩等城市。因為風光秀美、物產豐富,所以這里又有“西藏的江南”之稱。我們在路邊停車,買了一個西瓜嘗嘗,真甜,含糖量特別豐富。
再前行,過工布江達,尼洋河中出現一處景觀叫“中流砥柱”,一個巖石像一牧帶紐的四方印章,矗立在尼洋河激流中心。千百年來,河水沖擊著這塊巨石,它居然沒有沖走沖毀,是真正的砥柱中流。我們在這里下車觀看,拍照。
接著路過太昭古城。太昭古城,原名江達,距拉薩僅200多公里,是川藏古道及青藏古道中路、東路的交匯點,所以這里又稱為唐番古道驛站。在唐代時這已成為西藏的重要城鎮(zhèn)之一,元朝即開始設立驛站,清朝時更是成為西藏經濟、文化、交通的重鎮(zhèn)。
尼洋河上的大橋遺址還在,站在公路邊,可見對面的太昭古城保存基本完好,依稀可見當年規(guī)模,古樸而悠遠。
隨著海拔的增高,前面的路途基本上是草原,很少有樹木,呈現一派草原風光。公路兩邊的青稞在微風下搖曳著,很美。
夕陽西下,我們路過松贊干布出生地。古老的大門,莊嚴而肅穆。因為要趕往拉薩,我們沒有多看,拍幾幅照片就走了。
西藏的天黑得很晚,到了八點多,天色才黯淡下來。我們到了達孜大橋,這里離拉薩很近了,稍息一會,就進城。遠遠看到了布達拉宮,聳立在山頭,在燈光的照射下,格外美麗。
晚九時,我們終于到達拉薩。這一天,我們行駛了600多公里,雖說是走馬觀花,但沿途美麗風光,早已銘記在心。
(范誠,湖南新寧人,1985年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湖南廣播電視臺主任記者、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散文選刊》簽約作家。作品刊發(fā)于《芙蓉》《創(chuàng)作與評論》《湖南文學》《海外文摘》《散文選刊》《西部散文選刊》《芳草》等各種報刊并多次獲獎。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筆》《本色鳳凰》《閱讀湘西》《崀山鄉(xiāng)土》《走玩湘西》《鳳凰:那些人,那些事》。)
布達拉宮 / 旺久多吉
人與自然 / 扎頓
秋色 / 扎西洛布
高原迎客松 / 扎堆
史根平
1962年出生于江蘇新沂。1980年參軍,1985年轉業(yè),1984年開始攝影創(chuàng)作,現為中國攝影家學會會員、西藏攝影家協會理事。
佛光映圣城 / 史根平
高原明珠 / 普布次仁
阿里古格遺址 / 姜松
圣象天湖的傍晚 / 格桑加措
藏東冰湖 / 姜松
冰湖上的轉場 / 普布扎西
李俊秀
漢族,196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江縣。2001年開始旅游攝影工作,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在西藏的16年中,曾多次駕車穿行于西藏的72個縣和川藏線、滇藏線、新藏線、青藏線采風,主要拍攝西藏風光和人文地理,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攝影展覽中獲獎。
日喀則仲巴沙丘 / 李俊秀
丹增曲培
藏族,1989年出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西藏代表處副主任、西藏攝影家協會四級攝影師。
俯瞰巴松措 / 丹增曲培
俯瞰雅魯藏布江 / 丹增曲培
扎西次仁
藏族,1982年出生在西藏日喀則江孜縣農牧民家庭。12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國內登頂珠峰最多的紀錄者),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西藏攝影家協會會員。
珠峰祥云 / 扎西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