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最近有媒體根據(jù)中美名校圖書閱讀情況,制作了名校大學生閱讀排行榜。美國名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前五的圖書是《理想國》《利維坦》《君主論》《文明的沖突》和《風格的要素》;我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借閱最多的圖書分別為《論美國的民主》《理想國》和《盜墓筆記》。
簡單對比下來,中國大學生借閱的圖書不如美國大學生的“高大上”,閱讀口味也不同。但其實,這兩份榜單并不具備可比性,因為統(tǒng)計口徑不同。美國大學生閱讀排行榜,來源于美國數(shù)據(jù)庫項目“開放課程”收集的各大學過去15年超過100萬項課程和圖書閱讀信息,而且是截至2015年的數(shù)據(jù)。而中國各大高校數(shù)據(jù)則來源于2017年,也就是說只是一年的數(shù)據(jù)。很顯然,15年的總數(shù)據(jù)和一年的數(shù)據(jù)是很難放在一起分析的。
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美大學生閱讀的差異。從榜單中可以看到,中國大學生閱讀的圖書,不像美國大學生那樣,選擇經典哲學著作、關注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問題,而偏向實用與休閑。這折射出我國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有比較大的局限,閱讀書籍的人文內涵不夠。而這種差異,與大學教授對大學生閱讀的要求、大學生使用圖書館頻率和閱讀習慣有關。
美國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對圖書館高度依賴。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大學教授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系科的教授,在上課時會給學生開出一個閱讀書單,要求學生必須到圖書館借閱,在組織研討課時,要結合這些書的內容進行討論。每個學期讀幾十本和專業(yè)學習相關的書是很正常的。這是一個真正花很多時間讀書的求學過程,也是美國高校書單更專業(yè)、更“高大上”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國,一方面,雖然大學教授會要求學生借閱書籍,但大多是建議,并不會對閱讀情況進行考核,也不會在研討課中利用書籍的內容展開討論。中國大學教授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學術研究上,對教學投入不夠。中國學生借閱圖書主要憑興趣。另一方面,中國大學生主動借閱圖書的不多,而且流行工具閱讀(考研、考公務員、出國留學等)、快餐(消遣)閱讀和電子閱讀。這是造成中美閱讀差異的最大原因。中國大學應該進一步改革對教師的評價體系,從過度重視論文、課題、經費考核,轉向重視教育教學,布置、引導大學生借閱圖書,讓大學生多讀書。
另外,從讀書的實際效果來說,紙質閱讀具有更高的質量。電子閱讀在便捷獲得知識的同時,會受到干擾。目前,在線教育受到追捧,知識App也挺火爆,有的學生把這作為代替閱讀的主要途徑。但是,這些知識往往是碎片化的,有的甚至是錯誤、有害的。而傳統(tǒng)的書籍報刊出版,有嚴格的審核程序,可以確保內容沒有基本錯誤。因此,大學生學習,尤其是專業(yè)知識學習,要建立專業(yè)知識體系,閱讀紙質圖書是必須的?!?/p>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