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079-01
長期以來,作為一線的一名普通語文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在高考指揮棒下,事關億萬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提升和人格培養(yǎng)的語文教學,長期處于基礎研究缺失、學科建設滯后的困境;另一方面,處在高考重壓、同行評價和社會輿論聚焦點的學校,很少有學校將語文放在高考前的"培優(yōu)工程"之列。于是,語文逐漸淪為"邊緣學科"。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語文教師這個"邊緣群體"中的一員,我對"語文,應教會學生什么"這一本原的問題做了一些粗淺的思考,在此訴諸于筆,權當拋磚引玉。
1.教會學生閱讀
教會學生閱讀,具體地講,應是教會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新課程標準》對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目標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而能起到種閱讀效果的,唯有閱讀名家名著。
然而,我們的困境是學生不喜歡閱讀名著。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我們的教育難辭其咎。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中,語文教師疲于應付考試,沒有精力真正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經(jīng)典名著。同時,考試的壓力無情地剝奪了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書山題海還應付不過來,何談那些修身養(yǎng)性的名著。學生也不是沒有閱讀,為了緩減壓力,他們往往會在學習之余拿起沒什么營養(yǎng)但能帶來感官刺激的動漫、網(wǎng)絡小說,時尚雜志。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走進名著世界,汲取先哲的智慧,充實自己的靈魂呢?我想,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要了解學情,因材施"導"。學生不喜歡閱讀名著固然是因為時間精力有限,但深層次的原因是沒興趣。我曾在所教班級做過調查,學生們普遍認為名著大多太古板,讀起來費勁,很多地方無法理解。比如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長篇累牘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讀起來讓人很累。因此,我們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時,應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針對閱讀水平不同的學生,應推薦不同的名著。如果有學生剛剛嘗試閱讀名著,我們可以向他推薦一些情節(jié)較強的書籍,如《簡.愛》、《家》、《平凡的世界》……;如果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了,我們可以向他推薦閱讀難度稍大的書籍,如《百年孤獨》、《戰(zhàn)爭與和平》、《史記》、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等??傊?,應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閱讀。
其次,可巧用課堂,因勢引導。高中語文教材大多選自名家名篇,教師教學時可進行巧妙的拓展,以導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比如教學《小狗包弟》時,可引導學生閱讀巴金先生的《隨想錄》或盧梭的《懺悔錄》,教學《鴻門宴》時,可引導學生閱讀《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教學《祝?!窌r可引導學生閱讀《吶喊》《彷徨》……。當然,教師只是列出書單,而不用其中精妙的語言,精彩的情節(jié)去吸引學生,學生也不會有興趣去閱讀。
此外、教師自身閱讀要豐富。倘若教師自己閱讀有限,人文視野必定狹窄,那么,他的身上就很難彰顯一種文人應有的特質:慈悲、寬容、才氣。一名缺少人文內涵的語文教師是很難讓學生信服的,也很難去完成引導學生走進名著世界的使命。
2.教會學生思考
對教師而言,教學的本質從來不是你交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是你是否教會了學生思考。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老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終極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生思考不足,是當下語文課堂的硬傷。我們的課堂要么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學生的思維處于靜止狀態(tài);要么熱鬧浮華,學生雖然動了起來,卻沒有真正的思考,思維處于一種"偽思考"狀態(tài)。如何治愈這硬傷?唯有讓課堂閃耀思考的光芒。
那么,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呢 首先,還課堂以安靜。過去,為了能走出語文課堂一片沉寂的尷尬,很多教師在教學形式上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在教學《鴻門宴》時采用人物訪談的方式來評析人物形象;在教學《六國論》時采用辯論的形式來審視作者的觀點;教學《祝?!窌r采用模擬法庭審判的方式來探尋祥林嫂悲劇的成因……,不可否認,這些大膽的嘗試為語文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方向。然而,其中的有些課堂由于學生的興奮點在于關注課堂形式的新穎上,對文本的領悟不夠,課堂活動準備不充分,常常又陷入了另一種尷尬:熱鬧有余,生命力不足。一堂課下來,教學和學生都有一種茫然感。
其次,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要讓學生有興趣思考。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我們的課堂中很多問題是缺乏思辨性的,如教學《故都的秋》時,很多教師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給我們展現(xiàn)了幾幅秋景圖?試著給每幅畫面取一個名字。"這個問題,小學生都能回答,何況高中生??晌覀兂3R獮檫@些無法啟發(fā)學生深思的問題花掉一部分寶貴的課堂時間。因此,我們設置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低于或超出學生能力的問題不問。同時,要問到點子上,讓學生的思維能有的放矢。
其三,學生的思考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還應延續(xù)到課后。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新課改尤其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要做到自主學習,需要在教師耐人尋味的課堂尾聲中獲得一種思考的動力,然后將思考進行下去,以此獲得更多的收獲。
3.教會學生做人
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曾提出了"教文立人"的語文教學理念,旗幟鮮明地指出了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靈魂的塑造。錢教授認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失敗在于對"科學主義"的極端推崇,注重語言工具性的繁瑣訓練。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所作,不管是詩詞還是戲劇,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都凝聚著作者的深沉思考,彰顯著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如果我們能引領學生去與那些高貴的靈魂對話,這會給學生怎樣的人生啟示??!
語文,應教會學生什么?這是一個關系到教學方向的問題,也是一個原本很簡單的問題,但多少年來,我們在功利環(huán)境里迷失了方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尷尬。如今,新課改啟程不遠,每一個語文人都應靜心探究,教好語文,畢竟,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