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者劇場是提升英語朗讀能力(口語閱讀流暢度)和朗讀體驗的有效路徑。本文首先明確了讀者劇場的內(nèi)涵、價值與操作步驟,然后結合四次遞進式的閱讀教學實踐過程,闡述了如何基于課內(nèi)外教學素材,有效地開展讀者劇場。實踐結果表明:讀者劇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英語朗讀能力與朗讀體驗,特別是朗讀韻律、英語學習的自信和合作能力,同時還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家校關系。
關鍵詞:讀者劇場;口語閱讀流暢度;英語朗讀能力;朗讀體驗
口語閱讀流暢度,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朗讀能力,是閱讀者整體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Fuchs et al.,2001),也是成功閱讀者最顯著的特征(Adams,1990)。閱讀流暢度指的是閱讀者能夠準確、自動、有韻律地閱讀文本內(nèi)容,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Rasinski,2006)。“準確”是指閱讀者能夠準確解碼文本中的單詞,不出現(xiàn)語音錯誤;“自動”是指閱讀者可以幾乎毫不費力地、自如地對單詞的語義進行快速解碼;“韻律”是指能夠讀出文本的韻律特征,如語音語調(diào)、意群停頓、重音節(jié)奏等(董桂娟等,2013)。
然而,目前中學生的英語朗讀能力普遍較弱,除常見的讀音不準、語音語調(diào)單一外,最突出的問題是意群斷句不當、語氣平淡、韻律感不足等,朗讀者不能做到用有聲的語言傳達所讀文本的深刻含義,也很難引起聽者的情感共鳴。此外,朗讀的自信心與朗讀興趣普遍偏低,缺乏良好的朗讀體驗。以上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授課教師不重視朗讀以及朗讀的形式單一造成的,致使學生缺乏朗讀的主動性與熱情。本文嘗試結合具體案例闡述如何運用讀者劇場的方式提升中學生的英語朗讀能力與朗讀體驗。
讀者劇場(Readers Theatre),又名朗讀劇場,是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朗讀者手持臺詞把劇本朗讀出來,不用背誦;其他舞臺元素如走位、服飾、燈光等也減至最低,故主要以聲音傳情達意。觀眾靠聽和看接收信息,同時透過想象在腦海中建立自己的藝術世界(何洵怡,2004)。它強調(diào)朗讀者對文本背后意義的建構與闡釋,即利用聲音將觀眾帶往劇本的世界。
讀者劇場的價值在于,首先,為了準備讀者劇場,學生需要多次練習才能流暢地展現(xiàn)對劇本的理解,其詞匯解碼能力、閱讀速度、朗讀表現(xiàn)力和韻律等朗讀能力會大大提升(Lekwilai,2014);其次,讀者劇場因兼具朗讀與戲劇表演特征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體驗性,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與閱讀文本真實互動的理由(Worthy & Prater,2002);此外,它強調(diào)團隊有機配合,可以提升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Tsou,2011);最后,在臺詞編排、角色分配等方面,學生能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利于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
1. 示范講解
在最初開展讀者劇場時,教師需口頭解釋讀者劇場的含義與操作步驟,最好能播放視頻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
2. 合理選材
劇本素材難易度需適宜,以學生能正確識別90% 單詞為佳(董桂娟等,2013)。劇本素材可以是小說類,也可以是科普類、詩歌、歌曲等體裁,課內(nèi)外選材均可。劇本長短根據(jù)學情和教學目標而定,篇幅可長達幾個段落或幾頁。劇本以第一人稱為佳,可由教師或?qū)W生改編。
3. 語言準備
確定劇本臺詞后,教師首先讓學生熟悉故事或話題背景,并引導學生認讀和理解生詞;然后教師做示范朗讀或播放劇本的原版音、視頻,引導學生從準確性、自動化、韻律化等方面關注如何進行流暢性閱讀。
4. 分工合作
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實際英語水平進行分組,每組以4—6人為宜。臺詞本上需注明分工與合作情況,并配以不同顏色進行強化。為了提升團隊凝聚力,教師有必要設計多次齊讀的機會,即組內(nèi)所有人同時朗讀或重復朗讀劇本中的重點詞匯或句子,體現(xiàn)劇本內(nèi)在的語義表達。每組的角色分工可采用“石頭—剪刀—布”的方式?jīng)Q定,或根據(jù)學生英語水平分配適合的角色。
5. 自主練習與排練
角色確定后,教師應留給學生自主朗讀與小組排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自身朗讀的準確性、語速、語氣、語調(diào)、意群斷句、表情、肢體動作以及與觀眾的眼神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與表現(xiàn)力。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肢體語言,如背對觀眾表示暫時離場,還可用聲音模擬風雨聲、鳥叫蟲鳴等,也可借助或創(chuàng)造一些簡易道具,如站在凳子上代表站在山上(Shepard,1994)。
6. 表演與評價
排練好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表演展示,同時還需要為每個聽眾提供針對每個角色的評價量表,評價維度涉及(1)學生的參與度;(2)朗讀的清晰度與準確度;(3)音調(diào)、重讀與表現(xiàn)力;(4)恰當語速;(5)恰當體態(tài)語與表情;(6)團隊合作與準備等(Dixon,2010)。
1. 實踐對象
北京市八一學校初二年級某班,全班學生總數(shù)為42人,學生語言基礎屬年級中等水平,具有較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準確度較高,意群意識較好。但多數(shù)學生,特別是男生,朗讀的語音語調(diào)較平淡,重讀與輕讀意識偏弱,有的朗讀聽起來像念經(jīng),缺乏聽眾意識,很難引起聽眾共鳴。
2. 實踐過程
(1)制定計劃、示范引領與家校溝通
在確定實踐讀者劇場活動前,授課教師認真研讀相關主題的文章。在認同其價值后,制定階段簡案與預案。接著,教師向?qū)W生介紹了讀者劇場的發(fā)展背景、活動形式及意義,播放了美國學生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活動形式與效果。同時將活動形式、意義、反饋形式、人人參與原則等通過班級微信群向家長進行介紹,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長通過觀看微信群中上傳的課堂表演視頻,第一時間了解學生課堂聽講情況和參與效果,加強家?;印?/p>
(2)從課本中對話類文本切入,重點引導學生對關鍵詞的理解與表達
[實踐過程]
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選擇人教版《英語》(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 4 Section A—2d,以一段90字的聽力對話作為劇本,情境為兩個學生談論和家人溝通的話題,劇本如下,其中“All”代表齊讀。
Dave: You look sad, Kim. Whats wrong?
Kim: Well, I found my sister looking through my things yesterday. She took some of my new magazines and CDs.
Dave: Hmm… Thats not very nice. Did she give them back to you?
Kim: Yes, but Im still angry with her. What should I do?
All: What should I do?
Dave: Well, I guess you could tell her to say sorry. But why dont you forget about it so that you can be friends again? Although shes wrong, its not a big deal.
Kim: Youre right. Thanks for your advice.
Dave: No problem. Hope things work out.
活動伊始,教師引導學生明確重點詞匯:sad, wrong, looking through my things, hmm, still angry, why dont you forget, thanks for, no problem, hope things work out, youre right。之后,教師結合“sad”一詞做了語音與動作示范。因?qū)υ拑?nèi)容簡單,教師給學生預留六分鐘時間進行兩人小組活動。學生自覺認領角色,男生讀Dave的部分,女生讀Kim的內(nèi)容。
在學生準備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參與到三個不同語言程度的小組練習中,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確定重點詞匯、設計重點詞匯的語氣語調(diào)、表情及肢體語言上還比較生疏,便暫停小組練習,再次進行全班指導。
[實踐反思]
展示階段的效果異常出色。學生用聲音傳遞著對文本內(nèi)涵的挖掘和其對人物的理解。無論是臺上的表演者還是臺下的觀眾,都沉浸在享受的氛圍中。然而,學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語氣、重讀等語音層面,缺乏恰當?shù)膭幼髟O計,少了劇場的味道。同時由于劇本是對話形式,易操作,對學生的文本理解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也缺乏挑戰(zhàn)。
(3)過渡到課本中非對話類閱讀文本,強化團隊合作與動作的合理設計
[實踐過程]
授課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從同一教材中選擇了一段59詞的閱讀材料,想突破兩人對話形式,變成四人合作朗讀。這是一封來自13歲男孩的投訴信,抱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和諧(見下文)。
My problem is that I cant get on with my family. Relations between my parents have become difficult. They fight a lot, and I really dont like it. Its the only communication they have. I dont know if I should say anything to them about this. When they argue, its like a big, black cloud hanging over our home.
改編后的劇本:
Reader 1: My problem is that
Reader 2: I cant get on with my family.
Reader 3: Relations between my parents have become
Reader 4: difficult.
Reader 1: They fight a lot,
Reader 2: and I really dont like it.
Reader 3—4: Its the only
Reader 4: communication they have.
Reader 1: I dont know if I should say anything to them about this.
Reader 2: When they argue,
Reader 3: its like a
Reader 1—4: big, black cloud hanging over our home.
此次選用的文本較短,教師以Reader 1、2、3、4的形式標注讀者角色,設計了兩次齊讀的機會。因首次開展四人范圍閱讀文本形式的任務,且學生需要自主設計朗讀的聲音和動作,教師給學生預留了10分鐘的準備時間。組內(nèi)學生自覺認領角色。
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一般都是組內(nèi)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朗讀詞匯量大的部分,并能迅速進入狀態(tài),主導準備過程,從角色分配、聲音設計、動作設計等方面出謀劃策,其他組員也很配合;同時學生更加明確了讀者劇場的活動形式,在動作設計上更加自覺、主動。例如,在讀到“fight a lot”時, 組內(nèi)其他兩名同學做出打架的姿勢;在讀到“a big, black cloud hanging over our home”時,四人會同時用手臂擺出很大的抱圓動作,然后高高舉過頭頂;有的小組提前用紙畫出烏云的圖畫做道具,還有一組同學在表演前在黑板上畫出房子和房子上方烏云的簡筆畫。
[實踐反思]
和第一次活動相比,第二次的準備時間要多一些,學生因此體會到讀者劇場文本可以不限于對話的任何形式,除了聲音設計,動作和表情的加入更能增強表演時的現(xiàn)場效果。在小組參與過程中,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被激發(fā)出來。但劇本較短,學生朗讀內(nèi)容較少,劇場表現(xiàn)的情境可進一步創(chuàng)設。
(4)增加課本素材篇幅,強化劇場意境
[實踐過程]
本次實踐的劇本仍選自同一教材同一單元的一篇近300詞的閱讀文章,主要講述了兩位美國母親與一位專家交流關于報課外班的不同看法。第一位母親給三個子女報了不少課外班,她認為課外班為孩子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而另一位母親則認為孩子就應該活得像個孩子,家長不要給他們施加過多壓力。專家的建議是過大的壓力不利于孩子發(fā)展,應該給予他們時間放松并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相比于成功而言,孩子的快樂和幸福可能更重要。授課教師將閱讀材料改編成275詞的四人對話,并創(chuàng)設了真實情境,即電視臺主持人(Reader 1)、各持己見的兩位家長(Reader 2、3)和專家Dr. Green(Reader 4)展開有關“課外班給孩子帶來過大壓力”的脫口秀節(jié)目,臺下的同學友情客串觀眾。限于篇幅,臺詞略。
在準備過程中,授課教師發(fā)現(xiàn)部分小組動作表演痕跡過重,反而掩蓋了聲音的作用。于是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時,用符合身份的語氣和肢體動作準確傳遞信息,同時引導學生與觀眾進行眼神或語言互動。因為這是電視臺主持人采訪的情境,學生著手設計和臺下觀眾的互動方式,如登場時揮手打招呼或發(fā)表觀點時與其他人眼神交流。
[實踐反思]
與前兩次活動相比,此次朗讀者的聲音和動作都更加放松、自然,在臺上的那一刻,仿佛他們自己是各抒己見的父母,博學多識的專家和自如調(diào)度、大方得體的主持人。雖然第三次嘗試僅僅隔了十天時間,學生的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三次劇本都選自課本,且完全由教師改編。
(5)從課內(nèi)到課外,引導學生自主改編劇本,用聲音表情達意
[實踐過程]
本次劇本素材來自美國學樂教育分級閱讀讀物,講述的是越南民間故事The Five Snakes(五條蛇)。在這個故事中,越南的敵對國國王找到了一個特別厲害的畫師Shiden,他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畫好一幅漂亮的圖畫。于是國王心生一計,派使臣到越南下戰(zhàn)書,聲稱要通過賽畫來決定未來一年越南的命運。比賽的規(guī)則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誰畫出的動物多即為勝。Shiden 畫了四只老鷹,越南國王的軍師Quynh則運用聰明的頭腦和冷靜的思考在比賽的最后關頭出手,用五個手指在畫布上畫出五條蛇,最終幫助越南國王獲勝。和以往讀者劇場使用現(xiàn)成的對話和文本不同,此次朗讀材料是學生從原版故事中選出感興趣的智斗片段,并由學生自主編寫的60詞四人對話,人物包括越南國王和他的軍師、敵對國國王和他的畫師,其中一組的劇本如下:
Reader 1: I gave you five snakes. So I win. Reader 2: This is madness.
Reader 3: Quynh has painted five snakes! Do you deny this?
Reader 2: I deny nothing. The challenge is over. You have won another year of peace.
Reader 1: Dont blame yourself, Shiden. Its not your fault. A fast hand cannot defeat a quick mind.
Reader 4: Yes, youre right. I really learn a lot from you.
[實踐反思]
雖然本次活動還是四人自主認領角色,但此次角色分配更為合理,既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又互相鼓勵承擔更為重要的人物。在本次實踐中,學生的聲音塑造和動作設計更自然,較之前三次的表演,此次兩者的融合更和諧,朗讀帶有角色感。例如,越南國王的憂慮、敵對國皇帝的傲慢、畫師心悅誠服的敬佩和軍師的舉重若輕、善解人意。動作設計更加準確、貼近人物特征,例如軍師在安慰畫師時,輕拍他的后背。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實施,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朗讀體驗有了很好的提升。同時,教師教學理念的傳播,也促進了家校關系的良性互動。
1. 提升學生朗讀能力
參與讀者劇場活動后,學生朗讀時不再求快求準,而是根據(jù)自己對文本和人物的理解,設計朗讀重點,通過聲音變化塑造人物并傳情達意。用學生的話說,“以前從來沒想過朗讀也可以這么有趣。之前的朗讀只能叫作讀,而現(xiàn)在則是有感情地朗讀”。
2. 提升學生朗讀興趣、自信和合作能力
調(diào)查結果顯示,95% 以上的學生認為讀者劇場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鍛煉了舞臺表演的綜合能力,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勇敢了。這種合作式的朗讀模式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加強了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合作,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信任、欣賞和尊重。
3. 轉(zhuǎn)變教師教學觀念
教師在實踐讀者劇場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充滿期待的神情,這改變了“中國人性格內(nèi)斂、不善表達感情”的傳統(tǒng)觀念。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甚至改變了學生在教師心目中的形象,教師感受到了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也增強了授課教師提升教學的意愿和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信念與勇氣。
4. 增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尊重與信任
每次開展讀者劇場活動后,授課教師都會在學生同意的前提下錄像,并在課后第一時間發(fā)到家長群中。家長們能及時欣賞孩子們的作品并點贊。讀者劇場活動的開展,獲得了家長的高度評價——“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孩子們會覺得英語學習更有意思了!”“老師有心了,真棒!”“加油,我們家長也跟著長知識了!”“喜歡這種教學,孩子們在表演中對文章理解更到位,過癮!”……家長看到了教師的付出與孩子的成長和變化,無形中增進了教師與家長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實踐表明,與傳統(tǒng)的英語朗讀形式相比,讀者劇場更能提升學生的朗讀動機與朗讀能力,特別是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需要特別提示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需要起到示范引領、監(jiān)督反饋的作用,同時還要兼顧課內(nèi)外選材、師生創(chuàng)編臺詞以及朗讀與表演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Adams, M. J.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ixon, N. 2010. Readers Theatre: A Secondary Approach[M].Winnipeg: Portage & Main Press.
Fuchs, Lynn S. & Fuchs, Douglas & Hosp, Michelle K. & Jenkins, Joseph R. 2001. Oral Reading Fluency as an Indicator of Reading Competence: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J].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5(3): 239-256
Lekwilai, P. 2014. Readers Theater: An Alternative Tool to Develop Reading Fluency among Thai EFL Learners[J]. Pasaa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ailand, 48: 89-111
Rasinski, T.V. 2006. Reading fluency instruction: Moving beyond accuracy, automaticity, and prosody[J]. Reading Teacher, 59(7), 704-706
Shepard, A. 1994. From script to stage: Tips for readers theatre[J]. Reading Teacher, 48(2): 184-186
Tsou, W. 2011.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Theater to FLES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Reading and Writing[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4(4): 727-748
Worthy, J. & Prater, K. 2002. “I Thought About It All Night”: Readers Theatre for Reading Fluency and Motivation[J]. Reading Teacher, 56(3): 294-297
董桂娟, 董文芳, 王文靜. 2013. 英語閱讀流暢性教學的有效開展[J]. 中國教育學刊, (07): 55-58
何洵怡. 2004. 以聲音活出意象情韻——朗讀劇場在中國文學課的學習成效[J].臺灣師范大學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49(2): 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