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兒科,上海 201700
EB 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人類皰疹病毒)感染屬于兒科臨床較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中EB病毒可感染B淋巴細胞以及咽部上皮細胞[1]。由于患兒免疫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癥狀多不典型,增加了臨床漏診情況的發(fā)生[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該藥作為抗脫氧核酸人工合成的一種腺嘌呤核苷類注射用抗病毒藥,主要是通過結合病毒DNA聚合酶,從而降低其活性,達到抑制病毒DNA合成的目的[3]。然而,單純的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探討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小兒EB病毒感染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兒94例為觀察對象。診斷標準[4]:(1)具備EB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頸淋巴結腫大、肝大、脾大、扁桃體腫大以及發(fā)熱等;(2)抗EB病毒衣殼抗原IgM抗體陽性或(和)EB病毒DNA檢測結果顯示陽性。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1~8歲,平均(3.28±1.32)歲;病程1~ 9d,平均(4.32±0.32)d。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1~8歲,平均(3.31±1.30)歲;病程1~9d,平均(4.30±0.34)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經(jīng)實驗室檢查以及臨床檢查等確診為EB病毒感染;(2)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關治療;(3)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排除以下:(1)合并其他嚴重感染性疾病者;(2)伴有免疫性疾病者。兩組患兒父母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予以單磷酸阿糖腺苷(廣東先強藥業(yè)有限公司,H20059896)治療,使用劑量為5mg/kg,1次/d,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連續(xù)治療10d。觀察組患兒則予以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其中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方式與對照組一致,在此基礎上予以重組人干擾素α1b(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10970070)肌肉注射,使用劑量如下:2歲以下患兒給藥劑量5μg/kg,2歲以上患兒給藥劑量10μg/kg,1次/d,連續(xù)治療5d后改為1次/2d。
分別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淋巴結縮小或消失時間、扁桃體腫大消退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其中療效判定標準如下[5]:給藥3d后患兒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且肝、淋巴結、脾均明顯縮小記為顯效;給藥5~7d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記為有效;給藥7d后患兒的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記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免疫功能指標主要包括 CD4+、CD8+、CD4+/CD8+,檢測方式如下: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兒清晨空腹靜脈血5mL,以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6]。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白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發(fā)熱、鼻塞等。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檢測,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的72.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淋巴結縮小或消失時間、扁桃體腫大消退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見表2。
治療后觀察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s,d)
組別 n 淋巴結縮小或消失時間 扁桃體腫大消退時間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7 6.56±2.18 6.11±2.03 2.95±1.14 7.34±1.42對照組 47 9.37±2.84 9.15±2.88 5.10±1.77 10.58±2.13 t 5.381 5.915 7.001 8.67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治療前后兩組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 n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21.43±3.52 42.38±4.12* 31.32±5.93 28.52±5.19 0.88±0.13 1.67±0.49對照組 47 22.01±3.48 35.30±3.66* 30.84±6.01 28.13±5.33 0.90±0.12 1.34±0.41 t 0.803 8.808 0.390 0.359 0.775 3.541 P 0.424 0.000 0.698 0.720 0.440 0.001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兩組白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發(fā)熱、鼻塞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7],首先于人口咽部以及唾腺上皮細胞內復制,隨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中引發(fā)全身性感染,可累及消化、血壓、呼吸以及中樞神經(jīng)等相關器官[8]。單磷酸阿糖腺苷為抗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藥[9],其藥理作用是與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結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10]。重組人干擾素α1b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誘導細胞產生多種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復制[11-12]。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說明了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EB病毒感染患兒的療效顯著。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能是與兩種藥物具有協(xié)同作用有關。其中單磷酸阿糖腺苷具有溶解速度較快,起效時間短的優(yōu)勢[13]。而干擾素可通過與干細胞表面的受體進行特異性結合,從而導致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進一步達到有效抑制病毒RNA與DNA復制的作用[14],兩藥聯(lián)合治療可顯著高臨床療效。此外,本文表2觀察組的各項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于對照組,這表明了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EB病毒感染,可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其中主要原因可能與干擾有效調節(jié)體液免疫以及機體免疫有關,從而有助于增強患兒的抗病毒能力,為臨床癥狀緩解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外,治療后觀察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了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EB病毒感染,可顯著改善患兒的免疫功能。筆者推測干擾素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患兒的細胞免疫功能,從而發(fā)揮增強巨噬細胞吞噬作用和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能力,增強機體的抗病毒能力[15-16],進一步達到治療的目的。本研究表4結果還顯示了兩組白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發(fā)熱、鼻塞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了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EB病毒感染患兒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單磷酸阿糖腺苷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小兒EB病毒感染的療效顯著,療程短,副作用小,且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進其早日康復,可積極推廣至臨床應用,但由于該研究分析病例仍然較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可進一步收集更多的臨床病例資料,完善統(tǒng)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