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文章為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讀本中的《胡同文化》,這篇文章探討了胡同對北京人的生活、思想和行為方式所起的浸潤作用。教師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教給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課堂教學通過導入—質疑—釋疑—重讀文章—再次質疑—拓展延伸六個環(huán)節(jié),把學生對課文的疑問及解答展示出來,旨在讓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善于質疑。
Y老師肯定授課教師這節(jié)主題課的意義,把教學的思考上升到了理論高度;H老師贊同授課教師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同時指出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X老師認同這節(jié)課的可操作性,同時提出對文本語言分析的可能性;Z老師提到了課堂氣氛稍微有點沉悶,學生沒有動起來;S老師提到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疑能力是否要分開?提出如何處理課題研究和課堂教學的關系;C老師認為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從這一點上來說,這是很成功的。
除了教研組長C老師認為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幾乎沒有老師在評課時涉及課堂的主體——學生。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學到了什么?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怎么樣?學生對這節(jié)課是如何評價的?評課忽略學生是當前高中語文課堂評課的主要問題。
1.當前評課存在的問題
評課是為了促進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促使教師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然而,當前的評課很多成了走過場,缺失了評課的實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搞形式主義,講套話;平淡膚淺,不切要害;做老好人,只講優(yōu)點,不談缺點。當語文課堂評課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后,評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作用。
2.聽評課“以生為本”的必要性
學生不是旁觀者,是教學對象。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他們,學生最有發(fā)言權。因此,學生在評課的時候不能置身事外,他們有責任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參與評課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情,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陳大偉在《怎樣觀課議課》中也提出,要通過觀課、議課活動立足課堂,關注學生。所以,現(xiàn)行的評課方式亟須轉型成一種指向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范式。
3.重構“以生為本”的好課理念
按照以學評教的理念,一堂好課至少應具備以下三點:
(1)學生個性發(fā)展得到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切準學生的學習心理,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和空間,多元思維能夠自由展示和碰撞,獨特性學習體驗得到尊重,學生個性得以體現(xiàn)和張揚。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既學到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增強了自信,獲得了情意發(fā)展和精神成長。
(2)學生個體差異得到尊重。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認識和把握學生千差萬別的素質結構,因材施教,照顧到學生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差異,使處于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尊重,都學有所獲,體驗成功。如果課堂是專為優(yōu)等生量身定做的,成了優(yōu)等生的天下,而絕大多數中等生和差生成了陪襯,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這樣的課不是好課。
(3)課堂效果真實有效。一些教師在上公開課前,已經在不同的班級演練過數遍,最后呈現(xiàn)的其實是一堂“完美”的虛假作秀課。這類教學表演,既有損教師的師德風范,又嚴重毒害了學生們的純潔心靈。真實性是我們評課的起點。我們應通過評課,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真實的學習過程,體現(xiàn)學生從不會到會、從模糊到清晰、從錯誤到正確、從失敗到成功的真實過程。
聽評課要“以學生為本”,就是將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表現(xiàn)當作評價教師教學的標準,把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過程參與程度和情感體驗程度當作教學評價的標尺。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弱化聽評課單一的評判、衡量價值,強化教學評價的引導功能,使教師的教學引導“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成長,并使之成為教師自覺的教學實踐行為。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陳大偉.怎樣觀課議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