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菲
[摘 要] 目前,士官院校開展士官德育工作面臨著德育標準不一、德育形式單一、德育主客體積極性不高和德育效果欠佳四個方面的困境。為此,需營造全方位士官德育氛圍、擴寬多樣化士官德育形式、調動士官德育主客體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士官德育效果評估。
[關 鍵 詞] 士官院校;德育;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4-0046-01
在改革強軍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開展士官德育,發(fā)揮士官維護部隊團結穩(wěn)定的積極作用,是士官院校各級教育工作者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
一、士官德育的界定
德育是教育者將一定社會所推崇的品德規(guī)范與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品德的一種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四個方面。
士官作為我軍戰(zhàn)斗力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和作戰(zhàn)時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們長年在部隊生活訓練,專業(yè)技術水平較高,是士兵中的官,是官兵間的橋梁紐帶,是部隊戰(zhàn)斗力生成的基礎,是部隊穩(wěn)定的基石,是武器裝備使用、維護和管理的中堅。士官這一群體的重要性決定了士官德育的緊迫性。士官德育需要與軍隊的價值規(guī)范相統一,結合士官的職業(yè)特點,本文將士官德育界定為教育者將軍隊所推崇的品德規(guī)范與要求轉化為士官個體的品德的一種教育,同樣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四個方面。
二、士官院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困境
士官在部隊各個崗位做出的突出貢獻和取得的成果表明,院校的士官德育有一定的成績,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當前士官德育工作仍存在諸多困境。
(一)士官德育標準不一
按照德育的實施者不同,可將德育分為社會德育、家庭德育和學校德育。但學員在院校中接受的德育內容與社會、家庭德育內容并不統一,這造成了士官德育的效果停留在課堂上,社會、家庭德育不能促進院校德育效果,甚至阻礙了院校德育工作。
(二)士官德育形式單一
在一定程度上,士官德育的教育形式表現為過分政治化的理論灌輸。德育形式缺乏時代性和層次性,忽略了德育客體的特點,采用教科書中老套的材料來佐證論點,存在著“假、大、空”的弊端,使士官德育成為“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
(三)德育主客體積極性不高
士官德育工作未能引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士官院校的部分德育教師停留于任務式工作水平,存在照本宣科念稿的現象,工作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士官學員對德育課程的認同感較低,認為德育的政治性過強,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感到抵觸。
(四)士官德育效果被忽略
德育的宗旨是使人棄惡從善,涵養(yǎng)品性,具有善心善行。而當前士官德育停留在育“善心”層面。至于德育究竟有沒有效果,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有沒有引導學員做到“善行”則無人問津??梢?,士官德育的效果評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士官院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出路
(一)營造全方位士官德育氛圍
在士官德育工作中,需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學校環(huán)境的美化,發(fā)揮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利用文化長廊、德育網頁加強德育內容的宣傳,營造和諧、積極健康的德育育人氣氛。還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一體化的德育體系,通過加強學校、單位與士官家屬的溝通聯絡等途徑及時掌握士官學員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通過增強社會對士官和士官家屬的尊重和擁護,強化士官學員的德育動機和信念。
(二)擴寬多樣化士官德育形式
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擴寬多樣化士官德育形式。“走出去”,指士官德育不能局限于課堂之上,要利用好課堂外各式各樣的教育資源,如教學當地的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讓歷史豐富士官德育的內容?!耙M來”,是指士官德育要借鑒外面的德育經驗和德育理念,如借鑒國內外德育理念開展多種形式德育,請外校教師傳授德育經驗,加強院校間士官德育經驗交流等。
(三)調動士官德育主客體的主觀能動性
調動士官德育主客體的主觀能動性需從教員和學員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要增強德育主客體的重視度。既要幫助教員轉變僅僅將德育作為授課任務的認識,也要幫助士官學員認識到德育的社會價值。德育不單純地排斥利己行為,而是要克服無限度的利己行為。從這個角度看德育是士官學員作為社會成員必須掌握和具備的素質。二是要增強德育主客體的參與感。士官德育以政治教育為重點,但不應局限于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可以靈活多變,可以組織士官學員在授課過程中結合自身經歷討論發(fā)言,交流體會。
(四)加強士官德育效果評估
做好士官德育工作,應該加強士官德育的效果評估。通過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評估體系,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并以此約束德育工作者,杜絕“渾水摸魚”的想法,使其對士官德育更加用心。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劉志山.當前我國高校德育的出路和困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136-140.
[3]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