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志新
(江蘇省常熟市外國語初級中學 215500)
對于化學學科來說,幾乎所有理論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操作得出來的,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需要以實驗教學為主.但是就當前初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教師講解、操作,學生觀察為主,這樣學生還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導致整體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不高.而且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下,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模式,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能夠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這在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周圍事物具有較大的好奇心,對新興事物的興趣比較濃厚,只有學生對化學知識充滿興趣之后,才能夠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這樣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情趣的培養(yǎng),合理設置化學教學情境,在減少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同時,其課堂教學質量也必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化學作為一門對物質用途制法、性質變化、組成結構等進行研究的學科,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有效激發(fā).
其中在設置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借助化學實驗現象、過程、儀器等新鮮、驚奇的信息事物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針對性的提出思考性問題.比如在講到氫氣制備時,啟普發(fā)生器的出現讓學生眼前一亮,接下來教師趁熱打鐵,介紹它名字的由來,學生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就會想知道它的用處,怎么使用它,就在這時教師可以稍加引導,介紹其功能及使用方法,之后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完成氫氣的制備實驗了;二是根據教學教材內容,提出逐層深入、具有趣味性、啟發(fā)性的問題,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講到燒不壞手帕這個實驗時,教師直接跟學生說要燒手帕了,學生很驚訝,他們會想象出手帕被燒壞的情景,這時手帕被點燃,看到熊熊大火,學生正在等待他們想象的結果出現,但是,一會兒火焰沒了,手帕完好無損,學生很失望,為什么會這樣呢?此時,教師告訴他們事先把這塊手帕浸了酒精的水溶液,學生這時又問了,酒精也是可燃物啊,燃燒也放熱啊,怎么手帕燒不壞呢?于是教師又提示了,還有水的存在啊,這時學生就恍然大悟了,原來水是讓手帕燒不壞的原因啊,酒精燃燒產生的熱量被水吸收了,傳遞給手帕的熱量達不到手帕的著火點,所以手帕才會完好無損的;三是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結合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對學生形成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講到微粒知識的時候,學生總覺得難理解,畢竟是他們感受不到的,所以在這時,教師就可以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好處,從一根縫衣針不斷放大的動畫,讓學生感受到了原子的存在,通過一個圓球形象的表示出了鐵原子,進而拉開了學習微粒的序幕;四是選取一些具有教育意義、與新知識有關的趣味故事,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比如在講到二氧化碳性質時,教師講了一個死狗洞的故事,總結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供給呼吸,學生很容易記??;五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實例,消除學生與化學知識之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比如講到金屬化學性質時,教師拿了一瓶潔廁靈,酸性的物質是潔廁靈主要成分,可以跟活潑金屬發(fā)生反應,如此就可以把我們化學跟生活緊密聯系到一起.因此,通過合理的設置化學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得到充分激發(f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能夠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有沒有營造出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學生是否能夠主動、積極的學習化學知識,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情感的有效關注,加強對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提高其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順利開展化學教學活動.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需要用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尊重、關心學生,引導學生自己認識錯誤,與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進而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始終面帶笑容,這樣學生就覺得沒有距離感,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學生才喜歡教師,喜歡她的課.所以課堂氛圍非常重要.
新標準和素質教育改革中規(guī)定,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體驗化學現象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應用、聯系、形成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究過程中養(yǎng)成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化學學科的基礎就是實驗,是一項具有探究性的活動.但是就目前初中化學教師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化學實驗都是由教師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對現象進行直觀的觀察后對物質的定律、性質等內容進行簡單歸納,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較少,這樣就導致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化學知識,缺乏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也沒有探究的方向和目標,自然就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探究.
首先是從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的實驗方式代替原先的演示性實驗.比如在進行二氧化碳制備實驗中,直接向學生提供錐形瓶,帶長頸漏斗的雙孔塞,集氣瓶等實驗相關器材,鼓勵學生按照教材提示和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的經驗進行試驗操作,雖然實驗過程中會有問題出現,但這樣反而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最終得出實驗結果.
其次將實驗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如:學完水的凈化,請學生回家利用廢棄飲料瓶、鵝卵石、竹炭、紗布等自制簡易凈水器,如圖所示,并帶到學校來進行評比.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下,僅僅只是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師道尊嚴十分重視,進而導致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有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缺乏民主性,學生僅僅只是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而在新課程標準中,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民主,教師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同時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必然會存在一定差異,教師更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平等對待,找到每個人的閃光點,尤其是對于后進生來說,教師更加需要給予充足的支持與鼓勵,增強學生的安全感.比如教師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對于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對于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先從最基礎的內容開始講解,加強引導、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確保這一群體的學生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是教學活動當中的主體,進而加強自主學習.
總的來說,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的凸顯,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圍繞學生展開,注重個性化教學,尊重個體差異.為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需要合理設置化學教學情境,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其次需要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確保學生更加愿意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再次充分提供課堂內外學習的機會,為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提供機會,提高其學習主動性;最后需要尊重學生差異,教學活動是針對所有學生而開展的,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這樣一來,就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另外對于教師自身來說,也需要積極改進和優(yōu)化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識結構,確保所開展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的適應教學改革標準要求.
參考文獻:
[1]慕淑芳.學生主體地位在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的體現[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3):14.
[2]路芳.如何體現學生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J].學周刊,2015(26):54.
[3]周艷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新課程:中,2015(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