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
一位同事,學校要求他外出參加一個培訓,規(guī)格很高,機會難得,但時間需要一周。他說,高三了,哪有時間??!其實他的潛臺詞就是,離了他,班級可能就玩不轉了!但后來,他還是去參加了。事實證明,學生不僅自己在轉,而且轉得很好,班級并未因班主任的離開而玩不轉。
去年,在蘇州參加某次作文研討活動,發(fā)現(xiàn)有幾個老師居然帶著孩子來了——當天是星期四,那幾個孩子估計最小的是小學四五年級!這似乎從另一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孩子少上幾節(jié)課也沒啥了不起,或許出來體驗一下別樣的經歷也是一種學習與成長吧!
當有人說“你很重要,我們離不開你”時,你或許是遇到了懶人,因為你經常無私地也是無底線地“奉獻”;或許遇到了領導,因為你是一顆螺絲釘,擰到哪里都可以,也心甘情愿地被擰。
當你認為有人離不開你的時候,你要么是高看了自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要么是低看了自己,因為你覺得自己已經無欲無求!
前幾天,網(wǎng)上流行一個奇葩的證明——怎么證明“我是我”。先哲說,我思故我在;運動員說,我動故我在;老農說,我種故我在;歌星說,我唱故我在……教師呢?應該是我教故我在吧!
但是,教什么呢?歌星到了一定時候,要出新歌,農民對新品種從不缺乏關注,運動員始終在追求下一個目標,哲學家所思考的可能很專一,但他所涉及的世界可能無所不包。教師呢,每天對著十幾年不變的一份卷子、一本教材和教參,一種講法,居然可以證明自己是扎根講壇?
教師和別的職業(yè)略有些不同,尤其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使外出一次,什么課與講座都沒聽,僅是出門、購票、乘車、報到、入住、就餐等一系列過程,足以彌補校園里所缺乏的各種稀有元素。教育、教學,應該是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行當。讀書與社會行走,是我們教師重要的生存要素,是我們賴以維系自己教育機體的“鈣片”和“維生素”。走陌生的路,與陌生人溝通,探討陌生的事情,看陌生的世界……都需要我們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技能的介入。這些若能遷移進課堂,足以讓學生受益。至于能將日常所見所感與自己的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或許會令你的課堂為之一新。
地球如何轉,那是宇宙注定的;學校如何轉,那是校長確定的;我們如何轉,那還是要自己定。地球沒有你我,那沒什么關系。我們如果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除舊布新的朝氣,那就枉為人師了。我們與地球唯一相似之處就是,都具有唯一性,都要按著自己的軌跡運轉。
個人影響地球的概率很小,但我們卻能夠影響自己。燃燒自己,不一定都會照亮別人;但若想照亮別人,必須有足夠的光與熱。我們不是恒星,故需時時充電。燭臺的高度不能決定蠟燭的亮度,但蠟燭的亮度卻能夠讓人明白你與什么樣的燭臺相般配!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