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杰
摘要:本文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運用史料教學法來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并淺談高中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成長的要求。
關鍵詞:史料教學 歷史教學 有效性
中國教育全面進入了新課程改革,這對我們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新課程改革下的運用史料教學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史料教學法,就是運用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上世紀中期英國出現(xiàn)了歷史科的“無用且無聊”的教育危機,他們還掀起了一股“新歷史科”的思潮。主張“新歷史科”的學者認為:“學校歷史學習的重心不應該再是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而是學習怎樣去獲取知識?!彼麄冎鲝?,“把史料作為證據(jù),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即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重視史料教學,把歷史史料作為學生學習、探究歷史的依據(jù),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歷史變得“有趣且有用”。
中、美、英三個國家均十分重視史料教學。遼寧歷史特級教師胡柏玲老師曾介紹過紀連海老師的《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城市經濟》的課例,紀老師從史料探究的基礎上窺探歷史的奧秘,感受燦爛輝煌的古代中國文明,藉此培養(yǎng)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而這種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正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
(二)歷史課堂有效性的解讀
在當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為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更應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如分析比較的思維能力、借鑒反省的自我意識、全面真切的人文關懷等。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下,歷史教師更應重視史料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呈現(xiàn)歷史史料,通過設置相關問題并逐步引導學生獲取歷史信息、解答歷史問題、理解歷史知識,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辨析能力,增強歷史學科素養(yǎng)。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更有效的完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就要合理的利用和運用歷史史料進行分析。
(二)如何選用歷史史料
1.注意史料的多樣性
歷史史料資源豐富,舉不勝舉,教師在教學時不能不加甄別隨便就拿來使用。傅斯年老先生認為“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把史料的甄別、賽選、整理看作研究歷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歷史教師,我們首先要準確把握史料的來源和分類。第一:史料的來源?!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歷史教學的課程資源包括以教科書為核心的歷史教材、歷史教師、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區(qū)、歷史遺存、互聯(lián)網(wǎng)等等。教師不僅要能夠從這些途徑獲取史料,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史料的分類。按照歷史史料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將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其他分類法,可分為有意史料與無意史料。前者指歷史著述、回憶錄和新聞報道等,后者指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和知識的史料,包括生產生活用具、古建筑、藝術品、契約文書、公私信函、文學作品、語言、風俗習慣等等。正是因為史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史料甄別能力。能夠做到依據(jù)教學內容需求,精選史料,并重組整合史料。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范圍內,對史料進行比較、分析,逐漸提高對歷史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
2.選取史料的謹慎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身心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史料的選取不能不顧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隨意選擇。因此,史料的選擇首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需求,從而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其次,應選取典型性史料,因為典型性史料是最能揭示歷史事件本質的史料。最后,所選史料應能全面反映所考察的歷史現(xiàn)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論從史出”的科學性。涉及政策性問題的史料解析題尤需謹慎,應以國家權威性的觀點結論為試題設計的指導原則。
3.思考史料的思想內涵
史料的教育意義。在閱讀史料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感悟歷史,獲得一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和啟示。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往往得益于此。也可適當?shù)匾胧穼W爭論。歷史學在發(fā)展,中學歷史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如在人民版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的《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中有關秦朝設郡的數(shù)量的史學爭鳴,筆者曾就秦朝郡縣的數(shù)目及秦朝郡縣與秦朝疆域的關系做了粗淺的探討,并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補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歷史視野。
(三)史料教學法課堂實例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問:對于這段歷史,同學們的祖輩都有經歷,大家也對他們進行了采訪?,F(xiàn)在,請大家來談談他們關于這段歷史的回憶。
生甲答:我爺爺是個農民,他當時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白天,爺爺和村里的其他人到生產隊里參加勞動,午飯、晚飯時分大伙一起吃“大鍋飯”。生產隊負責人還給他們記工分,到年終時結算,可只給少量的報酬。
生乙答:我奶奶是棉紡織廠的工人。奶奶說當時棉紡織廠屬于國有企業(yè),那可是個鐵飯碗,她們只要準時進工廠上班,有事就做,沒事時就聊天閑扯、或是看報紙,大家都有工資發(fā),誰也不用擔心會丟掉工作。
師說:同學們從對爺爺奶奶的采訪中,你們認識到那是個純粹公有化的時代,城市里有國企,農村里有公社,大家一起勞動,獲得少量的報酬,社會的物資供應極度緊張,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下。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那個時代,進一步認識那段曲折的歷史。材料展示。
材料一:就工業(yè)而言,正如副總理薄一波所說:“一九五八年的工業(yè)生產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來這像是大躍進;但是如果分析一下這百分之六十六的內容就知道……國家花費了寶貴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廢品,現(xiàn)在都塞滿了倉庫,還要開支保管費。這能算大躍進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產的“1070萬噸”鋼里,城里人卸暖氣管、拆鋼窗,鄉(xiāng)下人砸鐵鍋,用“土高爐”煉出來的就有叁佰多萬噸,什么用處也沒有。
——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編一九八三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
材料二:毛澤東說:“大概十年左右,我們可以在吃飯、穿衣、住房子上實現(xiàn)共產主義。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就是共產主義?!碑敃r的人們都認為“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
材料三:當時有副對聯(lián)“鼓足干勁加油干,放開肚皮吃飽飯”,橫批“坐吃山空”。
問題1:根據(jù)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應如何評價“大躍進”運動。
問題2:根據(jù)材料三、四,說說人民公社的兩大特點,并分析該運動的消極影響。
問題3:根據(jù)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思考“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歷史背景。
這樣的教學方法,一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適應了課標要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提升了歷史學科的素養(yǎng)和課堂的有效性。
在史料教學中十分注重“扮演歷史”的教學理念,即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究活動來學習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扮演”歷史學家的角色,學著做“歷史學家”的工作。這也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更具備歷史學家的“德”、“才”、“識”。
(一)德
我國的歷史學家們秉承“實錄”、“直書”的原則,為我們留下了煌煌史冊,讓我們后代子孫能夠看到先輩們的輝煌與坎坷、喜悅與艱辛。歷史教師也應當具備實事求是的品質,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能把歷史等同于故事,不能對學生的疑惑含糊其詞,一定合理運用史料還原歷史真相,一定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認真去研究,去思考。
(二)才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作為課程資源之一的教材內容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增加了許多嶄新的內容。如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等等。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改革趨勢來看,史料分析的在試卷中的比重多。這些都要求一線中學歷史教師要具備更深厚的歷史專業(yè)素養(yǎng)和深厚的綜合性知識功底。這也要求歷史教師要博覽群書,在閱讀中成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成長,做一名綜合性的歷史教師。
(三)識
作為歷史教師也應該具備“獨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精神品質。這要求歷史教師憑借自身深厚的歷史專業(yè)素養(yǎng),對于一些歷史事件形成自己獨到和新穎的見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甄別、分析,把自身的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的知識,才能真正達到歷史教學的真諦和精髓。
[1]周孟玲.英國近二十年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研究成果[J].歷史教學,1988,(10).
[2]何成剛.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沈陽市第一四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