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翰林幼兒園 王雪莉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的,他們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與家人與同伴分享。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孩子們中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群體,他們會徘徊在同伴之外,看別人玩,看別人鬧,較少參與同伴的活動。同時,自己遇到問題時會控制不了情緒,大發(fā)脾氣。為了深入了解這類孩子情緒異常的原因和具體表現(xiàn),作者選取一個典型幼兒個案,通過近一個學期的跟蹤觀察,試圖尋找問題所在。
2013年9月,我們班來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在入園時,該幼兒能熟練穿衣服穿鞋子,但是不能熟練辨認衣服的正反;在生活方面,該幼兒幾乎不喝水不上廁所;在交往方面,該幼兒不主動與班級其他幼兒交往和溝通。最突出的是情緒方面,一旦幼兒自身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大鬧,且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平復情緒。
幼兒姓名:吳××。
觀察方法:行為觀察。
1.幼兒穿錯衣服的個案跟蹤記錄
2016年10月15日14:30-15:00午睡起床小朋友穿衣服,他沒有識別衣服正反,無法自己穿,老師幫助他穿好。他開始大哭,用力扯身上的衣服。想要將身上的衣服脫下重新穿。老師幫助他脫掉,讓他自己穿,他的情緒慢慢平復。2016年10月16日14:30-15:00午睡起床小朋友穿衣服,老師試圖幫助他被拒絕,一直擺弄手中的衣服。他站在地上邊哭邊扯自己身上的衣服。他沒有識別衣服的正反,想獨自穿好。老師幫助他認清衣服正反,他拿著衣服,自己慢慢穿,情緒慢慢平復。2016年11月12日14:30-15:00老師再次明確告知他,褲子穿反。他情緒惡化,坐在椅子邊脫褲子邊哭泣,不斷反復說“我沒有穿反”。2016年11月20日14:30-15:00午睡起床后檢查衣著,褲子穿反,他不承認,老師幫他調(diào)整。他坐在椅子說“我沒有穿反”。不想調(diào)整褲子正反。午睡起床后檢查衣著,老師告知他褲子穿反,他不承認。他拉著褲子坐在椅子上。不想調(diào)整褲子正反。老師再次明確告知他,褲子穿反,勸說他調(diào)整褲子,他不承認,繼續(xù)坐著不調(diào)整。
2.幼兒參與活動的個案跟蹤記錄
2016年12月8日8:10-8:20母親送他上學,引導他進教室,強行抱他,他的情緒惡化。站在門口不進來。不想進教室或不想?yún)⑴c幼兒活動。他開始躺在地上大哭,直到老師離開,情緒慢慢平復。2016年12月9日8:10-8:20母親送他上學,引導他進教室,試圖抱他進教室,情緒惡化。躺在地上大哭。不想進教室或不想?yún)⑴c幼兒活動。他開始躺在地上大哭,老師離開,情緒慢慢平復。2016年12月10日8:10-8:20母親送他上學,引導他進教室,雙手拉他進教室,情緒惡化。坐在地上哭泣。不想進教室或不想?yún)⑴c幼兒活動。老師離開,情緒慢慢平復。2016年12月11日8:10-8:20母親送他上學,試圖雙手拉他進教室,坐在地上輕聲哭。坐在地上輕聲哭。不想進教室或不想?yún)⑴c幼兒活動。老師離開,情緒慢慢平復,他站在門口一直在看小朋友活動。2016年12月12日8:10-8:20母親送他上學,用語言引導他進教室,他搖頭不進來。站在門口不進來。不想進教室或不想?yún)⑴c幼兒活動。他的情緒穩(wěn)定,但不進來,站在門口一直在看小朋友活動。2016年12月15日8:10-8:20母親送他上學,簡單勸導他進來,他不理睬。站在門口不進來。不想進教室或不想?yún)⑴c幼兒活動。他的情緒穩(wěn)定,站在門口看著其他小朋友活動。
1.家庭養(yǎng)育方式導致幼兒性格內(nèi)向
通過筆者與家長溝通得知,該幼兒現(xiàn)在與父母、姐姐居住在一起。該幼兒是父母的第二個孩子,很受寵愛。上幼兒園之前,一直由外公外婆照顧,更加寵愛,由于擔心孩子受到欺負,總是在家中,基本不與外面的孩子接觸。該幼兒性格有些特別,有時像貓咪一樣乖巧,有時像老虎一樣哭鬧,為此家長稱他為貓虎。孩子入園后,雖然由媽媽全職帶孩子們,但是由于媽媽本身也不會帶孩子,放學后也是一直讓孩子待在家中,不出去與其他幼兒交往。從種種現(xiàn)象可以看住,孩子的性格與家庭成人的代養(yǎng)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由于過度寵愛,造成了孩子喜歡獨處、缺乏交流溝通的機會。
2.幼兒自身缺乏情緒管理的技巧
在平時的活動中,該幼兒喜歡獨自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不與同伴交流溝通。一旦遇到他不高興的時候,他會大哭大鬧,聽不進別人的勸告,甚至會有越勸越鬧的現(xiàn)象存在。但是經(jīng)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我重點關注了幼兒在自理能力、幼兒參與活動幾個方面,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這幾個方面有一定的進步,從完全的自我封閉、無法控制自身情緒,到慢慢地能夠聽進別人的勸告,嘗試控制自身情緒。
1.以溝通為先導,與家長達成共識。
“活教育”主張幼兒園和家庭的合作。在該幼兒入園后,通過長期跟蹤發(fā)現(xiàn),幼兒的很多問題其實與家庭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聯(lián)。當家長的觀念得不到調(diào)整,他們就無法指導幼兒的行為。因此在平日,我會利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與家長溝通。比如利用每日的家長接送幼兒的時候,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情緒和行為等等。除此之外,定期約談是與家長達成共識的最佳方式之一,每月與家長進行一次深入談話,通過講述幼兒在園在家的情況,發(fā)現(xiàn)幼兒的進步及不足,然后根據(jù)這些事例,提出一些借鑒的方法,家園共配合共跟蹤,引導幼兒積極成長。
2.以旁觀為策略,讓幼兒情緒減弱。
“活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要愛護兒童,要了解兒童。教師對幼兒有了足夠的了解才能對幼兒的行為產(chǎn)生判斷和思考。比如在“幼兒穿錯衣服的個案跟蹤記錄”中,幼兒穿錯衣服會大哭大鬧,是因為問題得不到解決而發(fā)脾氣,老師的介入、幫助、勸告反而在此時都會變得非常的無力。此時,在旁等待,讓幼兒將情緒宣泄完畢,當孩子的情緒逐漸減弱,再適時提出“是否要幫助的要求”,得到幼兒的同意后再根據(jù)幼兒的意愿解決問題。
3.以陪伴為方式,與幼兒共同成長。
“活教育”鼓勵兒童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世界。當他們游戲的時候成人可以在旁陪伴,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及時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這也可以讓孩子們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同時,可以盡量減少幼兒情緒發(fā)作的頻率。在“幼兒參與活動的個案跟蹤記錄”中,發(fā)現(xiàn)孩子站在門口,雖然不愿意參與游戲,但是卻愿意去觀察等待。當老師介入,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再次發(fā)作。筆者認為,此時遠距離的陪伴讓孩子安心,可避免幼兒情緒發(fā)作;在幼兒的情緒穩(wěn)定時可以告訴幼兒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引導幼兒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心情,從而得到情緒管理的提升。
4.以幫助為借口,讓幼兒技能提高
“活教育”主張解放兒童的身心,“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都應該讓他自己做?!弊寖和蓪W習中的被動接受者變?yōu)椤白约夯顒印薄白约核枷搿钡闹鲃觿?chuàng)造者。
通過以上幾個事例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情緒爆發(fā)的前提是因為他不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或者,他無法準確地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他只能采用這些的苦惱方式來減緩自己的心理焦慮。此時如果成人只是簡單地幫助他完成,他從心里會覺得自己的成功體驗被剝奪,不能獨立完成某一件事,從而情緒更壞。因此,當幼兒的情緒穩(wěn)定時,成人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多多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本領,如辨認衣服的正反、學會和別人說話等等,以此緩解幼兒的失敗感,減少幼兒情緒突變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