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鶴
摘 要:博物館作為一座公共文化教育機構,宣傳教育職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中對于兒童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從兒童對博物館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博物館應為兒童提供的一些具體措施吸引他們來博物館參觀,同時借鑒其他博物館的對兒童專題展覽及教育的寶貴經(jīng)驗,結合本館的一些實際情況提出一些觀點,使兒童教育在博物館得到應有的發(fā)揮。
關鍵詞:兒童教育;博物館
兒童教育是博物館社會化功能中的重要部分,西方很多國家,關于博物館的兒童教育這塊起步比較早,美國的博物館把兒童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筆者作為一名文博工作者,一直關注于博物館缺乏對低齡兒童(3—10歲)群體的關注,這恐怕是博物館界多年來工作中的一項薄弱環(huán)節(jié)。對此,也缺少足夠的認識,以致造成了像我們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竟尚無專門為兒童們服務的博物館或多功能的少兒活動中心。我們作為未來時代的主人,完全有責任有義務用我們雙手去為孩子們推出適銷對路的展覽,在引導兒童們參觀博物館和利用博物館上下工夫。
一、兒童為什么離博物館越來越遠
1.兒童不去博物館跟家庭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兒童不去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家長的了解和認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家長的文化素質水平的高低則直接影響到子女今后的成長。不少家長也都知道博物館里薈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物藝術精品,讓孩子們看看也有益處,但問題是家長們付諸行動的少,故在博物館內很難發(fā)現(xiàn)孩子的身影。
2.適合兒童們參觀的博物館甚少
當前適合兒童們參觀的博物館甚少,更與博物館社會服務意識的淡薄有著密切聯(lián)系。筆者長期從事文博一線工作,有機會在博物館觀察觀眾群體。在最低年齡段中小學生并不太多。筆者曾采訪孩子所在幼兒園的教師說:“目前有不少博物館的陳列設備還是以大柜大架為主,整體上顯得厚重,死板;倒是很堅固,但展覽缺乏動感和靈氣,文物加標牌外套個大罩子,小觀眾很難融入到這種意境中去。當前適合低齡兒童游覽的博物館和展覽甚少。究其原因,是與博物館社會服務意識淡薄,展覽形式和表現(xiàn)手段的陳舊不無關系,以致造成了兒童疏遠博物館。
因此,博物館要積極地與各類教育(幼教)機構建立更加廣泛密切的聯(lián)系,爭取更多的兒童投入到博物館中。
二、兒童需要什么樣的博物館?
“兒童博物館”的概念誕生于美國。從它誕生的那一刻,人們就開始詢問:“什么是兒童博物館?”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定義:一個以服務兒童的需求以及興趣為使命的機構,機構空間的展覽及活動都是以鼓勵學習、激勵好奇為出發(fā)點,那么它便是一個兒童博物館。兒童博物館協(xié)會解釋:兒童博物館是一個透過各有關展覽、節(jié)目及活動去引發(fā)兒童好奇、探索和學習興趣,滿足兒童成長需要的中心。
博物館對于兒童的影響和有效教育,將對兒童的長遠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并將培養(yǎng)未來博物館最忠實的觀眾。
參與和操作對孩子們更具有吸引力。怎樣使展覽吸引人呢?首要的就是展覽力求新穎別致,這不僅是孩子們的愿望,也是成年人的要求。今天的博物館不能光給人貫穿以線面的知識,僅讓小觀眾一睹文物外在的精美絕倫,產(chǎn)生這些視角藝術享受恐怕更是不夠的;要能讓兒童觀其物,知其物,觸摸、操作有關器物的制作(如陶藝),也只有積極地使小觀眾參與其中,寓教于樂,方能調動起孩子的手腦并用,如此獲得的新知才較為牢固。
三、結合天津博物館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幾種為兒童服務的方式
天津博物館是一家綜合性的博物館,館藏20余萬件的文物,有著深厚的收藏實力。自開放以來,每年寒暑假都舉辦了冬令營和夏令營。在活動中,組織者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將古老的文物通過一個一個生動的故事講述給大家。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掌握了該件文物的歷史背景,也鍛煉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者還別出心裁的將文物以拼圖的形式讓兒童進行拼接,這樣做的目的同樣鍛煉了兒童的記憶力,以及手眼的協(xié)調能力。只要孩子們有了興趣,他們就會鼓動家人光顧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名人故居等。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關鍵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靈感和美,誘發(fā)其多思多想,旨在陶冶情操。
四、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是博物館社會服務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1.重視兒童的參觀比關注成年人的參觀更具有積極意義
就博物館服務對象而言,理應包括社會各個群體。兒童少年也應該是重要成員。換句話說,重視兒童的參觀比關注成年人的參觀更有意義。[1]“博物館教育的目的是激發(fā)人們的一種生存、競爭意識,增強人們的學習情趣,是從精神到行為上培養(yǎng)主人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學齡前的孩子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走出家門和校門來到新奇的博物館,見到了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等大量文物藝術珍品。博物館應以其豐富的文物資源進行科學有序的組合,整合出一種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通過展覽獨特的表現(xiàn)手段以示育人,誘發(fā)其所有的靈感,憑著一種尋求知識的強烈愿望在博物館中用他們的眼睛觀察一切,博物館為之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置身于博物館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則必然有利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智慧的啟迪。
2.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應該是博物館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博物館完全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提供優(yōu)秀的展覽,站在兒童的立場,關注兒童需求的策展理念,拉近展覽與兒童的距離,讓大家從展覽中獲得比以往更多的體驗和收獲,讓他們處處感受到博物館為之帶來的種種快樂,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
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外有些博物館就專門為兒童開設展覽、展廳。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強化教育職能。[2]譬如說,法國拉維萊特科學與工業(yè)中心的“發(fā)現(xiàn)廳對3—6歲幼兒的展廳中掛了許多中國風箏,地上有一條蓋著透明板的小溪,孩子們可以將各種顏色和形狀的幾何丟進溪內,他們要學會辨認自己的幾何圖形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并跟著它進行參觀”。[2]同時,該中心“圖書館中專為3—17歲兒童少年開放的閱覽室有700平方米,占圖書館總面積的5.3%。針對不同年齡用書架分成不同區(qū)域。對幼兒則是將書籍放在一個個木盒內,擺在地毯上,供他們自由挑選。不同年齡的書籍種類也不同”。
五、創(chuàng)建中國兒童博物館
創(chuàng)建中國兒童博物館,填補我國博物館的空白已是時代的要求。有消息稱,目前各大部委辦均有意向籌辦各自的博物館,如中國藝術館、中國民族博物館等,有的已開始起動,創(chuàng)建,再加上私營博物館的崛起,一股興建博物館的聲勢業(yè)已形成。無論博物館是新建或重建,到目前為止,以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大型專業(yè)博物館尚無一家(據(jù)悉,1995年底成立的江蘇常州少兒自然博物館的規(guī)模也較為有限。)雖然各地涌現(xiàn)出不少少年兒童活動中心,但他們的活動亦常常集中在每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前后,平時舉辦各種活動定期開放的并不多,況且這種開放又非為以物為展示手段的宣傳教育,它不具備博物館的本質和特性。只是一般的文化活動場所,更談不上收藏、教育和科研的職能。
眾所周知,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智商和素養(yǎng)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國家的發(fā)展。兒童教育是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博物館的教育責任越來越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研究。
如今,博物館開始關注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國內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館已經(jīng)開始進行探索與實踐。博物館工作人員,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如何將一種精神的東西注入博物館的軀體內,這種精神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博物館對兒童的持續(xù)化教育,成為兒童終身教育的課堂。希望有更多的部門和人士能充分地認識到創(chuàng)建中國兒童博物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此填補我國兒童類博物館的空白。
參考文獻:
[1]郭福祥.《談博物館教育中的人》[J].1990年第4期《中國博物館》
[2]譚涇遠.《國外科技館在兒童青少年智力開發(fā)中的特點和作用》[J].1988年第2期《中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