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強
【摘 要】目的:探討站立位與臥位X線攝影對腰椎曲度測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疾病的患者進行分析,對其腰椎曲度進行站立位和臥位X攝影測量。結果:站立位和臥位兩種攝影體位下,大部分患者弓頂點位于L3椎體中份,站立位的腰椎參數(shù)顯著大于臥位,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腰椎曲度在不同體位攝影下參數(shù)會有所不同。
【關鍵詞】站立位;臥位;X線攝影;腰椎曲度測量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01
脊柱生理曲度的改變,是對脊柱失穩(wěn)現(xiàn)象的一種反映。本次對我院60例腰椎疾病的患者進行腰椎曲度站立位和臥位的X線攝影測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疾病的患者進行分析,對其腰椎曲度進行站立位和臥位X攝影測量,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16-80歲,平均年齡為(49.1±5.0)歲。
1.2 方法
儀器主要有大連心聯(lián)國際圖像處理器、深圳安健X線拍片機以及DR后處理工作站等。影像板IP為35cm×35cm,攝影條件為管電流100mAs,管電壓90kV,距離為100cm,濾線器和濾線柵。
站立位:叮囑患者雙手上舉并保持抱頭姿勢,兩只腳稍微分開,下肢伸直站立,保持其正中矢狀面和攝影架平板平行,將腰椎棘突向前6cm處放置在攝影架正中線上,經髂嵴向上6cm處垂直射入中心線。
臥位:指導患者側臥在攝影床,身體正中矢狀面平行于床面,腰椎棘突向前6cm處放置在床面正中線,指導患者雙下肢彎曲,但是上半身保持端正姿勢,然后經髂嵴向上6cm處垂直射入中心線。
1.3 評價指標
(1)腰椎弓定點的測量采用Seze法,從T12椎體后下角至S1后上角在X線側位片做出一條連線,腰椎各椎體后緣的弧形連線與此線形成一弓。椎體平均分為3份,椎間隙1等分,對站立位與臥位腰椎曲線指數(shù)進行準確測量,對弓頂點相對應的椎體或者椎間隙位置進行確定。
(2)測量腰椎曲度的常用參數(shù)腰椎曲線指數(shù)(采用Seze法,弦與弓頂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前凸指數(shù)(采用Seze法,重力線指的是T12椎體后下角向下,其與S1后上角之間的垂直距離),腰椎前凸角(采用Cobb法,L1與S1上終板延長線之間垂線的夾角),骶骨傾斜角(采用Ferguson法,沿著S1上緣做出一條直線測量其與水平線相交的夾角)。測量由兩名專業(yè)醫(yī)師操作,若是測量結果不一致可重新測量直至結果一致。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上全部數(shù)據(jù)資料的分析處理均使用SPSS19.0軟件,采用()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來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或者 檢驗,若組間相比存在顯著差異,那么P<0.05。
2 結果
2.1 站立位、臥位腰椎曲度弓頂點比較
站立位和臥位兩種攝影體位下,大部分患者弓頂點位于L3椎體中份,站立位中弓頂點位置在L3上份的10%,弓頂點位置在L3中份的82%,弓頂點位置在L3下份的8%,臥位中弓頂點位置在L3上份的12%,弓頂點位置在L3中份的82%,弓頂點位置在L3下份的6%,對比無差異性(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站立位、臥位腰椎參數(shù)測量比較 站立位的腰椎參數(shù)顯著大于臥位,存在明顯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脊柱力學衡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腰椎曲度變化,脊柱運動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檢查手段是X線測量,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是腰椎X線矢狀位曲度的測量[1]。脊柱是一個復雜結構,具有可屈伸性,正常情況下,脊柱運動范圍較大,但由于脊柱各個節(jié)段之間的運動范圍較小且不可獨立運動,因此,脊柱的全部運動都屬于聯(lián)合運動,包括椎骨和韌帶、椎間盤以及關節(jié)突關節(jié)等,本次研究中站立位和臥位兩種攝影體位下,大部分患者弓頂點位于L3椎體中份,站立位中弓頂點位置在L3中份的82%,臥位中弓頂點位置在L3中份的82%,對比無差異性(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對患者進行腰椎曲度測量時可以著重對患者弓頂點L3中份進行檢測。臨床上對腰椎曲度變化的描述參數(shù)主要有前凸指數(shù)、腰椎曲線指數(shù)、骶骨傾斜角以及腰椎前凸角4個。脊柱彎曲是人體保持動靜態(tài)平衡的需要,其作用主要是椎體小關節(jié)的剪應力,從上到下進行傳導進而對脊柱的功能進行穩(wěn)定。腰椎曲度的穩(wěn)定維持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椎骨的力學性質、韌帶彈性、間盤彈性以及脊周肌群的協(xié)調等,全面對脊柱內外平衡狀況進行反映。若是各因素有所改變則不能維持該曲度,因為不同體位下,脊柱結構是有所區(qū)別的。本次研究結果表示站立位的腰椎參數(shù)顯著大于臥位,存在明顯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軀干力學改變造成的。
綜上所述,腰椎曲度在不同體位攝影下參數(shù)會有所不同,可在臨床診斷中相互參考。
參考文獻
孔德奇,程立明,朱文雄等.站立位及臥位腰椎動力X線片曲度比較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7,21(5):46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