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1
神經性皮炎為臨床治療中常見的皮膚病,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夠清晰,且神經性皮膚具有頑固性特點,疾病復發(fā)率相對較高。為了全面了解曲安奈德與利多卡因聯合治療神經性皮炎的效果,文章將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神經性皮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數字隨機編號法納入聯合組與參照組。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的恢復效果,現總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神經性皮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數字隨機編號法納入聯合組與參照組(n=39)。參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0:19,年齡年齡在24歲到68歲之間,年齡均數為(50.02±4.43)歲。聯合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1:18,年齡年齡在23歲到68歲之間,年齡均數為(50.11±4.36)歲。組間年齡、性別資料比較無顯著區(qū)別(p>0.05)。
1.2 方式 為兩組患者均應用曲安奈德治療,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與2%利多卡因按照2:1的比例融合[1]。聯合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利多卡因皮損內注射治療,2%活力碘常規(guī)消毒注射皮膚,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藥物,從神經性皮炎病灶周圍進針,刺入皮損基底位置[1]。藥物注入皮損位置,一直到皮損表面呈現出腫脹、蒼白狀態(tài)位置,快速拔針[2]。壓迫數分鐘,預防藥物滲出。面積角度大的神經性皮炎則應用多點注射與分次注射的方式,基于患者的皮損位置面積注射。曲安奈德注射量不能高于30mg,利多卡因注射量不能高于150mg,避免發(fā)生局部皮膚萎縮癥狀[3]。1次/w,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次。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率及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痊愈:患者瘙癢、苔蘚樣病變全面消失;好轉:患者瘙癢、苔蘚樣病變改善20%以上;無效:患者瘙癢、苔蘚樣病變改善不足20%,或者患者病情持續(xù)嚴重(癥狀改善率=痊愈率+好轉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實施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應用卡方予以檢驗,差異性比較應用p值予以評價,p<0.05則代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聯合組與參照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率對比
聯合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率為97.44%,參照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率為84.62%,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聯合組與參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聯合組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1例,參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5例,組間差異比較具有明顯區(qū)別(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神經性皮炎為皮膚科較為嚴重的疾病類別,具有反復發(fā)作,病程時間較長等特點,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會產生較大影響[4]。曲安奈德作為長效腎上腺皮質技術類藥物,其抗感染、抗過敏的作用效果比較突出,為當前臨床治療中常用的神經性皮炎治療性藥物。
鹽酸利多卡因具有預防惡性刺激神經傳導的功能,能夠改善患者的局部癥狀,增強患者機體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鹽酸利多卡因能夠通過直接皮損內注射治療的方式進入患者病變位置,藥物應用劑量相對較少,且皮損局部的藥物濃度相對較高,有助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對較低。聯合應用曲安奈德與利多卡因治療,能夠更好的發(fā)揮藥物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瘙癢等臨床癥狀。
基于數據比較的結果來看,聯合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率為97.44%,參照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率為84.62%,數據比較的結果證實了聯合用藥方式下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聯合組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1例,參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5例。聯合用藥治療的方式下,藥物應用的劑量與應用的時間能夠顯著縮短,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藥物應用的價值比較突出。
綜合上述內容,曲安奈德與利多卡因皮損內注射治療的方式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且聯合用藥的方式下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對較低,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盤勝枝,陳友元.維生素B_(12)注射液聯合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7):42-44.
徐秀英,程延男.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復方氟米松、維生素B_(12)聯合治療老年神經性皮炎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24):2665-2667.
趙莉,李玲,胡春華.曲安奈德聯合利多卡因皮損內注射治療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1,26(03):32-33.
呂俊武.曲安奈德新霉素貼膏結合復方醋酸氟輕松酊治療神經性皮炎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11,11(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