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龍
遼寧省丹東邊防檢查站,遼寧丹東118000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病變復雜,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極易發(fā)展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1-3]。目前臨床對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的治療,除了予以硝酸脂類、腸溶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guī)治療外,他汀類藥物近年來已經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4]。阿托伐他汀為常見他汀類治療藥物之一,被證實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血栓等作用。本研究對UAP 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同時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IL-6水平的變化,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機制及血脂變化情況,現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丹東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8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范圍60 ~ 86歲;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類型:初發(fā)勞力型34例、惡化勞力型26例、梗死后心絞痛20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UAP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入選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一般資料詳細見表1。
(1)所有入選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符合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年齡≥60歲。(2)入選患者或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2)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或衰竭,存在再障、白血病等嚴重血液性疾病者,免疫系統障礙疾病者;(3)藥物過敏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心電圖、凝血功能、血脂等常規(guī)檢查,同時兩組均予休息、鎮(zhèn)靜、吸氧及硝酸脂類、腸溶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血管擴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同時加用阿托伐他?。ū本┘瘟炙帢I(yè)股份有限公司,H19990258)20mg/次,1次/d,睡前口服,連用8周。
顯效:心絞痛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發(fā)作次數與持續(xù)時間明顯改善較前減少≥80%,或硝酸甘油使用量較前減少≥80%;有效:心絞痛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發(fā)作次數與持續(xù)時間較前減少50%~80%,或硝酸甘油使用量較前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臨床癥狀無改善,或癥狀雖有一定程度改善,但發(fā)作次數與持續(xù)時間減少≤50%,或硝酸甘油使用量較前減少≤50%。
1.6.1 血脂指標檢測 晨空腹取肘靜脈血5mL,離心機離心,取血清1mL置于-70℃超低溫冰箱保存。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測定血脂各項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6.2 炎性因子檢測 血清 hs-CRP 水平應用德靈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盒由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IL-6水平應用AP-960 全自動酶標儀進行檢測,方法未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由晶美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版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的變化(±s,mmol/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的變化(±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P <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3.23、2.87、3.64、2.37,▲P < 0.05
組別 n TC TG LDL-C HDL-C觀察組 治療前 40 5.18±1.10 2.79±0.87 3.60±0.81 1.12±0.36治療后 40 3.21±0.95*▲ 1.56±0.43▲ 2.13±0.72*▲ 1.82±0.57*▲對照組 治療前 40 5.19±1.22 2.81±0.93 3.59±0.94 1.13±0.74治療后 40 4.72±1.16* 2.31±0.96 2.75±0.66* 1.58±0.34*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5.0%,兩組療效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C水平為(3.21±0.95)mmol/L,TG 為(1.56± 0.43)mmol/L,LDL-C 為(2.13±0.72)mmol/L,分別顯著低于療前及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 HDL-C為(1.82±0.57)mmol/L分別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TC、TG、LDL-C水平分別顯著低于治療前,HDL-C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義(P<0.05)。見表3。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s-CRP水平為(4.36±1.08)mg/L,IL-6 為(8.70±1.31)ng/L,分別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hs-CRP、IL-6水平分別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IL-6水平的變化(±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IL-6水平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3.87、5.23,▲P <0.05
組別 n hs-CRP(mg/L) IL-6(ng/L)觀察組 治療前 40 8.29±1.15 15.40±2.37治療后 40 4.36±1.08*▲ 8.70±1.31*▲對照組 治療前 40 8.34±1.29 15.31±2.18治療后 40 7.01±1.46* 12.75±1.52*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釋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統激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腔內血栓形成,其中炎癥反應始終存在于UAP的發(fā)病過程中[6-7]。且也有研究證實,炎癥反應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病的一個主要致病因素[8-10]。
hs-CRP 是反映炎癥反應的重要標志物之一,亦是心臟損傷性標志物,它能夠激活補體系統,促進中性粒細胞粘附,吸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補體,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性及冠心病預后關系密切[11]。IL-6為常見炎性細胞因子之一,研究證實其通過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強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表達,調節(jié)其他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進而參與不穩(wěn)定斑塊的炎癥過程。IL-6不僅是炎癥反應性指標之一,也與冠心病心絞痛的發(fā)生密切相關[12]。
目前臨床對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的治療,除了予以硝酸脂類、腸溶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guī)治療外,他汀類藥物近年來已經廣泛應用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3]。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除了具有降脂作用外,還具有抑制炎癥反應、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為羥甲基戊二酰輔酶 A 還原酶抑制劑之一,除了具有調節(jié)血脂的作用,還具有穩(wěn)定小的、極易破裂的粥樣硬化斑塊、抑制炎癥反應等多向性效應[14]。
本研究中,觀察組同時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7.5% vs 75.0%,P<0.05),且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TC水平為(3.21±0.95)mmol/L,TG為(1.56± 0.43)mmol/L,LDL-C 為(2.13 ± 0.72)mmol/L,分別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 HDL-C為(1.82±0.57)mmol/L,分別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與沈展[15]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證實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且可以顯著降低血脂水平。
肖欽等[16]將80例UA患者隨機分為接受常規(guī)藥物(A組)4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療(B組)40例,結果顯示,B組患者的血清TC和LDL-C水平較A組顯著降低(P<0.05);B組患者的血清IL-6、hs-CRP較治療前及A組顯著降低(P<0.05),證實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炎性反應因子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癥狀。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hs-CRP水平分別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與劉麗軍等[17]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考慮其抗炎作用機制主要為減弱炎癥細胞向斑塊內的趨化與聚集,抑制巨噬細胞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及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達等,其中,減少巨噬細胞等IL-6 信使RNA的表達和IL-6的合成是其抗炎的主要機制[17]。
綜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考慮可能與其降低血清炎癥因子hs-CRP、IL-6水平而抑制炎癥反應密切相關,但阿托伐他汀通過何種途徑抑制IL-6、hs-CRP表達的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東生.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血脂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1,23(2):164-165.
[2] 張繼紅.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 IL-6、hs-CRP 及預后的影響 [J].內科,2012,7(6):596-597.
[3] 盤德輝.氯吡格雷、阿托伐他丁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IL-6、hs-CRP及預后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4,26(3):325-326.
[4] 李淑玲,朱成朔,劉國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發(fā)病機制及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12(2):210-212.
[5] 付熠,王蔚浩,邵超華,等.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IL-6、MMP-9及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55(3):69-70.
[6] 張旭,孫振學,呂豪.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白介素-6和高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2,34(2):175-176.
[7]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2,28(6):409-412.
[8] 張進.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IL-6、hs-C R P 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12):1311-1312.
[9] 何鈺釧.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臨床療效及對血清 hs-CRP、IL-6 水平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5):78-80.
[10] 趙慧艷,張福全.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UAP療效及對 IL-6 和hs-CRP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48(16):32-33、.
[11] 王麗梅,竇學娟,陳鴻.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 IL-6、hs-CRP及預后的影響[J].內科,2015,10(4):455-456.
[12] 王志,劉野.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白介素 6、超敏C反應蛋白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4):54-55.
[13] 全勇,張育民,李峰,等.通心絡膠囊聯合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Hcy、CRP、IL-6及IL-18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7,38(2):132-133.
[14] 胡小菁,遲麗屹,張文韜,等.動脈粥樣硬化炎癥機制及阿托伐他汀藥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4,10(2):261-265.
[15] 沈展.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響 [J].河北醫(yī)藥,2011,33(23):3565-3566.
[16] 肖欽,哈利.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心絞痛患者炎性反應因子的影響 [J].吉林醫(yī)學,2012,33(26):5676-5677.
[17] 劉麗軍,盧英霞,信栓力,等.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漿 IL-6、hs-CRP水平的影響[J].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1,32(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