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研究癌癥一輩子,說出了6句掏心話,句句精彩。
湯教授說:“癌癥不同于傳染病,后者是外敵入侵,前者是內外失衡導致的‘內亂,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變來的,不是外來入侵之敵,還有可能被‘改造?!彼硎?,除非已病入膏肓,病人和醫(yī)生又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或采取錯誤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否則,癌癥不是絕癥?!薄鞍┌Y是身體長期內外失衡的結果。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是常見的外在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人體的內亂,內亂包括神經內分泌因素、代謝因素等,因此,癌癥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疾病?!?/p>
面對癌癥不要怕:
1. 因為癌癥是內亂,所以要恩威并施、消滅與改造并舉;
2. 因為癌癥是全身性疾病,所以一定要綜合治療;
3. 因為癌癥是慢性疾病,一定要制定持久的抗癌戰(zhàn)略。
戰(zhàn)勝癌癥能不能速戰(zhàn)速決?湯釗猷認為,現(xiàn)代控癌戰(zhàn)近200年,人類仍未戰(zhàn)勝癌癥,控癌是持久戰(zhàn)。那些抱有“一刀下去”就能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未必正確。
消滅腫瘤的方法是一把雙刃劍,不論是手術還是放療、化療都有利有弊,即使是現(xiàn)在熱門的分子靶向治療也不例外,它可使腫瘤明顯縮小,但“皮球打得越高、反跳越高”,消滅癌癥之時,也要警惕殘癌“狗急跳墻”。
湯釗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肝癌臨床研究,印象最深的是肝癌手術切除,一臺手術動輒10個小時,輸血幾千毫升,手術后一個月內有二三成病人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一成左右。
20世紀80年代,湯釗猷發(fā)現(xiàn)臨床上大量病人是因為腫瘤太大而無法切除,從而沒有治愈的希望,為此,湯教授研究把如何把腫瘤縮小后切除,這一研究實現(xiàn)了不能切除肝癌病人五年生存率零的突破。
他還觀察到,當西醫(yī)用化療攻癌時,如果中藥也用“攻”法,病人死亡更快,如果此時中藥改用“補”法,化療的療效能夠提高,病人生存期延長。
三十年前,湯釗猷和他的一位同事幾乎同時都被查出患有膽囊結石。十年后,那位同事的膽囊癌變了,手術之后一年多就去世了。得知此事,不少患有膽結石的同事和朋友都趕緊去做了膽結石手術,湯釗猷卻堅持不開刀,如今,他體內的石頭依舊與他相安無事。湯釗猷說,他在生活習慣上和那位患上膽囊癌的同事有三點不同:“第一,我不抽煙,他抽煙;第二,我經常運動,他不愛運動;第三,我吃蔬菜比較多,他比較喜歡吃燒烤?!?/p>
除了不抽煙、不吃燒烤,每頓飯都保證一定量的蔬菜之外,湯釗猷還堅持游泳。盡管游泳的習慣從60歲才開始養(yǎng)成,但今年86歲的湯院士已經堅持了20多年,如今他隔天都會游上400米。
改造機體的方法有很多,湯院士的實踐證明,適度的運動,尤其是堅持游泳特別有效。為了找到游泳對癌癥患者有益的科學依據(jù),湯釗猷的博士生做了對照研究, 結果證明,適度游泳的肝癌患者生存時間長于不游泳和過度游泳的患者,因為適度游泳能提高體內的多巴胺,而多巴胺具有抗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
不過湯教授還強調了一點,患了癌癥,光靠適度運動是不夠的,還需要首先設法消滅腫瘤的大部分,然后通過提高自身控癌能力來控制少量的殘癌。這與他主張的“消滅與改造并舉”方針一脈相承。
湯釗猷認為,要想預防癌癥,保持人體的“兩動、兩通”非常重要。
“兩動”就是動體與動腦,除了堅持游泳之外,他近年來一直筆耕不輟,出版了多部有關抗癌的書籍。
所謂“兩通”,是指“二便通”和“血脈通”。大小便通暢似屬生活小事,實則對防癌也有關聯(lián),至少大便通暢與是否和結直腸癌的發(fā)生有關。為了保持“二便通”,湯釗猷院士午飯和晚飯時都要有一碗青菜,還經常吃些維生素B1。他堅持服用丹參片已逾40年,因為丹參片不僅可以有助減少腦梗和心梗,或許也有防癌功能,因為它有助改善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