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學萍
養(yǎng)孩子不是考試,每一個問題都要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就像有的時候,哭泣的寶寶需要的只是一個放松的媽媽,她能夠輕柔地抱著他,撫摸著他的肩背,允許他靜靜地哭一會兒。
寶寶,你為什么哭不停?
在產(chǎn)科醫(yī)院幸福洋溢的住院部,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神情略帶慌張的小爸小媽們,急匆匆地跑到醫(yī)生護士面前求助:“啊,我的寶寶一直哭一直哭,我該怎樣辦啊?”然后就被我們可愛的白衣天使,使用一種略微不耐煩的口氣(她們已經(jīng)說過太多遍了)教育說:“新生兒哭了,你們別太著急;孩子這么小,別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大聲哭哭也是鍛煉身體了,還能增加肺活量呢!”
對于這樣一種有關新生兒哭泣的解讀,因為我自己不是兒科醫(yī)生,所以也搞不清楚它背后的醫(yī)學原理到底是什么。但是,作為一個經(jīng)常和焦慮的父母們一同工作的心理咨詢師,我倒是很感謝產(chǎn)科的醫(yī)護人員會這樣講。反正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搞不懂剛剛出生的小嬰兒到底都在想些什么,也無法精準地推測出,他們的每一聲哭泣都具體意味著哪一個生理或者心理的需要暫時還沒有得到滿足。
在這種我們大家都沒辦法的情況下,像“鍛煉身體”和“提高肺活量”這種聽起來特別有道理的醫(yī)學解釋,正好可以有效降低各位新手父母在情緒上的混亂、無助和焦躁感——太好了,醫(yī)生都說沒事,那就一定是沒事了——而對于一個剛剛告別了熟悉的子宮,連呼吸和吞咽都要去努力適應的小嬰兒來說,身邊的爸爸媽媽情緒上的穩(wěn)定和放松,恰恰也是成長環(huán)境中特別特別重要的一個部分。
小嬰兒的稚嫩和幼弱,常常會讓父母低估他們與生俱來的生命力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初為人父、人母的那段時間,動不動就神經(jīng)過敏,遇上一丟丟的風吹草動,就擔心孩子正在遭受什么不可承受的折磨,或者染上了什么會影響他終生健康的重疾。這些都沒問題,我們大家都是一樣呲牙咧嘴地過來的。
今天寫出這樣一篇文章,我的目的,也絕對不是要對各位爸爸媽媽說:“啊,小孩子哭不是什么大事情,你們就不要管他好了?!苯^對不是這樣。我們這里所說的“耐受性”,并不是說要對于孩子的哭泣不聞不問,而是假設當有一天,一個母親,在她給哭鬧的寶寶喂過了奶,拍過了嗝,換過了臟衣褲,似乎所有她能去安撫孩子的事情都做過了,她的寶寶依然哭鬧不止的時候,這個媽媽,也還可以,略帶無奈的把孩子抱在懷里.一邊輕柔地撫摸著他的肩背,一邊十分輕柔地對他說:“好吧,寶寶,你就是想要哭一會兒是吧?那就哭吧,媽媽在這陪著你。”
實際上,常常是因為我們自己受不了身邊有一個哭鬧的孩子,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不聞不問,落荒而逃?;蛘哒梅催^來,對孩子充滿憤怒,在內(nèi)心或現(xiàn)實中對孩子怒吼:你到底還想要我做什么?
親愛的,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接受“有些時候,我們就是處理不了孩子的哭泣”就好。我們養(yǎng)孩子,又不是備戰(zhàn)高考,真的沒必要,把每一分都看得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