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男子高鐵吃泡面被女乘客怒懟的視頻引發(fā)熱議。女子情緒激動,言辭激烈,大聲斥責該乘客,稱高鐵上有規(guī)定不能吃泡面,質問其“有公德心嗎”“沒素質”。
在“男子高鐵吃泡面被怒懟”事件中,初一看,吃泡面男子可能侵犯公共場所秩序,被怒懟乃咎由自取,其實不盡然。高鐵屬于封閉空間,運營方雖然不建議食用泡面等刺激性食品,但并未作出禁止性規(guī)定。由此可見,即使食用泡面、榴蓮、麻辣燙等可能產生刺激性味道的食物,讓他人不適,但是否食用該食品,依然取決于個人喜好,他人無權隨意干涉乃至橫加斥責。
現代社會,公民的義務一般分為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如果某個行為被確定為法律義務,行為人必須遵守,一旦違反,無論是受害人抑或旁觀群眾,均有權制止、投訴、舉報。如果有人違反道德義務,則應受到道德和輿論譴責,并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如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脫掉鞋子、隨意插隊等。此時,如果行為人對他人的勸阻置之不理甚至行兇報復,無疑要受到嚴厲懲戒。
在相關部門并未禁止在高鐵上吃泡面的背景下,吃不吃泡面系個人權利或者個人私德,是不違反公共利益的個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認為他人吃泡面讓自己不適,最好是請求他人配合并加以感謝,而非站在道德制高點強制干預。只有每個人行使權利時不逾越邊界,與他人溝通時好好說話,不過分自我地將幸福和舒適凌駕于他人之上,人與人之間才更趨于平等,公共生活才更趨向美好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