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怡
摘? ? 要:? 在講述西廂故事的一系列文學作品中,王實甫的《西廂記》可謂是其中的最高峰?!段鲙洝返膭?chuàng)作,建立在前人經(jīng)典作品的基礎之上,同時又能體現(xiàn)出別于前人作品的“新聲”。通中寓變,則能樹立起人物典范;酌于新聲,則情節(jié)豐厚而不乏;師古據(jù)典,則唱詞典雅而精美。王實甫通過對前人作品的師法與革新,成就了《西廂記》在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本文將從人物、情節(jié)和唱詞方面探究《西廂記》的“師古”與“新聲”。
關鍵詞: 《西廂記》? ? 人物? ? 情節(jié)? ? 唱詞? ? 師古? ? 新聲
明初賈仲明在《錄鬼簿》吊王實甫的詞《凌波仙》中說:“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边@句話不僅指出了《西廂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也說明了王實甫創(chuàng)作的特點,即以舊有的傳奇故事為基礎,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創(chuàng)造,使《西廂記》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雜劇。
西廂故事流傳已久,早在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中就有敘述,后宋人趙令畤寫了《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金人董解元又寫了《西廂記諸宮調(diào)》……唯獨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被贊“天下奪魁”,超越了之前任何一部有關西廂故事的文學作品。筆者認為,《西廂記》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是因為其創(chuàng)作過程不斷伴隨著王實甫的師古與革新,他善于汲取前人作品的精華,又能憑自身才華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同時,《西廂記》的人物、情節(jié)、唱詞等方面也體現(xiàn)了這種“師古”與“新聲”。
一、《西廂記》人物塑造——通中寓變,能自樹立
《西廂記》人物塑造中的“師古”與“新聲”,在于王實甫創(chuàng)作中秉承著“通中寓變、能自樹立”的觀念。通中寓變,即在師法、借鑒前人作品經(jīng)驗的過程中又不乏新的變化。能自樹立,即能夠樹立起新的人物典范。
1.師古:對《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繼承。
王實甫在塑造《西廂記》人物形象時,參考了《鶯鶯傳》和《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的人物,從中吸取了部分性格特征。
比如張生,元稹《鶯鶯傳》的開頭寫道:“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nèi)秉堅孤,非禮不可入”。而王實甫在描繪張生這一人物形象時,保留了這句話的內(nèi)涵,即張生“性溫茂,美風容”,是個俊美瀟灑的翩翩公子。他才華橫溢,從他一出場時對黃河盛景的描繪“雪浪拍長空,天際秋云卷”等處就可看出,他出口成詩且氣度不凡。他保留了《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張生癡情的特點,并以癡情為重點來寫張生。
2.新聲:在繼承的基礎上新變。
《西廂記》中的人物,在繼承《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適當?shù)母脑旌蛣?chuàng)新,呈現(xiàn)出獨具一格的人物風貌。
以崔鶯鶯為例,《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被去掉了軟弱屈從的性格,變成了敢于抗爭、執(zhí)著追求愛情和自由的叛逆少女。她一開始就顯露出崢嶸的性格棱角,崔張初見時,鶯鶯“盡人調(diào)戲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而《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的鶯鶯則是“盡人顧盼,手把花枝捻”。只多了一個“笑”字,便體現(xiàn)出鶯鶯的大膽活潑。王實甫著力塑造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她勇敢堅定、充滿活力,并且很有主見。當她偷偷溜出閨房被母親訓斥時,王實甫筆下的鶯鶯“立謝而曰:‘今當改過從新,毋敢再犯。”表面雖恭順,內(nèi)心卻不服。相比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鶯鶯“泣謝曰:‘今當改過自新,不必娘自苦苦”,王實甫變“泣謝”為“立謝”,正是為了凸顯鶯鶯的叛逆和大膽。王實甫的這些改變,充分體現(xiàn)了鶯鶯對愛情的堅定態(tài)度和敢于違抗母命堅持與張生結合的決心。
3.樹立了典范的人物形象。
《西廂記》中,王實甫通過對前人作品有選擇的吸收借鑒以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變,樹立了一個個典范的人物形象。
如紅娘,在為張生和鶯鶯的愛情助力的過程中,《西廂記》中的紅娘超越了她原有的的身份地位,呈現(xiàn)出了俠女型的獨特人物風貌。在“拷紅”這一情節(jié)中,紅娘面對老夫人的責備,顯得不卑不亢,甚至敢于指出此“乃夫人之過也”,之后的大段言辭更是“細數(shù)”了夫人之過。她認為老夫人賴婚是失信之舉,且既不答應張生與鶯鶯的婚事又將張生留在書院,使得鶯鶯與張生二人互生情愫、相思成疾,這也是夫人之過。這些都充分顯示了紅娘的潑辣伶俐、智勇雙全。《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雖也有紅娘在老夫人面前的進言,但相較《西廂記》,言辭要委婉得多。在紅娘與張生的關系中,她的俠義氣息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紅娘之于張生,不僅僅是鶯鶯的侍女,更是決定自己和鶯鶯姻緣的關鍵人物?!段鲙洝分芯陀袃纱螐埳蛘埣t娘幫忙的場景。癡情的張生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系在紅娘身上,把追求愛情的希望都托付與紅娘,可見紅娘在崔張愛情中的地位之重。而紅娘也愿意冒著被老夫人責打的風險,為崔張二人傳書遞簡、牽線搭橋,正體現(xiàn)出了她的俠女面貌。
二、《西廂記》情節(jié)架構——資于故實,酌于新聲
王實甫在構造《西廂記》情節(jié)的過程中,仍然體現(xiàn)了“師古”與“新聲”的特點。師古,即資于故實,參酌、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和寫作原則。新聲,即酌于新聲,考慮新的形勢,采用新的方式方法。
1.資于故實。
唐代元稹的《鶯鶯傳》用較短的篇幅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一段曲折且含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從張生與鶯鶯初見到張生平賊軍之亂再到二人以詩傳情、定情幽會,到最后張生始亂終棄及鶯鶯婉拒張生的見面要求,這一切都是以精簡的筆墨道出,情節(jié)比較單薄。
王實甫在創(chuàng)作《西廂記》時,繼承了《鶯鶯傳》與《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大部分情節(jié),如崔張二人初見、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設法解圍兵之困、紅娘傳簡、崔鶯鶯賴簡等等,刪減剔除了部分不合理的情節(jié),并且在情節(jié)上進行了更深入的開掘,在描寫上也更為精工,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性格、表現(xiàn)主題。
2.酌于新聲。
王實甫《西廂記》對《西廂記諸宮調(diào)》情節(jié)上最大的新變,在于結尾。《西廂記》是以白馬將軍杜確來到普救寺,揭開鄭恒的謊言,鄭恒觸樹而死,崔張終成眷屬為結尾的,而《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結尾則是崔張二人出走投奔白馬將軍,鄭恒觸階而死,崔張終獲團圓。二者的差別在于有無出走。王實甫為何要將看似更能表現(xiàn)反封建主題的“出走”作刪改呢?在筆者看來,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鶯鶯張生的出走,是在法聰和尚的建議下完成的,張生得知老夫人又將鶯鶯重新許配給鄭恒后,急得昏倒在地。張生與鶯鶯相見后,二人一籌莫展,正準備上吊自盡,結果被紅娘和法聰救下,這時法聰提議投奔杜確,二人才出走,這樣的出走其實是崔張走投無路時的選擇,并沒有多少反抗性,甚至顯得二人面對封建勢力十分無助和軟弱。其二,《西廂記》中的鶯鶯張生雖然未出走,但是他們對愛情的捍衛(wèi)十分堅定,沒有屈服和動搖。張生在老夫人面前極力為自己分辨,敢于與說謊的鄭恒對質,在整個過程中崔張二人的反抗性格展露無遺,終于得到了團圓。王實甫對結尾的修改重造,使得崔張二人的叛逆性格得到完善,也更凸顯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題。
三、《西廂記》唱詞語言——師古據(jù)典,憑情負氣
王實甫在寫作《西廂記》時,“師古據(jù)典,憑情負氣”,在“師古”的同時又能體現(xiàn)出別于經(jīng)典的“新聲”。他有意識地借鑒了以往經(jīng)典作品的語言特色,善于運用典故,多化用唐詩宋詞且憑借自身才情對唱詞語言進行更深入的加工、打磨。
1.善用典故,含蓄雋永。
王實甫寫作《西廂記》唱詞時,引入了“師古據(jù)典”的方法,即善于師法前人作品的經(jīng)驗,運用典故以豐厚其語言的意蘊內(nèi)涵。
如《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折桂令】:
他其實咽不下玉液金波。誰承望月底西廂,變做了夢里南柯。淚眼偷淹,酩子里揾濕香羅。他那里眼倦開軟癱做一垛;我這里手難抬稱不起肩窩。病染沉疴,斷然難活。則被你送了人呵,當甚么嘍啰!
這支曲子中運用了兩個典故?!坝褚航鸩ā钡涑霭拙右住缎諠擉w詩》“開瓶瀉尊中,玉液黃金卮”,“夢里南柯”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這首曲子出現(xiàn)在老夫人“賴婚”這一情節(jié)當中。“玉液金波”與“夢里南柯”,一指美酒,一指美夢。老夫人的賴婚如同晴天霹靂,張生咽不下美酒,他心底期盼的與鶯鶯的姻緣也化為一場夢?!坝褚航鸩ā狈匆r出張生苦悶的心情,“夢里南柯”體現(xiàn)出他極度失落惆悵的心理。運用典故而非直接訴說,一方面使唱詞賦有含蓄雋永之美,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王實甫自身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學追求。
2.化用經(jīng)典,憑情負氣。
《西廂記》唱詞的精美雅致,更有賴于他“憑情負氣”、銳意創(chuàng)新,即依托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文學才氣與對唐詩宋詞進行巧妙的化用,在此基礎上又加以創(chuàng)新和改造,體現(xiàn)出他個人的審美特點,即“新聲”。
如《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落紅成陣”語出秦觀《水龍吟》“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風飄萬點正愁人”出自杜甫《曲江》中的“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系春心情短柳絲長”出自楊果《越調(diào)小桃紅》中的“美人笑道:‘蓮花相似,情短藕絲長”?!案艋幦诉h天涯近”源自歐陽修《千秋歲·春恨》的“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短短一支曲子,有四處化用了唐宋詩詞,這使整段唱詞念來柔婉蘊藉、滿口余香。這首曲子出現(xiàn)在崔鶯鶯邂逅張生之后,表面上是在描寫春景,實則蘊含了鶯鶯對張生的思念之情。在鶯鶯眼中,她看到的一切景物似乎都脈脈含情,陣陣落花勾起了她的傷春之情,看到柳絲飛絮,她就會聯(lián)想到“人遠天涯近”,由于封建禮教的阻隔,近在眼前的張生,也變得遠在天邊。王實甫憑靠自己的情志和個人氣質來化用唐詩宋詞,使唱詞烙上了他個人的審美特質。
四、結語
王伯良曾評價《西廂記》:“實甫《西廂》,千古絕技;微詞奧旨,未易窺測。”[1]敷演張生、鶯鶯愛情的“西廂”故事有很多版本,唯獨《西廂記》能夠獲得“千古絕技”、“天下奪魁”的贊譽,關鍵在于王實甫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地“師古”與不斷地賦予作品“新聲”。他在有選擇地吸取前人作品經(jīng)驗的前提下,亦能發(fā)揮自身才情加以新變,賦予作品其個人的審美特色,正是如此,王實甫才創(chuàng)作出這樣華美、令人賞心悅目的《西廂記》。
參考文獻:
[1]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