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或者身體是否缺水,不是靠口渴與否來判斷的,一旦缺水,很多時候你并不覺得口渴,但是身體已經(jīng)把有限的水分率先分配給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了,皮膚相對于它們而言是次要的,所以這個時候皮膚已經(jīng)在忍受缺水的困擾。
最正確的檢驗缺水與否的標準是看小便的顏色,只要小便的顏色發(fā)黃了,不再是淡黃或者是透明的,就意味著身體已經(jīng)缺水了,要馬上補水。一個人一天至少要喝下1800毫升的水,換算成杯的話,是8~10杯。
水分很少能到達皮膚,在保濕的同時,更需要提高身體對水的利用能力,這才能使皮膚不容易缺水。
人只要活著,水分就會不斷蒸發(fā),這種蒸發(fā)即便你沒有出汗、沒覺得熱也照樣進行,這在醫(yī)學上被稱為“無感蒸發(fā)”,水分在你毫無感知的情況下從身體里蒸發(fā)到體表。這個過程對皮膚進行了最徹底的補水和保濕,如果能在這個基礎上,在體表形成很好的保濕層,這樣的保濕就會有后勁,因為只要你活著,水分就會源源不斷地從身體里蒸發(fā)到體表,你的皮膚就無時無刻不在受益。
只要你的“無感蒸發(fā)”能力足夠強,皮膚的潤澤程度就足夠好。很多男性一輩子不用護膚品,皮膚卻比精心養(yǎng)護的女人好得多,因為他們有茁壯的“無感蒸發(fā)”。那些喝了就尿的人,“無感蒸發(fā)”是很少的,小便是水近乎唯一的排泄通路,他們的皮膚自然不會好。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增強“無感蒸發(fā)”,也就是增強代謝,換成中醫(yī)概念,就是要有足夠的陽氣,身體不能長期處于虛寒狀態(tài)。而改善虛寒狀態(tài)的藥物,比如黃芪、白術、黨參甚至肉桂,以及以這些藥材為主的中成藥,都是能增強“無感蒸發(fā)”的。還是那句話,任何補氣藥的發(fā)揮都得在不陰虛的基礎上,否則,就算補氣藥激發(fā)了“無感蒸發(fā)”,這種蒸發(fā)也只是一種消耗,久而久之會因為過度蒸發(fā)而上火,皮膚變得更干。這也是張景岳的兩儀膏能成為經(jīng)典藥的原因,所謂“兩儀”,是指陰和陽,在補氣的時候補足人體之陰,無論是中醫(yī)治病還是養(yǎng)顏,這都是必須遵從的鐵律。
與此同時,每天適當鍛煉,比如堅持每天40分鐘快走,也是激活身體陽氣、增強“無感蒸發(fā)”的好辦法。每次鍛煉之后,人的皮膚都會變得潤澤,因為運動使“無感蒸發(fā)”增強了。
(摘自《中國女人要補陰》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圖/千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