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
同學們好,國學講堂如期與大家見面啦!本期我們來看一個關(guān)于繪畫的故事,這個故事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呢?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桑蝗酥叱?,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1. 祠(cí):祭祀。古時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 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 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 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引:拿,舉。且:準備。
5. 固:本來,原來。
6. 亡:丟失,失去。
《戰(zhàn)國策·齊策二》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家人祭祀完祖先后,給幫忙辦事的人賞了一壺酒。但是來幫忙的人太多,一壺酒不夠分。這時有人提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就可以喝酒。眾人表示同意,于是紛紛在地上畫了起來。有一個人最先完成了,他端起酒壺,正要痛飲一番時,看到其他人還在畫,心里不免很得意,說:“你們太慢了,我不僅畫完了蛇,還有時間給它畫上腳呢!”于是他左手持壺,右手繼續(xù)給蛇畫起了腳。就在此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劈手奪過他手里的酒壺,說道:“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上腳呢?你這畫的不是蛇,第一個畫好蛇的人是我!”說罷仰頭喝起了酒。而給蛇畫腳的那個人,就這么失去了到手的美酒。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畫蛇添足”的出處。蛇是沒有腳的,但畫蛇的人為了炫耀自己的技術(shù),故意給蛇畫上了腳,結(jié)果畫成了不倫不類的怪物,也害自己弄丟了到手的美酒。所以我們在做事時一定要注意適可而止,不要為了彰顯自己的本事而故意搞一些小動作,那樣只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影響原定目標的實現(xiàn)。
讀完了“畫蛇添足”,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畫龍”的故事。同樣是作畫,同樣是添上一筆,不同的出發(fā)點卻有不同的結(jié)局。這個故事又會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呢?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áo),他的繪畫技術(shù)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畫四條金龍。他答應(yīng)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xiàn)。
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大家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墒牵?當人們走近一看,就發(fā)現(xiàn)美中不足的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的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p>
大家聽后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么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yīng)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龍,只肯為另外兩條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墻壁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后,過了一會兒,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騰云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兒,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比喻說話或?qū)懳恼略谥饕幱蒙详P(guān)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有力,這樣的話被稱為“點睛之筆”。
為什么同樣是在畫上添上一筆,“畫蛇添足”成為人們引以為戒的反面教材,“畫龍點睛”卻能流芳百世呢?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添的這一筆是否能為畫本身帶來更好的效果。蛇本來就沒有腳,給它畫上腳的行為就顯得多余且愚蠢;而龍是有眼睛的,給它點上眼睛就立馬能以假亂真、活靈活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哪些事物是“蛇”,哪些事物是“龍”呢?哪些事情需要我們適時收手、點到為止,又有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做到盡善盡美、滴水不漏呢?
這就需要對事物的本質(zhì)和特性有著清晰的了解,同時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把握,這些都是通往成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