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律義務實現中的國家主義和公民參與

      2015-02-25 10:19:42馬國強
      學術交流 2015年8期
      關鍵詞:法律義務國家主義公民

      馬國強

      (吉林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長春 130021)

      法學研究

      法律義務實現中的國家主義和公民參與

      馬國強

      (吉林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長春 130021)

      法律義務實現是法的實現之構成要素,也是法治發(fā)展的題中之義。法律義務實現從理論上可分為社會主導、國家主義、公民參與三種模式。我國現階段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帶有明顯的國家主義色彩,國家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以主體的身份督促公民履行法律義務。但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并不能有效解決法律義務實現中的問題。在此模式下公民有被異化和客體化的危險從而無助于法律義務實現之立法目的,導致法律義務難以真正落到實處。在分析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劣勢的基礎上有必要引進公民參與的視角。法律義務實現有賴于國家和社會相互支撐與配合。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的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可塑造公民的主體性,保障其權利訴求之實現;亦可從權力結構上形成國家社會間的良性互動從而緩解或者徹底改變國家主義在我國法律義務實現中塑造的不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健全的保障機制才能使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落到實處,此尚需在以后的法治進程中不斷完善。

      法律義務實現;國家主義;公民參與

      一、引言

      法律義務在法律規(guī)范之中普遍存在,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法律規(guī)范中所確定的法律義務都是應然層面上的,僅具有規(guī)范作用,有某一法律義務存在,并不必然表示這一義務所要求的內容一定會得到切實履行。我國現階段法律義務的履行狀況不容樂觀,如實踐中常見違反《環(huán)境保護法》中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義務要求,肆意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進行生產活動。在當前法治建設中,只有把法律義務有效落到實處才能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真正發(fā)揮作用。

      如何使法律義務落到實處,并實現立法者確定法律義務時所持有的立法目的是法律義務實現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法律義務實現所要達到的目的就在于法律義務得到切實遵守,并且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使得民眾在遵守、履行義務的過程中身受其益且因之能更好地享有并行使權利。

      二、法律實現和法律義務實現

      (一)法律義務實現的概念

      法律實現最為簡單的理解就是把法律落到實處,把法律的有效性變?yōu)閷嵭?。關于法律實現的準確定義,不同學者之間有著不同的理解。孫國華教授認為:“法的實現,指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轉化為現實,即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轉化成了人們的行為,權利被享受了,義務被履行了,禁令被遵守了?!保?]鄭成良教授認為:“法律實現指的是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即立法的目的)通過主體的法律行為,在具體的法律關系當中轉化成了客觀的社會現實。也就是說,法律實現就是法律規(guī)范所包含的客觀的權利和義務,通過主體的法律行為,在具體的法律關系當中轉化成為現實的、主觀的權利和義務?!保?]345“法律實現既表征了法律實現的動態(tài)過程,同時又表征了法律實現的結果狀態(tài)?!保?]346潘牧天教授認為:“對法實現的科學界定應當指通過法的運行達到立法者所期望的法的價值的實現?!保?]

      考諸以上學者的表述,可將法律義務實現大致定義為:法律規(guī)范中所確定的法律義務經由主體(包括國家和公民個人)在具體的法律活動中予以履行,并進而實現該法律義務所在法律規(guī)范的立法目的。法律義務實現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外在方面,法律義務被人們真正履行,其所要求的行為與不行為成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行為模式;二是內在方面,立法目的能得以有效實現,立法者確立一項法律義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希望立法法案通過以后,能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法律之所以要求我們嚴格履行法律義務,其目的并非僅僅在于我們的行為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達到一定的社會目的,取得一定的社會治理效果。

      (二)法律義務實現的模式

      法律義務實現是法律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法律實現模式之下也因應著不同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在理論上法律實現主要有三種實現模式:社會主導的法律實現模式、國家主義法律實現模式和國家與社會互動法律實現模式(公民參與的法律實現模式)。[4]67-68與之相適應,法律義務實現也有三種模式。

      1.社會主導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這一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主要存在于國家發(fā)展尚不成熟的階段。國家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才有的產物,在沒有國家或國家比較“虛弱”的情況下,義務的實現主要由民眾個人通過私力救濟或者部落復仇來實現。在這一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中,法律義務主要是由個人以私力救濟的方式實現的,如果任由這一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發(fā)展下去的話,最終會出現無政府的混亂狀態(tài)導致社會失序。隨著國家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不斷居于主導地位,這一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也漸漸式微。

      2.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居于主導地位。在國家、社會和法律三者之間的關系上,法律成為國家控制社會的工具,社會則淪為國家的附庸。國家成為法律義務實現這一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公民及其私人組織則變?yōu)榭腕w,只能在國家的督促甚至是支配之下被動的履行法律義務。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是一種極端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國家具有唯一的主體地位,推動法律義務的實現,而公民所代表的社會則完全居于客體地位之上,成為國家實現法律義務活動的對象。這一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在現實社會中并不存在,但是對于分析并解決我國當前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卻具有極大的意義。

      3.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是指在法律義務的實現過程中國家和公民都能主動、自愿參與其中,相互配合與支撐的同時有各自的定位、行為界限。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是對社會主導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和國家主義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綜合。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相較于國家主義的法律實現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國家不再是法律義務實現的唯一主體,公民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也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法律義務實現。公民參與是該模式最為主要的特征。這一法律義務實現模式能使民眾的力量得以充分調動,使得法律義務實現變成國家和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事情。公民參與是克服國家主義法律實現模式所具有的弊端的最好措施。國家和社會互動才能更好地促進法律義務的實現。

      (三)我國現階段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的民主法治事業(yè)也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但是就法律義務實現模式而言,我國仍然帶有極為明顯的國家主義色彩。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國家仍然居于單一的主導地位,是法律命令的發(fā)布者,同時也是義務履行的督促者。公民參與在一定范圍內得以實現,但是仍然局限在幾個僅有的范圍之內。更多的時候,公民參與只是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發(fā)揮輔助作用,幫助國家及其公權力機關管理社會事務[5]。在我國當前時期,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公民參與受到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發(fā)揮作用。

      三、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劣勢

      (一)理論基礎

      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思想。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支持者的觀念里,法律實現應由國家來操控與推動,公民只能居于被支配的客體地位,在命令的驅使之下完成命令所要求的事項。相應的,國家主義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中,法律義務實現主要由國家來督促。公民在法律實現過程中被國家視為“客體”,是國家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所要規(guī)制的對象,公民所能做的就是被動地完成“命令”[4]56。在這樣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對公民而言,義務的履行已經異化為身外之事,公民本身對法律義務的履行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如果國家在法律義務履行方面監(jiān)督不力,公民也就不會自覺地履行法律義務。

      (二)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劣勢的表現

      法律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連續(xù)性過程,在法律實施(立法、司法、執(zhí)法、守法和法律監(jiān)督)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涉及法律實現的問題。法律義務實現在法律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也會有所體現。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弊端在法律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均有體現,但是主要集中在立法、執(zhí)法和守法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在國家主義的思維模式之下,法律被認為是主權者的命令。法律只是國家控制社會的一種手段,為了更好地控制社會,最為便利的方法就是在法律規(guī)范中設定法律義務而并不關心其實現與否。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在立法領域內的影響就是口號式立法,其出臺的某些法律規(guī)范嚴重缺乏可訴性[6]。新近出臺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子女有定期探望父母的義務。關心父母是每一位子女都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將定期探望父母定性為法律義務就顯示了法律的傲慢。這種口號式立法所確定的法律義務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無法在社會生活中得以有效實施,只會間接地折損法律的權威和國家公信。

      執(zhí)法是政府實現其職能的最主要手段,政府通過其執(zhí)法行為可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內發(fā)揮其作用。但是,政府作為國家公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主義的思維模式之下,把自己定性為命令的發(fā)布者和義務履行的督促者,并沒有認識到嚴格執(zhí)法、依法行政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7]。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對執(zhí)法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執(zhí)法方式上。“可以說,選擇性執(zhí)法、運動式執(zhí)法已經成為轉型時期中國常見的執(zhí)法方式?!保?]112這兩種執(zhí)法方式在我國現階段之所以比較常見,其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仍把自己擺在義務履行督促者的位置上,并沒有意識到依法嚴格行使其職權也是其義務之一。

      在法治國家的框架之下,守法的主體范圍十分廣泛,普通公民、政府等一切個人和組織都應該認真遵守法律。但是,在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公民履行法律義務總是會處在國家的監(jiān)督和督促之下,本身自愿履行法律義務的主動性也消磨殆盡,守法變成了公民一方單純負擔的義務而喪失了權利要素。國家則超然于法律義務實現這一實踐活動之外,只記得其手中握有的權力,以命令發(fā)布者和義務履行督促者的身份自居;公民則變?yōu)榉闪x務實現過程中的客體,在國家的督促之下完成其任務——履行法律義務。這必然導致公民時時刻刻想到的便是遠離、規(guī)避和拒斥法律[8]。

      四、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

      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因此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僅僅依靠國家的力量并不能完成法律義務實現的任務。為了克服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法律義務實現的過程中就有必要讓公民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來。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是指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國家不再作為唯一的實現主體,公民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也同樣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來。與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不同,公民參與的實現模式意味著國家與公民在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二者處在平等的地位上,不再作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分。

      (一)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內涵

      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最簡單的概括就是公民在法律義務實現的過程中,和國家一樣以法律實現主體身份參與到法律義務的實踐活動之中。對這一概念予以具體分析,可以分成核心內涵和外在表現兩個方面。

      1.核心內涵。在國家、社會和法律三者之間的關系上,國家和社會各有其領域界限,在一定范圍內二者之間不得相互干預;立法者所確立的規(guī)范可以對國家和社會予以統治;法律不是國家統治社會的工具,法律實現是國家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在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公民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過程中來,其核心內涵在于國家和社會并不是同一的,社會有其自治的合理范圍。

      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代表著由公民構成的社會力量依據法律規(guī)范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國家和社會在其各自的范圍之內,依據法律各行其是、互不干擾。公民在法律義務實現活動中,能以主體的身份按照法律規(guī)定,履行法律義務所要求的事項。國家公權力也可以在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情況下得到一定控制,使其在法定范圍內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國家和公民互動,公民廣泛的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活動中來,可以使法律重新煥發(fā)活力。[9]

      2.外在表現

      (1)主體范圍。與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相對,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中,國家和公民都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這一實踐活動中,并且二者之間存在互動。之所以強調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中主體范圍包括國家和公民,其目的在于扭轉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的國家主義傾向。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只有明確公民是這一實踐活動中的主體之一,才能逐步克服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弊端。作為法律義務實現的主體,國家和公民共同參與推進法律義務的實現,可以使法律義務實現的方式、手段更加多樣化。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互動,可以使得社會力量參與到法律實施的過程中。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下,其實現法律義務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發(fā)布命令,督促公民履行法律義務為主,無法應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更無法調動廣大民眾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積極性。在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公民所代表的社會力量也會以主體的身份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在公民參與的情況下,國家和公民之間會有互動,并產生相互激勵關系,最終會促進法律的實現。

      (2)權力結構。在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強調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互動。從權力結構上看,就是國家權力和社會權力都在各自的法定范圍內發(fā)揮效力,實現法律義務。在現代社會,國家和社會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國家和社會各自有其范圍和空間,彼此相互獨立,社會在法定范圍內享有自治權。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就是要把社會力量引入法律義務實現領域,使之與國家權力相互制約。就權力結構而言,在國家主義法律實現模式中,只有國家掌握權力,以命令發(fā)布者和義務履行督促者的身份單獨推進法律義務實現;在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其權力結構中包括國家權力和社會權力,而且二者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獨立發(fā)揮作用。同時,公民代表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過程中來,也會使得國家權力受到社會權力的制約,無法肆意而為。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因此能得到一定范圍內的克服。

      (二)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現實需要

      法律規(guī)范中所確定的法律義務只有得到真正的實現,才能發(fā)揮其社會生活的作用,保障權利人法定權利的享有和實現。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F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對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需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社會轉型的需要。當下我國正處在一種特殊的結構性變動的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10]這些變化概括起來講,其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利益分化、主體分化、權力分化。隨著我國社會轉型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力量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律義務實現這一實踐活動必須要引入社會力量,形成國家與社會互動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也就是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公民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能以主體身份推進法律義務的實現,可以進一步促進國家權力和社會權力相互分離,順應我國當下國家轉型期的現實需要。公民參與意味著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公民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可以和國家一樣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法律義務的實現,主體得以多元化;社會力量可以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發(fā)揮法律作用,對國家權力予以制衡,權力結構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態(tài)勢??梢哉f,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可以很好的適應我國社會轉型的現實需要,并能彌補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下的不足和缺陷。

      2.滿足民眾權益訴求,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客觀要求。權利就是一個法定的利益范圍或者是實現某種利益的可能性。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上,權利對義務具有優(yōu)先性,義務存在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的實現。法律義務實現的最終目的在于權利的享有和行使。法律義務之所以必須被認真全面的履行,最根本的目的并不在于義務本身,而是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利,滿足自身利益需求。

      在國家轉型時期,我國民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利益需求日趨多樣化。面對日益多樣化的民眾利益需求,我們僅僅在賦予權利這一方面開展工作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法律義務實現可以很好的保障權利的享有和行使,滿足民眾的利益需求。在國家主義的思維方式之下,法律義務實現的目的并不在于保障權利,其關心的內容是法律義務是否履行這一表面問題,至于立法目的是否能夠實現,義務履行能否保障權利并未列入考慮范圍之內。公民參與的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之下,公民以主體的身份和國家一樣出現在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履行法律義務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的享有和實現,而非僅是在表面上要求履行法律義務。

      (三)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保障機制

      在我國,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機制保障并不健全。公民在法律義務實現的過程中被異化與客體化。在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強調公民參與并不只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把公民參與落到實處,形成常態(tài)性的公民參與機制。法律義務實現中公民參與機制的構建其目的在于形成一個保障體系,使得公民能真正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公民以主體身份在法律義務實現中的常態(tài)化參與可以使得公民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制約國家權力,克服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的不足與缺陷。

      公民參與法律義務實現必須要讓社會力量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fā)揮積極作用。公民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參與法律義務能夠在外部制約國家權力,改變原有的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社會力量參與到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為其提供制度保障。公民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參與法律義務實現,必須在法律授權的范圍之內,超過法律所設定的限度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不利后果。

      因環(huán)境問題于2015年再次被司法改革所重視的公益訴訟制度即是社會力量參與法律義務實現最具代表性的制度。在公益訴訟制度確立之前,普通民眾沒有權利對不涉及自身權益的環(huán)境污染行為提起訴訟,只能由環(huán)保執(zhí)法部門督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企業(yè)或者個人履行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法律義務。隨著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公民也可以訴訟等方式參與到這一法律義務實現的過程之中。但應該清醒看到,我國現階段保障公民有序法律義務實現的類似制度依然很少,法律義務實現仍舊是國家及其公權力機關在主導。在今后的立法及監(jiān)督活動中,應該確立更多的保障公民有序參與法律義務實現的制度,以保障公民能夠在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踐活動中有較高的參與度。

      五、結語

      法律義務作為法律對我們每個人提出的要求,只有被每個義務人認真履行才有現實意義。因此,法律義務實現就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國現階段法律義務實現帶有明顯的國家主義色彩,國家是法律義務實現過程中唯一的主體。雖然國家主義對法律義務實現有其積極作用,但是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下的不足和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為了更好的實現法律義務,公民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就有必要參與到法律義務的實現過程中來,以彌補國家主義法律義務實現模式所帶來的不足。

      [1]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351.

      [2]鄭成良.現代法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3]潘牧天.法實現的若干問題芻議[J].求是學刊,2000,(4):73.

      [4]朱鳳義.轉型中國法律實現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2012.

      [5]呂世倫,賀小榮.論司法權力運行過程中的國家主義傾向[C]//公丕祥.法制現代化研究(第六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33.

      [6]王晨光.法律的可訴性:現代法治國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J].法學,1998,(8):22.

      [7]周旺生.論法之難行之源[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3):20.

      [8]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2):12.

      [9][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5.

      [10]孫立平.社會轉型:發(fā)展社會學的新議題[J].社會學研究,2005,(1):1.

      〔責任編輯:張 毫〕

      D90

      A

      1000-8284(2015)08-0076-05

      2015-05-24

      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當代中國法律義務實現的實證研究”(09SFB3002);吉林大學科學前沿與交叉學科創(chuàng)新項目“醫(yī)事法學方法論研究——以基因法律問題為范例”(2011QY108)

      馬國強(1976-),男,吉林通化人,講師,法學博士,從事法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法律義務國家主義公民
      法律義務亦行為理由論
      法學(2022年8期)2022-11-27 11:53:48
      論公民美育
      當代中國行政執(zhí)法中的國家主義立場
      行政法論叢(2018年1期)2018-05-21 00:41:44
      邊疆治理現代轉型:從“國家主義”到“國家社會互構”
      學理論·下(2017年4期)2017-05-13 16:32:33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商標侵權責任認定問題研究
      職業(yè)體育俱樂部服務社區(qū)的法律義務
      李斯特國家主義理念思辨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論何新新國家主義的內涵
      魅力中國(2016年23期)2016-01-16 09:42:05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民乐县| 兴安县| 巴林右旗| 崇文区| 杨浦区| 乡城县| 六盘水市| 永顺县| 龙海市| 库尔勒市| 合山市| 资源县| 孟州市| 永嘉县| 永济市| 赤水市| 巩留县| 玉林市| 衡阳县| 无为县| 白河县| 威远县| 兴化市| 开平市| 西乌| 施甸县| 昆山市| 德保县| 余姚市| 中宁县| 汾阳市| 泰和县| 东至县| 祁东县| 哈密市| 永嘉县| 广安市| 台中市| 花莲市| 阜平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