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 目前我國的自然災害的特點呈現(xiàn)為:分布面積廣、自然災害種類多,受災人數眾多的特點?!按鬄闹蟊赜幸咔椤?,災害過后必然有疫情局部傳播甚至爆發(fā)流行的可能,基于這一背景,盡可能地降低自然災害給國家和個人所帶來的損失,進行必要的災后衛(wèi)生防疫工作就顯得極為關鍵。該文詳細討論如何做好災后衛(wèi)生防疫工作。災后面臨的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以及救災防疫工作的措施及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自然災害;衛(wèi)生防疫;衛(wèi)生檢疫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9(a)-0152-03
2018年5月12日,是中國母親傷痛的紀念日,在十年前的一個太平常不過的日子里,發(fā)生了里氏8.2度的“5.12”汶川大地震,舉國哀傷,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之慘烈,經濟損失之嚴重,舉世震驚。中國,一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國家,確實為我國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力的自然資源,但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是國家的自然災害在全世界的排名也是相當靠前的,通過查詢相關資料,我國有百分之七十的高原、山區(qū)城市都遭受過地質災害(地震、泥石流)、百分之五十五的沿江、沿湖城市都受到過洪水災害的侵襲。提前做好自然災害災后衛(wèi)生防疫預案能夠幫助國家和個人減少經濟損失,加快災后救援速度和重建力度,保證當地的災后重建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1 自然災害過后災區(qū)面臨的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
1.1 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控制傳染源
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度十分驚人,尤其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國家而言,很容易造成城市供電、供水困難,交通堵塞,導致廣大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這樣的情況很容易造成糞便堆積、蒼蠅橫飛,為病毒及流行病的傳播提供了溫床。在救災的初期,高溫高熱高濕的天氣加快了尸體的腐爛速度,尸體的腐爛很容易滋生病毒等流行性傳染病的傳播,并嚴重污染的災民們的生活環(huán)境;災區(qū)由于初期救災力量有限,不能做到病人與普通災民的隔離工作,大家都擁擠在同一個地方,生存環(huán)境亟待提升,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開始傳播[1]。由于自然災害破壞力度巨大,對于當地的基礎醫(yī)療衛(wèi)生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導致在自然災害初期—傳染病最容易控制的時候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失去了控制傳染病的黃金時間。對于動物、家畜尸體搬離出人類生活居住區(qū),焚燒(滅毒效果好但污染空氣)或深挖填埋,一層消毒粉(一般用生石灰粉或化學消毒粉),一層動物尸體,上層撒入更厚實的消毒粉,最后厚土封閉直至處理完畢,對待嚙齒類動物老鼠等(鼠疫桿菌宿主)須按甲類傳染源嚴格處理。開展滅蠅滅蚊工作,搭建帳篷蚊帳,減少蒼蠅、蚊子的叮咬,減少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等乙類傳染病疾病發(fā)生[2]。
1.2 飲水水源污染,切斷傳播途徑
對于一般的城市而言,遭受的自然災害的侵襲,城市自來水管網破壞嚴重,供水質量明顯下降,大多數的災情都在夏季發(fā)生,這時候氣溫較高,災民對于水的需求量較大,同時氣溫高會導致死亡動物尸體、人畜糞便腐爛速度加快,空氣及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無形中增加了人體腸道傳染病的感染幾率,加上災區(qū)人民居住較為集中,生活垃圾處理的不及時處理,這就為水源的污染埋下伏筆。對居住環(huán)境用“84”消毒劑按比例稀釋噴灑,2~3次/d;生活飲用水水井用計算方法計算出消毒劑(液氯、消毒片)用量,稀釋后放入水井中;家庭用泡騰片(消毒片)按2~3片的比例加入家用水缸中,對消化道、腸道傳染性疾?。ǜ锾m氏陰性細菌疾病),若災民出現(xiàn)疑似霍亂體征,立即啟動甲類傳染病應急預案,迅速落實應急救援物資和應急人員調動,立即開展消殺滅毒工作,對水源做更加嚴格的保護處理。
1.3 確保飲用水、食品安全、保護易感人群
民以食為天,物質供應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災民們的焦慮情緒,同時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充分導致大多數的食品并不能滿足食用標準,同時由于水污染嚴重,導致很多食物在需要加工的時候不能夠滿足需求[3]。同時在災后物資供應的過程中,有些不法分子將過期的產品輸送到災區(qū),為災后的救援工作帶來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常常引發(fā)食品安全事故,尤其是老人和嬰幼兒,抵抗力弱,需要就近接種人工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增加這些弱勢群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 救災防疫隊出發(fā)前的準備
自然災害很容易造成通訊受阻、交通不便、物資緊張等。通訊受阻導致災區(qū)的具體情況并不能第一時間傳送到災后救援指揮中心,對后續(xù)救援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很多時候導致指揮部的救援方向和救援重點都與真實情況相差甚遠,錯過了救援的黃金時間。所以配備必要的通訊設備是救災防疫隊出發(fā)前所必備的裝備之一,并且要配備必要的太陽能充電設備,因為在災區(qū)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城市電網供應損壞嚴重,太陽能充電裝置為救援隊與指揮部的信息傳遞提供能源保障[4]。其次是如何趕到災區(qū),大多數時候是通過救援隊的徒步前進,靠著兩條腿將救援設備帶到災區(qū),這樣的方法對救援人員的體能消耗較大,并且不利于災后救援與防疫工作的開展,做為防疫的預案,我們應該將這一問題考慮進去,盡可能地在各個地方都建立空投地點,保證救災防疫人員能夠輕裝上陣,保存體力。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通暢的后勤保障供應是救援工作開展的必備素質之一,所以作為救災防疫的一線單位應該將食品物資供應考慮到應急預案中來,在災區(qū)的初期救援中很大程度上的物質供應需要各單位自行調配,來滿足自己隊伍的后勤需要[5]。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救援防疫隊伍的訓練工作,救援防疫隊伍需要有專人進行隊伍的搭建,同時還應該通過對隊伍進行常規(guī)化和日?;挠柧毠ぷ?,保證隊伍的戰(zhàn)斗力和救援能力。真正做到隊伍時刻準備著,為災后救援防疫工作扎實穩(wěn)步推進。
3 救援防疫隊伍到達災區(qū)后必須進行的工作
3.1 迅速評估災區(qū)的公共衛(wèi)生和防疫需求
在到達災區(qū)后,應該第一時間建立救災指揮部,同時安排人員進行對災民進行妥善安置,利用當地的生力量展開自救工作。防疫隊伍應該按照實際情況對災民進行分區(qū)安置,盡量避免人口集中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同時展開對災民安置地區(qū)的公共衛(wèi)生環(huán)境及防疫工作的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