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竹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和管理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出現(xiàn)官員一詞的古籍可追溯到《周書·盧辯傳》。
為官總是要講究政績??己嗽谥袊糯卜Q為考績、考課、考?;蚩脊Γ浜x就是國家依照所頒布的法令和行政計劃,在一定的年限內(nèi),對各級官吏進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現(xiàn),區(qū)別不同等級,予以升降賞罰。因此考課不僅是國家對官吏實施獎懲、升降、俸祿的主要依據(jù),也是激勵官吏奮發(fā)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國家機關行政效率的杠桿,是我國古代整頓、改善吏治,懲惡揚善的一項重要措施,與各朝政治以至盛衰興亡都有著直接關系。
官的寓意乃“使轄區(qū)內(nèi)物阜民豐”
在《辭?!分?,官字的解釋是:1.舊稱擔任國家或政府職務的人員?!兑住は缔o下》:“百官以治?!?.為官。韓愈《唐故河南府王屋縣尉畢君墓志銘》:“聞君篤行能官,請相見,署諸從事?!币嘀甘篂楣??!稌ぬ┦纳稀罚骸案倚斜┡?,罪人以族,官人以世?!痹谠S慎的《說文解字》中,對官字的解釋為:“官,吏事君也。”故“官”又為官員之意。如果從“官”字的結(jié)構(gòu)來看,甲骨文字形從“宀”,其本義為屋舍、廬舍,以宀覆眾,則有治眾的意思?!肮佟弊值南掳氩糠譃椤案贰笔。浼坠俏南裢五曛?,表示為坐臥止息。從引申義來看,“宀”表示區(qū)域、范圍;“阜”則有盛、多之意?!案贰笔【佑凇板病敝?,形成一個“官”字,表示在一定范圍內(nèi)管理眾人,是為國家和君王管理相關事務的人員?!案贰钡募坠俏南裆窖逻叺氖?,本義為土山,寓意為官者要站得高看得遠?!案贰痹緸檐婈狇v扎之所,也就是說,最早的官員任命制度就是軍政合一的?!板病迸c“阜”省為“官”,寓意為官者要使轄區(qū)內(nèi)物阜民主……
一套系統(tǒng)的官吏考核制度
據(jù)史籍記載,在中國古代原始社會,黃帝時設置了百官,堯、舜時就有了考課制度。據(jù)《尚書·舜典》記載,舜提出了“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商朝的職官就任以后,就要進行考績,一般三年實行一次,主要從政務、管理、法紀三個方面著手,對在任職官的從政能力、行政水平進行鑒定,并在考績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人才,破格錄用。對在任官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商朝設立了刑獄官,制定官刑給予懲戒。
進入西周以后,在官吏考核方面實行天子巡狩、諸侯述職和大比三項制度。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計課群吏”。《周禮》中明確記載了西周考核和檢查各級機構(gòu)和部門的措施:八法是對組織機構(gòu)的考核,六計是對政府官員的考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變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斷完善,強調(diào)以實際政績對官吏進行考核,并以此作為賞懲的依據(jù)。春秋時期對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為年終“會政致事”和“三年大比”兩種。考核的內(nèi)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眾寡、六畜、兵器”。戰(zhàn)國時期對官吏的考核制度已較為完整,以便提高行政效率和作為官吏升遷的依據(jù)。
到了戰(zhàn)國后期,以秦為代表的考課制度開始出現(xiàn),主要有“上計制度”,“法官法吏制度”和《為吏之道》?!吧嫌嬛贫取笔菄彝ㄟ^預、決算的方式來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控制地方行政?!胺ü僦卫糁贫取敝荚谑埂袄舨桓曳欠ㄓ雒瘛?、使“民不敢犯法”。上述規(guī)定,反映了秦對官吏考核制度是相當完備的,通過考核,加強了不同職務的官吏崗位責任制,檢驗了官吏的工作能力,對不稱職的庸官能夠及時淘汰,從而保證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漢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漢和東漢王朝,不僅繼承了秦王朝初創(chuàng)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據(jù)這一制度在許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發(fā)展并逐漸趨于定型。西漢時期對官吏的考課,主要有“上計制度”“監(jiān)察制度”和“選舉考課合二而一”的“仕進制度”。三者相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維系著當時的官僚體系。而且還有比較固定的程序規(guī)則和機構(gòu)。
魏晉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繁,正常的考課無法進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詔考課百司。東晉南北朝,考課與任期相結(jié)合,以三年為小滿,六年為秩滿。其中考核卓有成效的要數(shù)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整頓吏治是—項重要內(nèi)容。北周則以“清身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民、恤獄訟、均賦役”六條為考核內(nèi)容??梢?,這一時期己開始對官吏進行多角度的考核。
到了唐代,政治制度較前朝日臻完善。伴隨著科舉制的形成,官吏的考核制度也有了很大發(fā)展,日趨成型,各項程序和技術指標更加嚴密和健全。其標志和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考核機構(gòu)的確立、考核標準相對精確化、考核方式的程序化及統(tǒng)治集團對考核黜陟的自如運用和靈活掌握。唐朝官吏系統(tǒng)考評體制的完善性,為古代中國之首。
宋代很重視考核官吏,考核標準基本上沿用唐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但在機構(gòu)設置和權力分配上都有所變化。較能體現(xiàn)宋朝官吏考課制度特點的,一為考課法,二為磨勘法。由于宋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基本上論資排輩晉升,導致官員大多因循守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滿足于到期升遷。這是造成宋代“冗官”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所有政府官吏的考滿時限和升遷出職路線等管理,都由中央政府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這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尚屬首次,表明中國官吏考核制度又向前推進一步。
明洪武年間,制定了百官考核之法,共分為考滿與考察兩種,二者相輔相成,均由吏部與都察院共同負責,亦以八法衡量。處罰分為致仕、降調(diào)、閑住、為民四等。明初,考課制度得以較認真嚴格地進行。但明中葉以后,考課制度逐漸流于形式,百弊叢生。
清朝基本上沿襲明朝考核制度,進一步簡化為京察、大計兩項??己藘?nèi)容標準為“四格”“八法”。所謂“四格”,即守、政、才、年。所謂“八法”,系指貪、酷、疲軟無力、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八者,與明制同。但官場上的腐敗形勢逐漸積重難返,縱使考核制度如何完善嚴密也不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敗。
古代考核官吏的標準和內(nèi)容
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對考課內(nèi)容的確定十分重視,在整個中國古代官吏考核史上,歷代王朝都十分注重將德與績兩者結(jié)合起來綜合考核。考核內(nèi)容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點;既考察顯性的經(jīng)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古代的考核實踐始終建立在德績結(jié)合的功績制基礎上,自宋以后將資歷考核補充進來,最終形成了以德績?yōu)橹?,年資補充的考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