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春芝 河北省中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膽囊息肉
30歲的白領王小姐在體檢中發(fā)現了膽囊息肉,在肝膽科門診就診后被告知,身體無不適癥狀的話,半年復查一次就可以了。不放心的王小姐去網上查詢,網上有一部分人建議盡早手術切除膽囊,以免發(fā)生癌變;還有的說不要手術,否則會出現切除后綜合征。那么,膽囊息肉到底該怎么治呢?
膽囊息肉是一種生活在膽囊壁上,像瘊子一樣的贅生物,個頭有大有小,小的類似米粒,僅1~2毫米;大的則類似櫻桃,可達2厘米。
大多數有膽囊息肉的人并沒有癥狀,有癥狀的也常常是上腹部的悶脹不適。但若息肉出現在膽囊的頸部,也就是膽囊最細的部位時,就會影響膽囊的排空作用,餐后易出現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如果再合并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這時可能就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痛。
膽囊息肉的形成比較復雜,常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另外,肥胖、吸煙、飲酒、高脂血癥,也是息肉出現的原因。
膽囊息肉用不用治療呢?對絕大部分人來說,膽囊息肉不用擔心,因為它一般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如果沒有癥狀,肝功能正常,只是在體檢的時被告知有膽囊息肉的存在,這種情況只需要每半年來醫(yī)院做一次超聲檢查,看息肉是否有變化即可,無需特意治療。
當年齡超過50歲的人出現膽囊息肉,直徑大于10毫米,并且有逐漸長大的趨勢,同時合并膽囊結石的時候,就要警惕息肉是否會發(fā)生癌變。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膽囊切除術,以絕后患。
哪些人容易出現膽囊息肉呢?
飲食不規(guī)律、不愛吃早餐的人。對于不愛吃早餐的人,前一天晚上產生的膽汁無處可去,只能存在膽囊內。膽汁滯留時間過長,就會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還有經常飽一頓饑一頓的上班族,因飲食不規(guī)律,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膽囊本身有序的工作也會隨之被打亂。隨著時間的推移,肝膽功能就會失調,從而誘發(fā)息肉。
經常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纖維素以及多渣食物的人。蛋黃、魚子、動物內臟等膽固醇含量比較高,過食會加重肝臟的代謝負擔,而大量的膽固醇無法排出體外時,就會堆積在膽囊壁上,形成沉淀、結晶,最后堆積形成了息肉。
喜歡喝酒的人。酒精在體內主要是通過肝臟分解和解毒,可直接損傷肝臟功能。而肝臟損傷自然會引起膽囊功能的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息肉的生成。
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的人。因為情緒波動大,長期處在憂傷的狀態(tài)下,不但容易傷害肝臟,還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膽汁的排泄,刺激膽囊形成息肉。
另外,長期熬夜、肥胖、運動量少的人也容易出現膽囊息肉。
要預防膽囊息肉的出現,就要做到規(guī)律飲食,早餐要吃好。同時,應保持低膽固醇飲食,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尤其在晚上,更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遠離膽囊息肉,還應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強運動,控制體重;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穩(wěn)定,氣機調達;作息規(guī)律,不要熬夜。
在飲食方面,可以根據不同的體質類型,進行綜合調整。濕熱體質者(口臭、舌苔厚膩,大便黏、易粘馬桶),飲食宜清淡,宜食薏米、蓮子等,少食辣椒等辛辣油膩食物;陽虛體質者(手足怕涼、畏寒怕冷),宜食生姜等具有溫胃散寒之物,少吃黃瓜、柿子、西瓜等生冷寒涼之品;陰虛體質者(手心發(fā)熱、口干咽燥),宜食百合等滋陰潛陽之品,少食羊肉、狗肉、韭菜等辛辣刺激之物;氣郁體質者(工作壓力大、情緒抑郁、憂慮脆弱),宜食小麥、香菜、黃花菜等行氣解郁之品,睡前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品。
膽囊息肉的治療,強調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一旦發(fā)現膽囊息肉,不要首先考慮“切除”,可以先嘗試中醫(yī)藥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