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4月11日文章,原題:在世界舞臺上,美中對等的新時代開始了與中國的貿(mào)易戰(zhàn)風雨欲來,這是宣告美中關系新時代開啟的鐘聲。不論貿(mào)易戰(zhàn)是否真的會來,中國是以對等而非較弱的一方回應的。中國沒有抗議美國的行為,而是采取對等的行動以牙還牙。美中對等的時代開始了。
中國政治正進入新時代。一方面,這包括較慢的增長“新常態(tài)”:中國不再竭力追求10%的增長率,而樂于保持6%的可持續(xù)增長。更適度的增長對中國的鄰國而言也不那么可怕。同時,他們正受到中國打造新絲綢之路以及亞洲一體化計劃的吸引。另一方面,中國針鋒相對地回應我們的關稅報復表明中國現(xiàn)在視自己為平等的大國。
中國崛起到與美國對等的地位不只是看法問題。按我們的標準,中國并不富裕。其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落后,是我們的1/4略多。但中國龐大的人口賦予其規(guī)模優(yōu)勢,同時帶來巨大的需求和責任。中國這輛巴士可能比我們這部跑車更強,載著4倍于我們的乘客,它能跑得更快更久。
所以,中國與美國的對等是“非對稱”的——即人口對財富。地區(qū)領導對全球領導。我們都是彼此最忌憚的對方,但能力和地緣政治迥異。中國在亞洲事務中大有作為,而我們因為全球責任不堪重負。此外,我們之間的利益有重疊又有競爭。世界秩序穩(wěn)定和亞洲繁榮對兩國都有利。
“不對稱但平等”的新時代顯然不是重回冷戰(zhàn)。中國沒有自我封閉,也沒有對其經(jīng)濟軍事化,我們也沒有以“馬歇爾計劃”和自由市場領導自由世界。更重要的是,所有其他國家都與這兩個大國緊密相連,它們避免選擇陣營。全球化使中國挑戰(zhàn)美國的單極成為可能,但也使兩極格局成為不可能。對于大國來說,我贏你輸不再是可行的戰(zhàn)略。雙輸是可能的,但某種形式的雙贏更佳?!?/p>
(作者布蘭特利·沃馬克,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