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慶 張玲 趙三蘇
我園小班活動室面積較小,為了拓展孩子的游戲空間,我們充分利用墻面創(chuàng)設可操作、互動的游戲環(huán)境。其中管道墻就是我們基于小班孩子喜歡塞洞洞的興趣而創(chuàng)設的(見圖1),我們期望孩子通過玩管道游戲感知大小、長短、粗細、軟硬、輕重、快慢等概念,形成不同大小的球要與不同粗細的管道相匹配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不同材質、重量的球與下落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為了將這些目標隱含在環(huán)境中,我們盡可能使材料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我們把不同顏色、粗細的紙筒拼接成管道,同時提供不同材質、大小的球形材料,如海洋球、毛絨球、塑料水果等,并將它們分類放置在管道下面可以移動的筐里。為了使管道墻真正符合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我們持續(xù)觀察孩子與環(huán)境互動的情況,并基于孩子的問題進一步引發(fā)他們與環(huán)境、材料互動,以激發(fā)他們持續(xù)探究的興趣,支持他們的探究。
一、初玩管道游戲
開始,孩子們對這面管道墻似乎并沒有多大興趣,他們往往只是在經(jīng)過那里時隨手拿起一個球放進管道,看到球下落后便走開,不會停留很久。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新入園的孩子還處于分離焦慮期,情緒不夠穩(wěn)定,還無法真正進入游戲狀態(tài);二是這面管道墻太簡單,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挑戰(zhàn)性,激發(fā)不了他們的興趣。鑒于管道墻設置才兩周,我們準備再等待、觀望一下。
一個月后,孩子們的焦慮情緒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他們經(jīng)常會到管道區(qū)游戲,但玩法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會抓起一大把塑料水果和毛絨球往管道里塞(見圖2),不斷重復,似乎只是滿足于“塞”這個動作,并沒有什么目的性;有的孩子會先拿一個海洋球在每個管道口比劃,然后把球放進最粗的那根管道,之后不斷重復撿球放球的動作(見圖3),他們似乎通過不斷嘗試鞏固了對球與管道之間的大小匹配關系的認識;有的孩子會兩兩合作,一人把海洋球放入管道口,一人從下面接球,不斷重復(見圖4)。
在這一階段,孩子們更多的是被材料本身所吸引,體驗反復操作帶來的快感,但大多是無意識的,其行為沒有明確的目的性。
二、管道堵住了
由于孩子們總喜歡抓起大大小小的球往管道里塞,很快大部分管道都被球堵住了。一天,杰杰驚訝地喊道:“管道都被堵住了!”杰杰的發(fā)現(xiàn)引來了好多孩子圍觀。這時,教師問:“管道都被堵住了,怎么玩呢?”晶晶說:“可以把球取出來?!苯處熡謫枺骸霸趺慈∧兀俊焙f:“可以用手掏?!泵酌渍f:“可以搖管道,把球搖出來?!苯處熃又鴨枺骸斑@樣真的可以嗎?”孩子們說可以,說完就開始嘗試。
方法1:用手掏
涵涵將手放進一根較粗的管道,邊掏邊說:“下水道被堵住了!”她掏了很久,終于把球取出來了(見圖5)。這時,教師指著旁邊那根較細的管道說:“這個也堵住了,怎么辦呢?”涵涵試了一下,發(fā)現(xiàn)小手伸不進去,便自言自語道:“這些球明天自己就出來了,不用管它。”教師問:“還有其他辦法嗎?”涵涵說:“明天就知道了?!卞灿檬秩ヌ?,掏了很久也沒有成功,她說:“我的手不夠長?!苯處焼枺骸澳窃撛趺崔k?”妍妍說:“等我長大了,手長了再掏吧!”(見圖6)孩子們天真幼稚的回答能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小班孩子泛靈的思維特點。他們的想法看似不著邊際,實則有他們自己的邏輯。
方法2:使勁搖
達達和城城用雙手抓住管道使勁搖,但并沒有成功。
方法3:用球壓
翔翔發(fā)現(xiàn)一根中間斷開、分成上下兩段的管道里有海洋球,先嘗試用手去掏,發(fā)現(xiàn)手夠不到球,看了看周圍的材料,就拿起一個海洋球,把它放在短管道口上用力壓,原本卡在管道里的海洋球立刻出現(xiàn)在了短管道的末端,他蹲下來仰頭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一夾就將球取了出來。此時,翔翔想起剛才用來擠壓的海洋球還在管道里,又將剛取出來的海洋球塞進管道,壓出了里面的海洋球。就這樣,持續(xù)玩了大約有20分鐘(見圖7)。翔翔很享受自己無意間探索出來的方法,在反復操作中初步認識了“作用力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三、借助各種工具疏通管道
翔翔用球壓球的辦法似乎并沒有帶給其他孩子太多的啟發(fā),大多數(shù)孩子還是用手來疏通管道,有些心急的孩子因為搖晃得太猛,甚至把管道從墻上拽了下來。此時,教師意識到孩子們可能缺乏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打算啟發(fā)一下孩子們,于是,先請翔翔再次為大家演示用球壓球的辦法,并問:“除了用球來壓,還可以用什么工具?”孩子們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都會在活動室里四處尋找合適的工具來疏通管道。
方法1:用水彩筆掏
康康拿來一支水彩筆使勁往下壓,但是管道里的小球并沒有出來??悼嫡f:“這支筆太短了?!?/p>
方法2:用筷子捅
康康和達達從沙盤游戲區(qū)拿來貼有十二生肖的筷子,伸進管道里去戳(見圖8),達達邊戳邊說:“我掏不下去,筷子太短了?!苯又?,他倆嘗試從管道底端伸入筷子去戳,但依然沒有成功。
方法3:用叉子叉
康康和達達發(fā)現(xiàn)筷子不行,又從娃娃家找來塑料叉子放入管道用力往下按,結果叉出了管道里面的一些毛絨球,但管道并沒有被疏通。孩子們再次找來的工具竟然是比筷子還短的叉子,可見此時他們已經(jīng)不考慮“工具的長度”了,這說明小班孩子的思維跳躍、不聚焦。教師問:“里面還有球沒有取出來,管道還是堵住的,怎么辦?”這時,許多孩子跑過來看,路路說可以用手敲,說完便使勁在管道上敲了幾下,發(fā)現(xiàn)不行,又使勁搖晃,管道被他扯了下來,但管道里的球依然沒有出來。
我們本來是想啟發(fā)孩子們用棍子一類的細長工具來疏通管道的,但他們并沒有朝我們所期待的方向去想,而是又回到最初直接用手掏球的方法。是小班孩子缺乏使用棍子取物的經(jīng)驗,還是小班孩子的操作無法與不直觀呈現(xiàn)的事物建立鏈接?當孩子對疏通管道表現(xiàn)出興趣時,我們也曾糾結是否直接為孩子提供一些疏通管道的工具,比如樹枝、木棍,但是我們擔憂這樣一方面可能剝奪了孩子通過自主探索獲得經(jīng)驗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孩子可能不會再主動去思考更多的解決辦法,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上述精彩的學習過程。
小班孩子可能真的還沒有使用棍子的經(jīng)驗,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起這樣的經(jīng)驗呢?這時,我們想到了投放透明管道。原有管道因為不透明,孩子無法觀察自己使用的工具與球之間的距離,也無法判斷自己使用的工具是否適宜。
四、透明管道墻帶來的新探究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在原有管道墻旁邊制作了一面透明的管道墻,并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投放了細長的小木棍、塑料螺旋形小棍、兩頭能夠用接頭連接的塑料小棍,設想孩子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用細長的棍子疏通管道的方法,思考和比較不同工具之間的差異。
透明管道剛投放時,孩子們還是很感興趣的,紛紛將球放進去,但球很快就會滑下來,根本不會堵住管道。沒過幾天,透明管道便無人問津了,但每天前去原有管道墻掏球的孩子依然絡繹不絕。
直到有一天彤彤再次玩起了透明管道,我們才意識到孩子們的興趣仍在堵住管道、疏通管道上。那天,彤彤先將左手的兩個海洋球放進透明管道,又快速將右手的兩個海洋球放進去,就這樣重復了好幾遍,但每次海洋球都會直接從管道里掉出來。教師看到后就問他:“你一直往管道里放海洋球是想干什么?”彤彤回答說:“我想把這個管道堵住,這樣就可以玩掏下水道的游戲了!”說完又將5個海洋球放到了一根稍細的管道里,可還是沒把管道堵住。
由于透明塑料管道比之前的紙筒管道粗且光滑,再加上海洋球和毛絨球都不夠大,沒法堵住管道,所以我們思考著提供一些更大的能堵住管道的球形材料,如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大塑料水果(能堵住大部分透明管道,但不能堵住最粗的透明管道,見圖9),軟體小刺猬球(外形酷似小刺猬,是橡膠材質的,里面有液體,一捏能發(fā)光,能堵住所有的透明管道,見圖10),期望孩子們能借助這些材料探究更多的方法,比如,將一個大的塑料水果放在最下面堵住管道;將幾個軟的小球捏緊同時放入堵住管道;將幾個小的軟球和小的硬球結合堵住管道,從而讓孩子們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我們投放更多能堵住管道的球形材料后,果然引發(fā)了孩子們的新一輪探索。
方法1:用軟體球堵
會發(fā)光的軟體小刺猬球大而軟,塞入管道后就能直接把管道堵住(見圖11)。
方法2:用手擋
銘銘自創(chuàng)了一種堵管道的新方法。他把一只手伸到管道底端擋住出口,再用另一只手從上面塞海洋球,這樣海洋球全部聚集在了管道底端。銘銘開心極了。這時,教師問:“你把手拿開,管道還會被堵住嗎?”銘銘說:“不會,但我的手放在管道口下面就能堵住,我的手一松開,管道就通了!”
方法3:用棍堵
一天,倫倫和康康在嘗試把一些塑料水果依次放進最粗的那根管道,但全掉了下來。他們又嘗試把教師提供的長木棍放進管道。這時,倫倫拿了一個最大的“水果”放進了管道,發(fā)現(xiàn)“水果”竟然沒有掉下去,被長木棍頂住了。他又選了一些“水果”放進去,發(fā)現(xiàn)“水果”依然沒有掉下去。他再次往管道里放毛絨球、海洋球等,依然沒有掉下去(見圖12)。倫倫和康康高興地大喊:“我們勝利了!”這是玩透明管道以來孩子們第一次真正堵住了管道。為了幫助孩子們梳理經(jīng)驗,教師問:“為什么這次能堵住,剛才不行呢?”倫倫說:“這根長木棍能頂住‘水果。”康康說:“沒有長木棍,‘水果就會掉下來!”小班孩子很難對事物的結果進行預測,很多時候他們的探索發(fā)現(xiàn)是有偶然性的,康康和倫倫通過反復操作才感悟到了木棍與管道堵住之間的關系。
正是因為小班孩子有這樣的認知特點,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等待,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嘗試、去發(fā)現(xiàn),要看到孩子重復操作背后的意義和價值。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孩子可能的發(fā)展點并給予回應。
五、疏通透明管道有新招
自從用長木棍頂住球的方法堵住管道后,孩子們的注意開始轉移到了長木棍的使用上。有些孩子繼續(xù)用長木棍頂住球的方法來堵管道,有些孩子則開始用長木棍來疏通管道,結果管道里留下了許多掉進去取不出來的長木棍。這時,萌萌說道:“里面的小棍好可憐呀!我們一起去救它們吧!”于是,“救小木棍”的探索開始了,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探究能力。
方法1:用小手救木棍
碩碩首先嘗試從管道上方伸手取長木棍,發(fā)現(xiàn)不行,又從管道下方用手將長木棍往上頂,但一松手,木棍又落了下去。碩碩對此方法堅信不疑,嘗試了很多次,似乎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他把三個毛絨球放在棍子的下端,然后用手去頂,但還是失敗了。這時,教師問:“你的方法為什么不行?”碩碩回答說:“因為我的手還不夠長!”教師接著說:“那你想想什么東西可以代替手把棍子頂出來?!?/p>
方法2:用玩具塑料棍頂木棍
萌萌拿起一根長的玩具塑料棍從管道上方伸進去捅了幾下,管道里的長木棍沒有出來。萌萌又嘗試從下方頂出管道里的木棍,但由于玩具塑料棍太長,管道離地面太近,萌萌并不能豎起塑料棍對準管道里的木棍末端(見圖13),雖然她重復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但懂得了工具的長短與能否取出管道中的木棍之間的關系。這時,教師問:“萌萌,你遇到什么困難了?”萌萌回答:“這根棍子太長了,放不進管道里?!苯處熃又鴨枺骸澳悄憧纯茨懿荒軗Q一種工具呢?”……
方法3:用木棍頂木棍
一天,碩碩也許是受萌萌的啟發(fā),蹲在地上仔細觀察管道的下方,然后嘗試著用一根較短的小木棍將管道里的長木棍向上頂,但始終沒能將兩根棍子對準。碩碩沒有氣餒,繼續(xù)嘗試,他用一只手頂住長木棍使勁往上推了推,然后用另一只手試圖把短木棍豎直靠近長木棍末端,但不巧的是管道下面的材料筐影響了短木棍的進入。于是,他先把材料筐移開,然后將短木棍直立,頂出了管道里的棍子(見圖14)。他高興地喊道:“我成功了!”碩碩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同伴的影響和等待的意義。
回顧將近一個學期的管道探究歷程,孩子們帶給我們太多的驚喜。從隨意把球塞進管道到把管道堵住,再到探究疏通管道的方法,孩子們積極思考、大膽嘗試,積累了用工具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明白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追隨孩子的游戲過程,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真實的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孩子持續(xù)探究的動力,是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和培養(yǎng)孩子探究精神的助推器。管道游戲正是孩子在“被堵住”這樣一個真實問題情境下產(chǎn)生的精彩學習。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觀察,我們有機會深入分析、理解小班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探究特點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作為教師,我們只有更加專業(yè)、深入地研究與了解孩子,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孩子持續(xù)深入探究的環(huán)境,適時地介入指導,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