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輝
摘 要: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的特殊建筑基址,可根據(jù)其位置選擇、形制布局特點、建筑裝飾水準和出土遺物等因素,推斷為具有宗教祭祀功能的建筑遺存。位于長江中游的沅水、澧水流域發(fā)現(xiàn)的該類建筑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承載著相應的功能。通過對其性質功能的分析,推斷其性質為神廟類建筑,是祭祀太陽的場所。該類特殊建筑的出現(xiàn)與新時期時代這一地區(qū)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生業(yè)模式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
關鍵詞:新石器;高廟文化;八十垱;神廟
中國大陸境內迄今發(fā)掘所見的新石器時代的建筑基址,數(shù)量甚多。其中少部分基址因位置選擇、形制結構、內部裝飾或出土遺物的特殊性等因素,被認定為與這一時期的宗教祭祀行為相關的建筑遺存,成為一定區(qū)域內承載著特定宗教祭祀或其他功能的文化空間。
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的沅水、澧水流域,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均發(fā)現(xiàn)了該類形制特異的建筑遺址。
1 高廟遺址
高廟遺址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zhèn)岔頭鄉(xiāng)巖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臺地上。2005年,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高廟文化的大型祭祀場所。
主祭場所在整個祭祀場的北部,現(xiàn)存4個主柱洞兩兩對稱、略呈扇形排列。柱洞均近方形,邊長0.9~1.0米,深約1.1米,洞內的圓柱直徑約0.6米。推測原來可能是一組對稱的排架式梯狀建筑,面朝正南方的沅水。這組建筑的東、西兩側分別有1個和2個直徑約0.8米的柱洞以立側柱,柱心直徑約0.5米[1]。
祭祀場所最北部呈扇形排列的4個方形柱洞,邊長近1米,深度也超過了1米,如果發(fā)掘者對柱洞的判斷不誤,那么在基址上有如此大尺寸的柱洞,說明在此曾存在過建筑遺跡,根據(jù)柱洞的尺寸其上建筑的規(guī)模也可想而知。我們認為這處大型建筑當是祭祀性的遺跡,理由如下:首先,這處大型建筑的選址頗有特點,它所在的祭祀場恰好位于沅水北岸的一級臺地上,坐北朝南,對面沅水,東西兩側為溪流和沖溝,背倚山坡,處于一個山環(huán)水抱的相當封閉的獨立空間之中,祭祀場所正位于這個空間最高的臺地的頂部,建筑又位于祭祀場的最北部,占據(jù)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背山面水的絕佳位置。這種煞費心思的選址正說明了建筑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與重要。其次,這處建筑的遺跡以中軸對稱的布局呈現(xiàn),還有相關附屬的建筑,這些都顯示了它的地位和等級。第三,根據(jù)柱洞來推測的建筑形制來看,這座建筑不僅規(guī)模不小,而且造型比較特別,并非史前時期常見的圓形或方形房址。地面上僅存了4個邊長約1米的近方形主柱洞,主柱洞兩兩對稱,呈“八”字形分布,主柱洞旁邊還有柱洞以立側柱。發(fā)掘者根據(jù)柱洞的分布判斷其為一組大型梯闕式的高臺建筑,這種超常規(guī)的建筑模式應當有著超現(xiàn)實的功能意義。最后,在建筑的南面的祭祀場地上,分布著39個祭祀坑,表明了這一塊背山面水的臺地是作為專門的宗教祭祀場地,那么我們就更無須懷疑位于這塊場地內主祭場所的建筑的宗教功能了,它顯然是這處祭祀場所內核心的祭祀建筑遺跡。
2 八十垱遺址
八十垱遺址位于湖南省澧縣夢溪鎮(zhèn)五福村,地處澧水之流涔水以北的紅土階地上。1993—1997年,先后對遺址進行了五次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
遺址內發(fā)現(xiàn)兩座形制奇特的彭頭山文化高臺式建筑,F(xiàn)1和F6。
F1位于A區(qū)北部,建筑分臺體和基坑兩部分。“修筑方法是先在地面挖一基坑,再在坑內夯筑黃褐色黏土,并與原地面基本持平后,再在其上堆筑一土臺,最后在臺面或其周圍立柱?!被觾忍钔量煞秩龑印V_體所用的土比較純凈,呈青灰色,不見包含物,“可能是特意從遺址外圍搬運而來”,“臺基形狀呈海星狀,南北最窄處長4.3米、東西最窄處長4米、西北至東南方向縱長6.7米、東北至西南方向縱長7米”。臺面呈圓角方形。F1共發(fā)現(xiàn)柱洞7個,多為橢圓或近圓形。在其中心有一中心柱洞,位于與建筑臺面同一層位的祭祀坑內[2]。房址內發(fā)現(xiàn)多種形制的石器。
F6位于B區(qū)的西北角,未能完全揭露,形狀與F1相似,建筑規(guī)模略大。房址內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1件陶塑鳥。
F1和F6均為平面呈海星狀的高臺式建筑,并且F1內有粗大的中心柱,位于房址內中心部位一祭祀坑內(F6由于未能發(fā)掘完整而無法過多地進行判斷,如發(fā)掘報告稱F6內中心發(fā)現(xiàn)一座墓葬,是否與房址有關暫無結論)。在彭頭山遺址常見的地面式、半地穴式及干欄式建筑中,這兩座海星狀的高臺式建筑顯得異常另類。房屋內出土物也明顯多于其他類型的房址,因而它們應該是特殊用途的建筑,是承擔著區(qū)域內部的禮儀和祭祀功能的活動空間。
3 建筑的性質判斷與內涵分析
洪江高廟遺址的祭祀場最北部的大型建筑遺跡,位于沅水北岸的一處大型祭祀場內。從場地內數(shù)十個祭祀坑和南部的附屬建筑來看,這處祭祀場應是一處長期的固定的專用祭祀場地,是沅水流域高廟遺址先民舉行大型的集體祭祀活動的公共空間。這座大型建筑不僅占據(jù)了祭祀場的顯要位置,是整個祭祀場核心的祭祀場所,而且從其較大的規(guī)制和“對稱的排架式梯形建筑”的形制來看,我們可以認為這處祭祀場是服務于這處大型祭祀建筑的。
確認了這處建筑的性質地位后,我們再來分析其所承載的宗教內涵。但從根據(jù)柱洞而復原的建筑本身我們很難對其祭祀對象作出有說服力的分析。不過高廟遺址內出土的遺物為我們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提供了啟發(fā)。
我們注意到,在高廟遺址,“尤其是與該祭祀場所相應的地層堆積中,出土了裝飾飛鳥、獠牙獸面、太陽、八角星等圖像的大量陶器,許多還是精美的白陶,它們顯然屬于祭器”[3]。1991年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一件F(T1015⑧∶16)型高領白陶圜底罐,陶罐的頸部飾有帶雙翼的獸面紋飾,獸面兩側各有一座木構建筑,有梯子盤旋而上[4],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陶罐頸部的圖案與主祭場所的排架式梯狀建筑竟然十分地相似,其圖案的藍本可能就取自這一祭祀場所的主體建筑。
據(jù)統(tǒng)計,遺址共出土了近90件白陶器。這些白陶質地致密,做工精良,紋飾繁縟精致,常見有幾何紋、星象紋、祭祀題材的紋飾等。有學者稱這種陶器為祭祀專用的“藝術神器”[5]。以高廟遺址大型祭祀建筑為藍本、戳印有獸面神徽的這件陶罐便是典型的所謂“藝術神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件“藝術神器”上的圖案就是現(xiàn)實中高廟遺址祭祀建筑形制的摹寫。從構圖上來看,獸面神徽不僅居中,而且占滿了圖案的寬幅,又明顯大于兩側的梯闕式建筑,給人以強烈的中心感和主旨感,它顯然是這幅圖案中祭祀建筑的祭祀對象。獸面神徽的面部近圓形,口部由雙重近方形弧圈組成,長著四根長而銳利的獠牙,唇上有三尖冠,獸面兩側長有雙翼,無軀干,獸首下有類似柴薪的附加紋飾。這種非鳥非獸呈飛翔姿態(tài)的造型顯然是一種非現(xiàn)實的動物形象的描繪,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動物神祗。這幅獸面神徽應該是太陽神的象征。首先,從獸面的造型看,獸面和獸口呈多重圓形,有著比附太陽形象的意味,這種人為臆想的帶有翅膀和獠牙的神獸正是人們心目中太陽神的象征。其次,在獸面神徽的兩翼上,戳印有簡化的八角星紋飾,曾有學者做過研究,認為這種中心為圓圈、四周呈放射性的齒狀八角或多角星紋是太陽紋的象征[6]。更有學者認為獸面的雙翼是“象征載日的鳳鳥”[7]。在古人心目中,鳥與太陽有著不解的淵源關系,陜西華縣泉護村曾發(fā)現(xiàn)過金烏負日的仰韶文化彩陶,良渚文化中該類題材的圖案更是屢見不鮮。第三,在遺址內出土了多件戳印有鳳鳥載日圖案的陶罐,從出土的其他祭祀器物來看,有不少關于太陽紋、八角星紋的圖案,說明了這里的宗教活動是以祭祀太陽神為主的。太陽是高廟先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神祗,對太陽的祭祀是最隆重的。那么,這座最高規(guī)格的建筑無疑就應該是祭祀太陽的神廟了。
這里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對太陽的崇拜和祭祀,可能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有關。高廟遺址是一處貝丘遺址,以漁獵經濟為主,雖然已經發(fā)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但尚未像與其臨近的澧水流域的彭頭山遺址那樣發(fā)現(xiàn)明確的栽培作物的證據(jù)。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時代有著發(fā)達農業(yè)傳統(tǒng),而位于沅水流域的高廟遺址在同時期的遺址中農業(yè)發(fā)達程度明顯偏低,這也是促使他們向對農業(yè)生產有著決定性意義的太陽進行崇拜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合以上分析來看,我們認為高廟遺址祭祀場是一處位于沅水流域的大型宗教祭祀中心,祭祀場北部的大型建筑是這個宗教中心里規(guī)格最高的“神廟”建筑,所有的祭祀活動都圍繞著它來展開。而祭祀的對象則主要是以太陽為首的自然神祗。
與高廟遺址年代、地域皆相近的八十垱遺址F1和F6,兩處建筑基本相似,F(xiàn)1的發(fā)掘比較完整,可作為典型例子來分析。F1內在栽立中心柱前還有專門的奠基瘞埋儀式,顯示出濃厚的隆禮重神的色彩。在兩座建筑內部皆出土了其他類型房址內不多見的石核、石片、石斧、石錛、石棒以及刮削器和尖狀器等,多是從事農業(yè)生產和糧食加工的工具。彭頭山文化發(fā)達的稻作農業(yè),“在八十垱遺址范圍內的河道漫灘上發(fā)現(xiàn)了近萬粒保存狀況甚好的稻谷和稻米”[8]。在此我們推測F1和F6為與農業(yè)祭祀有關的建筑遺跡。與稻作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的因素主要是太陽和天氣,聯(lián)系到這一區(qū)域內盛行的太陽崇拜,八十垱遺址的這兩座海星狀高臺建筑很可能也是以祭祀太陽為主的自然神的“神廟”。
4 結語
總的來看,長江中游地區(qū)是中國稻作農業(yè)最重要的起源地,沅水、澧水流域的神廟類建筑對以太陽為主的自然神的崇拜則與稻作農業(yè)生產的率先起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另外,當?shù)囟嗌蕉嗨淖匀坏孛灿仲x予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沅水流域人們豐富的宗教敏感和略顯狂熱的宗教性格。在人格化的自然神尚未形成之前,表現(xiàn)出對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度較低的自然神靈的極度追捧,在信仰發(fā)展的初期階段,神秘又神奇的太陽便是追捧的首要對象。太陽崇拜在楚地有著深厚的淵源,“楚之先祖祝融……,亦即丹朱,本為日神”[9]?!墩f苑》曰:“楚俗拜日,故楚勝服、羽衣、翠被?!倍@種肥沃的宗教土壤也導致后來楚地形成了紛繁的鬼神信仰和濃厚的巫風,綿延至今而不絕,誠如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說:“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盵10]可以說,長江中游的神廟類建筑則旗幟鮮明地宣揚了一種與自然神靈對接的態(tài)度,它更多地反映了這一地區(qū)史前時代濃郁的超現(xiàn)實的宗教情懷。
參考文獻
[1][3][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廟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2006(7).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頭山與八十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賀剛.中國史前藝術神器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前藝術神器》綱要[C]//何介鈞.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6.
[6]欒豐實.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八角星圖案初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12).
[7]何介鈞.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何介鈞.彭頭山與八十垱·序[M]//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頭山與八十垱.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9]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許子濱.王逸《楚辭章句》發(fā)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