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瓊
【摘要】 《收信快樂》是在20世紀末由臺灣導演單承矩先生將美國劇作家艾·格尼所著《愛情書簡》改編而來的劇目。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于2017年5月、11月,分別推出了兩個版本的話劇《收信快樂》。春季版清新唯美,秋季版豐富多元,兩個版本的不同正折射出該劇的導演與演員對劇場藝術的不斷探索。
【關鍵詞】 劇場藝術;《收信快樂》;傳統(tǒng)劇場;數字劇場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于2017年5月、11月,分別推出了兩個版本的話劇《收信快樂》。同一個劇目,同一個導演(單悟,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同一個男演員(付天翔,戲文2014級本科生,飾李政國),木三劇團卻演出了風格迥異的兩臺戲,欣賞過兩個版本的觀眾,看戲體驗迥然不同。
在廈大著名的建南大會堂連續(xù)演出兩場的春季版《收信快樂》,令觀者舒適、放松、安寧。全劇只有兩個演員,兩百余封往來信件,演繹從年少至暮年四十年的光陰流逝。舞臺上,錯落有致地安放九個正方形燈座,布幕頂端纏繞數條靜靜發(fā)光的燈串,黑白兩色的LED燈字幕做舞臺深處的背景,兼顧補充劇情與色調調節(jié);各場景之間,穿插數種不同形式的現場器樂演奏……整體氛圍,和諧、融洽,營造出一種綿綿不盡的詩意流動的幽美氣息。5月29日晚,觀看完春季版的演出之后,忍不住通過朋友圈寫出贊美之語:舞美走寫意風,燈光設計如水墨畫,最具文藝范兒的《收信快樂》,來自中文有戲木三劇團。
音樂+舞美=舞臺意境 深遠 空闊 綿長
據言,此評價精妙地寫出了同場觀眾的共同感受。
因為對春季版《收信快樂》的記憶如此美好,當廈門大學戲劇與影視文學專業(yè)有機會承擔“第二屆海峽兩岸(廈門)大學生戲劇節(jié)”閉幕式的演出之時,毫不猶豫地推薦了這個劇目,并且口出豪言,它的演出效果定能令觀者滿意。感謝廈門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曾學文先生的信任,廈大中文有戲演出季的《收信快樂》得以在閉幕式上演出。
導演、舞美、男主都在校;春季版的女主在德國學習,秋季版換上了本專業(yè)的學生(呂金彥,戲文2015級本科生,飾陳淑芬);道具仍舊保留著,此種情形下,相信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復排一出半年前演出過兩場的成熟劇目,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導演的勃勃野心遠遠出乎預料。作為一個有追求的青年,導演不愿意重復自己。他把秋季版《收信快樂》的演出,視為展現自身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機會,下決心做出獨一無二的版本。秋季版于11月中旬隆重登場。整場演出,最后,變成一次猜謎的過程。
所有觀眾都被大幕拉開前舞臺兩側堆放的垃圾和一個流浪漢驚呆啦。紛紛猜測,這種場景設計的用意何在?全劇不是只有兩個演員么,怎么多出個第三者,他是誰?他的存在有何意義?
全新的舞臺設計,春季版保留下來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道具,九個方形燈座,統(tǒng)統(tǒng)被棄置不用。沒有期待中單純的寧靜、唯美。舞臺的色彩,由最初的黑白漸變成反差強烈的藍與紅。春季版中平靜的敘述手段,清晰的表達方式,此回變得更為豐富、多元。導演使用了影像同步技術,將舞臺上正在進行的表演,投影于背景熒幕,放大演員的動作與表情,增強渲染的力量。與此同時,影像中加入洶涌的海浪、巨大的人像石雕……,這些富有隱喻與象征意味的畫面,向縱深處開掘兩個角色的內心,使故事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再加上,全新的原創(chuàng)音樂,樂隊現場演繹,原本只有兩個角色的一出安靜的小劇場劇目,突然間,有了大片的即視感。
重新詮釋后的秋季版《收信快樂》,主題變得含混不清,舞臺上的男主角有點兒歇斯底里,女主角的情緒游離捉摸不定,演出氛圍令觀者抓狂。演出結束后,觀眾們沉默不語,一個個黑著臉離開劇院。他們感受到了“快樂”之外的所有情緒。
導演執(zhí)著地說,在設想中,秋季版也將是一場唯美演出。只不過,最終結果與預期差距甚大。為何會有此種反差?一直在場的流浪漢,有何寓意?演員何以變得張牙舞爪起來?不妨瀏覽導演與演員對兩版《收信快樂》的闡述。
秋季版的演出結束后,從臺灣來的石光生教授真誠地對我說:“這出戲真的很棒!演員有專業(yè)風采,音樂配得太好了,那些影像怎么做出來的呢……”作為一個旁觀學生“瞎折騰”的教師,依我看來,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的學生導演與演員,從未停止過對劇場藝術的探索,他們的求知欲望、專業(yè)態(tài)度與進取精神,令《收信快樂》在半年時光里,從傳統(tǒng)劇場走向了帶有后現代主義意味的數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