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國初立時的牛耳之爭

      2018-04-19 05:02韓文寧
      讀書文摘 2018年4期
      關鍵詞:大總統(tǒng)革命黨人臨時政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隨后各省聞風響應,武裝反清成燎原之勢。10月11日中午,孫中山在美國丹佛市用餐時從報紙上獲悉“武昌為革命軍占領”,一時喜出望外。

      武昌起義取得了連鎖反應,到11月底,短短兩個月不到,全國就有14省宣布獨立,清政府統(tǒng)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quán)迫在眉睫。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義軍面前,舉誰為首?換言之,該由誰來暫時領導和指揮大局。

      是時,革命領導或病,如劉公;或傷,如孫武;或避,如蔣翊武;或犧牲,如劉復基。而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同盟會領導則遠在國外或港、滬,一時可謂“群龍無首”。

      倉促之下,革命黨人來不及遴選新的領導者,亦無時間三思而后行,陸軍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黎元洪就這樣成了不二人選,出任湖北省都督,被推到了歷史前臺。

      10月11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稍后,湖北軍政府發(fā)出 《布告全國電》,呼吁全國18省父老兄弟“永久建立共和政體”。

      隨著各省各地區(qū)軍政府的相繼建立,客觀形勢的發(fā)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tǒng)一的共和臨時政府。這期間,各派政治力量頻繁活動,以武昌與上海二地為最。

      11月7日,湖北都督黎元洪首先致電各省起義后獨立的軍政府,提出建立中央政權(quán)的問題,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fā)出征求意見。9日,又署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quán)委員赴鄂籌商組建臨時政府事宜,迅即得到響應。

      11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lián)合致電滬督陳其美,提議在上海召開各省代表大會,商談籌組中央政府,陳其美于13日通電各省派代表來滬,以籌備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由于武昌所發(fā)電報在不同地區(qū)時間先后不一,各省又多遴選本已在滬的名流為代表,至15日,已有浙江、江蘇、福建、山東、湖南、上海及鎮(zhèn)江七地代表在滬集會,組成“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

      轉(zhuǎn)瞬之間,就出現(xiàn)了武昌、上海兩處同在籌備成立中央政權(quán)的情勢,雙方一時相持不下。

      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zhí)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并以各省都督府代表名義,致電黎元洪和黃興,要求會議在滬舉行。

      武昌方面對開會地點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shù)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堅請滬方出席,“以歸一致”。之后,滬方作出讓步,不再堅持,同意各省代表去武昌開會,但要求各省須留一人在滬,以“聯(lián)絡聲氣,為通訊機關”。

      當各省代表陸續(xù)赴漢之際,清軍攻陷漢口、漢陽,武昌告急。黃興、黎元洪有意“讓城別走”,遭到本地區(qū)革命黨人的強烈反對。30日,共有11省代表23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quán)。12月2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于次日正式通過。又議決,如清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

      就在這要緊關頭,江浙聯(lián)軍一舉攻克南京,革命黨人控制了富庶的長江三角洲,使得長江中下游“光復”各省連成一片,扭轉(zhuǎn)了漢口、漢陽失守后的危局。這對清政府和袁世凱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對革命黨人則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南京“光復”的意義,絕不亞于武昌起義,“是役也,犧牲少,成全大,后之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清帝退位議和,都是由武昌起義獨立開花于前,南京光復結(jié)實于后”。

      南京“光復”,使上海和武昌兩地革命黨人結(jié)束了中央臨時政府駐地的爭論。既然漢、滬雙方在籌組政府問題上各執(zhí)一詞,雙方代表遂于4日一致決議,移師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并規(guī)定各省代表7日內(nèi)到達,俟有10省以上代表到會,即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

      你方唱罷我登場,江浙地區(qū)的革命黨人,對于移會湖北以及新政權(quán)遲遲不得成立深為不滿,于是在南京“光復”3日后由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領銜,邀集各省留滬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設于南京,公推黃興為大元帥,即以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同時舉黎元洪為副元帥兼任鄂軍政府都督,仍駐武昌。

      上海方面先入為主,令武漢方面好生不快,黎元洪于8日立即通電各省都督予以指責,要求取消聲明。不過,漢陽失守和南京“光復”,為在籌建政權(quán)競爭中的上海方面,增加了有力的砝碼。

      12月12日,各省代表先后到達南京,2日后舉行會議,選出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并議定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

      正當各省醞釀籌組南京臨時政府之時,章太炎公開發(fā)表“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之激烈言辭,反對“以革命黨人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組織政府。他的這番話,對當時的革命情勢,產(chǎn)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使本已錯雜的局面又平添了幾多不安因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湖北趕到的浙江代表陳毅轉(zhuǎn)達黎元洪之意,要求暫緩選舉總統(tǒng)。袁世凱所派議和代表唐紹儀已赴鄂,謂之“袁亦主張共和,但須由國民會議議決后,袁內(nèi)閣據(jù)以告清廷,即可實行遜位”。言下之意,袁世凱已同意“反正”,只是時間問題,故大總統(tǒng)一席應“虛位以待”。

      革命之目的意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如果清廷愿意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實乃大快人心之事。代表會臨時作出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承認上海所舉大元帥、副元帥,由黃興暫行臨時政府之職。

      見革命黨人勃興,而清廷已無喘息之氣,老謀深算的袁世凱果斷采取了騎墻之策,“以南壓北,以北壓南”,一時占得先機和主動,被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是臨時大總統(tǒng)之人選。

      是時,革命黨人還不足以強大到迅即推翻清廷統(tǒng)治,抑或希望加快成功的步伐,當務之急,唯此為重。這就促使他們審時度勢,亟須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有人能站出來。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以達殊途同歸之功,那就選他為大總統(tǒng)。

      關鍵時刻,孫中山于12月25日歸國,整個形勢驟變。他的回歸,使難產(chǎn)的大總統(tǒng)選舉,一下子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孫中山到達上海后,立即在寓所召集同盟會高層會議商討籌組臨時政府事宜。他主張采取總統(tǒng)制,不設總理;宋教仁則倡導內(nèi)閣制,設總統(tǒng)。孫中山的主張,得到了黃興的支持。隨后,同盟會要員決定分別向各省代表示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并由馬君武著文在 《民主報》 上披露。

      次日上午,孫中山接見由南京各省代表會議派來的歡迎代表,相談甚歡。在談到關于武漢代表曾許諾袁世凱如能反正,當舉他為臨時大總統(tǒng)時,孫中山非常大度地回答:那不要緊,只要袁真能擁護共和,我就讓位給他。

      28日上午10時,各省代表繼續(xù)開會,議定:(1) 對于保留總統(tǒng)位子給袁世凱一議予以否定,“認為不必要”。(2) 關于“臨時大總統(tǒng)”的“臨時”二字,因全國還未平定,“正式憲法尚未制定,正式總統(tǒng)亦無產(chǎn)生,故仍須冠以‘臨時字樣”。(3)關于中華民國紀元改用陽歷問題,最初多數(shù)代表不同意,后馬君武強調(diào)“中山先生于此事持之甚堅”,始獲通過。當晚舉行預備會,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候選人。

      29日上午10時,17省共45名代表聚集江蘇省咨議局,開始就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進行表決。湯爾和議長主持會議,規(guī)定每省一票,候選者為孫中山、黎元洪和黃興三人。唱票結(jié)果,孫中山以16票當選。各省代表隨后致電孫中山,請他來寧組織臨時政府。

      1912年1月1日11時,列車載著孫中山一行,也帶著億萬民眾的期待,向南京疾駛,下午5時許到達下關車站。隨后,換乘市內(nèi)小火車至清兩江總督署車站,再登上一輛馬車入內(nèi)。

      冬日的南京,寒風刺骨,夜幕降臨,在陣陣細雨下,更顯凄冷。然而,已在此等候多時的各省代表和將領們,則是極為亢奮,心里充滿暖意。隨著人群中爆發(fā)出一陣歡呼聲,孫中山走下馬車,他一手握帽,一面微笑著與大家握手寒暄。

      歡迎儀式結(jié)束后,孫中山在黃興、徐紹楨一左一右的陪同下,信步走進了兩江總督署的大門,那一刻,也步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晚11時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正式開始,各省代表、各軍將領、各界人士及各國領事和外賓200多人參加。當司儀宣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蒞位典禮開始”后,軍樂隊奏起雄壯的軍樂。山西代表景耀月向與會者報告了大總統(tǒng)的選舉經(jīng)過,然后高呼:請大總統(tǒng)宣誓就職。

      在充滿信任的目光下,孫中山朗讀了大總統(tǒng)誓詞。景耀月代表各省致頌詞,議長湯爾和代表各省致歡迎詞,同時向?qū)O中山授大總統(tǒng)印,隨后在 《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孫文宣言書》 上第一次用印。

      孫中山致答詞,表示“當竭盡心力,勉副國民公意”之時,全場爆發(fā)出一片歡呼和口號。孫中山異常激動,他舉起雙手向大家表示感謝,那一刻是百感交集,“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之志”,終于得以實現(xiàn)。

      接著,胡漢民向大會代讀 《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表示:“國民以為于內(nèi)無統(tǒng)一之機關,于外無對待之主體,建設之事更不容緩,于是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自推功讓能之觀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務盡責之觀念以言,則文所不敢辭也。是用黽勉從國民之后,能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會上還申令頒布: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改皇帝紀年為中華民國紀年。依陽歷紀日月,當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次日通告全國。至此,中華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quán)誕生,中國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1月2日,由大總統(tǒng)主持召開各省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了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權(quán)限》。選定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鐘瑛,外交總長王寵惠,司法總長伍廷芳,財政總長陳錦濤,內(nèi)務總長程德全,教育總長蔡元培,實業(yè)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湯壽潛。

      接著修改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增設“副總統(tǒng)”一職,于1月3日選舉通過黎元洪為副總統(tǒng)。至此,以孫中山為大總統(tǒng)的中國第一個以選舉形式產(chǎn)生的民主共和國政府宣告成立。28日,隨著各省參議員陸續(xù)到達,參議院成立,中華民國的政權(quán)體制和組織機構(gòu)基本確立。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財政問題。財盡援絕,“家徒四壁”的它,一時茫然無措。

      讓我們把時間稍稍再往前推一些,話說武昌起義后,袁世凱被清廷重新起用揮戈南下。他看到了自身的價值,亦看清了當時的形勢,一方面力保清廷,一方面又不輕易攻擊革命黨人,以一種“瞻前顧后”“進退有余”的姿態(tài),待價而沽,以圖謀利益的最大化。

      袁世凱獲悉,只要逼迫清帝退位,南京就可以選他為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采取翻云覆雨的政治手腕,大大強化了革命黨人期望他反正,并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的心理準備,加速了付諸實施的進程,眼見瓜熟蒂落,就要大功告成。孰料,孫中山突然從海外歸來,捷足先登,于1912年元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組織政府。瞬間的形勢變化,打亂了袁世凱的部署,暫時擊碎了他的好夢。

      袁世凱忙活了好一陣,結(jié)果“竹籃打水”空歡喜一場,他大為不滿,準備撇開南方,單獨在北京籌組臨時政府。但思量再三,他還是決定要沉住氣,不能輕舉妄動?!斑^猶不及”“欲速則不達”,他認為這些古訓很有道理,繼續(xù)保持議和通道的順暢,將有助于他冠冕堂皇地獲取權(quán)位。

      1月14日,唐紹儀奉令致電南方和議首席代表伍廷芳,說明清廷正在籌商有關退位事宜,詢問孫中山舉袁為總統(tǒng)之事“有何把握”。孫中山得知后立即表態(tài):“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絕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p>

      袁世凱放心不下,又數(shù)次試探,再度得到孫中山、黃興的保證。至此,他認為時機成熟,該是動手的時候了。但袁世凱受主子隆恩多年,他不想背負逼宮的罵名,于是來了個“溫柔一刀”,設計了一個圈套,讓隆裕太后自己往里鉆,他再順水推舟,這樣就名正言順!只是由于“皇族內(nèi)閣”的反對,隆裕太后一時猶豫不決,退位之事暫告擱淺。

      1月22日,袁世凱接到了南京臨時政府最后提出的議和五條辦法,其中第二條言稱南方“接到清帝退位通知后,孫中山即行辭職”,“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大總統(tǒng)”,“袁若不能實行”,則無議和可言,這等于是下了最后的通牒。

      2月5日,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將領,在袁世凱的授意下聯(lián)名通電,滿紙刀光劍影,殺氣騰騰,充滿了責備和威脅,要求清廷“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再也坐不住了,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tǒng)皇帝的名義下詔宣布退位。

      消息一經(jīng)公布,反應頗巨,列強歡迎,立憲派竊喜,革命黨內(nèi)部則意見不一,領導人更是五味雜陳。孫中山、黃興的心情尤為復雜,一方面承認既成事實,寄袁予厚望;一方面又憂心忡忡,“方今帝政雖倒,民國未固,本黨尚多遺憾,必期克竟全功”。

      為了將袁世凱置于南方革命黨人的控制之下,不任由其權(quán)力無限膨脹,孫中山在向參議院提交辭職的咨文中一再堅持“三條件”,即定都南京不能更改,新總統(tǒng)到南京就職,并要遵守 《臨時約法》,給袁世凱套上了地域和法律的緊箍咒。這“畫地為牢”的雙保險看似無懈可擊,足以讓袁世凱不得越雷池半步,老實為人,規(guī)范做事。

      隨后,臨時政府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為迎袁專使,率團于2月21日北上,于27日到達北京“專迎大駕”。

      袁世凱從北方起家,一旦離開經(jīng)營多年的老巢而南下,必將陷入革命黨人重圍,即便自己是一只猛虎,亦無異于“虎落平陽”,威風不在。老謀深算的袁世凱深知這一點,故他當面表示愿意赴寧就職,私下里卻動用軍隊,上演了一出詐計。

      29日晚,北洋陸軍第三鎮(zhèn)縱火搶掠,城內(nèi)多處遭劫,商民遇害數(shù)以千計?!皣W變”的士兵竟然持槍闖入迎袁使團住所,“毆門而入”,“將行李文件等物擄掠一空”。蔡元培等人不明真相,以為發(fā)生兵變,倉皇避走。

      次日,“袁總統(tǒng)尚未離北京,已經(jīng)鬧成這個樣子,若真離去,恐釀大亂”之語,一時甚囂塵上。言外之意,老袁不能走,只有他在,北洋軍才不敢造次。而袁世凱本人則以“調(diào)度軍隊”,“應付外交”為口實,表示“赴任之舉,暫難辦到”。

      這一招果然奏效,驚恐之余的蔡元培受此蒙蔽,迭電南京政府,說明大總統(tǒng)走不得,必須“改變臨時政府地點”,“速建統(tǒng)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余盡可遷就,以定大局”,要求參議院在袁南下問題上作出讓步,又電告孫中山說明情勢。

      3月6日,經(jīng)參議院議決:允袁世凱在北京受職、宣誓、擬定國務院組成人員名單,電達參議院批準,然后接管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卸職,臨時政府遷都北京。在彈冠相慶中,袁世凱輕易實現(xiàn)了他據(jù)守北京的目的。

      13日,孫中山即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送上辭呈及舉薦袁世凱的咨文,踐行其諾言。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舉行大總統(tǒng)選舉,袁世凱以全票當選。

      (選自《孫中山畫傳》/韓文寧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猜你喜歡
      大總統(tǒng)革命黨人臨時政府
      論李東輝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初期的外交活動——紀念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
      另類審問之“求你別死”
      俄國二月革命后立國未竟與“十月”的選擇
      雙雄會:1912年的兩位“大總統(tǒng)”
      重慶時期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多黨合作
      1913年大總統(tǒng)選舉前后袁世凱心態(tài)分析
      商人為何與革命對立
      革命的帽子
      洪都拉斯逮捕塞拉亞支持者
      民初《大總統(tǒng)選舉法》出臺的條件與原因初探
      兴国县| 库尔勒市| 津南区| 温宿县| 宜宾县| 遵化市| 长岛县| 察雅县| 朝阳县| 确山县| 台东市| 屏东市| 巴塘县| 仪征市| 云安县| 永川市| 大埔区| 红河县| 建湖县| 凭祥市| 郁南县| 重庆市| 兴和县| 务川| 嘉义市| 镇平县| 曲阳县| 麻阳| 安康市| 达州市| 双城市| 祁门县| 保德县| 彭水| 改则县| 高雄市| 天门市| 固阳县| 永年县| 汶川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