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珠
[摘 要] 中職語文在職業(yè)學校教學中處于基礎地位,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情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中職生對語文不夠重視,特別是烹飪班,普遍對文化課有抵觸心理,認為來職校就是學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這種認識,勢必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離開語文,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學習也會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中職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愛上語文。
[關 鍵 詞] 中職生;語文專業(yè);興趣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3-0129-01
部分中職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不佳,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烹飪班學生的基礎相對更弱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因材施教,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課堂,讓學生愛上語文。
一、端正學生思想認識
“思想決定高度”,想要學生喜歡語文,首先得讓學生明白“我為什么要學語文”。
(一)語文是學習一切的基礎
筆者專門用了一周的時間跟學生探討了語文是否重要。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如讓學生談談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語文知識,哪些地方曾經因為語文知識的缺乏鬧了笑話,甚至弄巧成拙。通過這些問題,學生深切地認識到語文是學好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就成不了大業(yè)。綜觀古今名家,哪一個是語文(文學)沒學好的,語文學好了方有可能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高手,成為某一領域的大家。
(二)學習語文能提升個人修養(yǎng)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文化博大豐厚。學習語文不僅讓我們掌握了一門學科,懂得了字詞怎么讀和寫,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更重要的是能開闊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學語文不是為了分數,重要的是提升個人修養(yǎng)。
(三)學好語文有助于專業(yè)的突破
筆者在課堂上曾經問學生,你們學習烹飪,是僅僅想學會炒幾個菜呢,還是希望以后能有機會成為大家心中的烹飪大師,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后者。筆者告訴學生如果僅僅是想“鸚鵡學舌”照本宣科地學會幾道菜,在餐飲業(yè)如此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很困難的,必須在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要想學成大家,還得去古文獻中去淘、去學,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后,還要不斷實踐,最后做成一道道獨有的經典名菜。要達到這種境界,前提是要把語文學好。
二、認真?zhèn)浜妹恳惶谜n
(一)備學生
烹飪班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自律能力也差。除了學習有抵觸情緒外,他們還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緒。作為教師要多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男生班,往往比較講義氣,所以筆者有時候也和他們“江湖一番”。若課堂上犯錯了,來個君子約定,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就會認可老師。
(二)備形式
課堂一分鐘,課前一小時。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個性,做到科學地引導和安排時間,想辦法不斷盤活課堂教學形式,如形式多樣的朗讀、質疑、討論、辯論等。
(三)備教材
與文化課相比,職校學生更喜歡專業(yè)課,如烹飪班的學生雕刻蘿卜時可以專注一上午??吹脚腼儼鄬W生對專業(yè)和文化課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后,筆者就想如何在自己的課堂上既不失“語文味”,又融入一定的專業(yè)元素。筆者曾經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就查詢了大量資料,跟學生熱烈地討論獨成一體、獨具一格的紅樓食譜。曹雪芹筆下,珍饈美味不勝枚舉,學生在下面聽得也是嘖嘖稱奇。在《鴻門宴》一文中,筆者主要跟大家講了古代宴席的設計、飲食禮儀等知識。除了這些,筆者有時候還會在課前五分鐘用猜謎語的形式打一菜名,通過這些方法,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古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飲食文化如此絢麗燦爛,源遠流長,語文與烹飪息息相關。筆者還特意安排說話訓練課,讓烹飪班的學生說說他們的拿手菜,要求學生從“色、香、味、形、養(yǎng)”方面進行描繪,學生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三、重視課堂藝術
(一)學會幽默
英國戲劇家蕭伯納說過:“沒有幽默感的語言是一篇公文,沒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塑像,沒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間旅館。”而沒有幽默感的課堂猶如一座廟宇。教師多些幽默的語言,就能使學生的心情得到釋放,學生興奮了,就會精力充沛,就能大大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筆者在課堂上喜歡用一些網絡流行語,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你開心就好”“整個人都不好了”等,學生聽后總會開懷大笑,課堂氣氛就活起來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聽,所謂的“一言堂”,枯燥乏味,學生勢必會厭煩,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筆者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情境。例如《項鏈》《最后的常春藤葉》等課文中,筆者有意把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做演員,有時候男生反串女生,學生總是情緒高漲,極力演得惟妙惟肖,這樣一來,內容理解了,學生的興趣也被大大地激發(fā)出來。筆者記得,在學《雷雨》時,學生還自己組團,團與團之間進行了激烈的PK賽。
(三)激勵機制
所謂年少氣盛,意氣風發(fā),十七八歲的年齡,處處喜歡競爭。平時看上去好像懶散松懈,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然而細想哪個人不希望上進,哪個不希望被表揚呢,只是很多時候苦于沒有機會。筆者處處給學生提供機會。很多男生都怕背課文,特別是一些古文,筆者就在課堂上設置了一系列的獎勵制度,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大多數學生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效果很明顯。
總之,在職校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正視現狀,承認學生的差異,揚長避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正愛上語文課。
參考文獻:
[1]顏世巧.淺談如何上好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J].新課程教研,2011(11).
[2]張迪.中職語文課堂與烹飪專業(yè)融合探究[J].林區(qū)教學,2013(4).
[3]孫萍.淺談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對策[J].中國農村教育,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