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芃芃
經(jīng)典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黃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它不僅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之美,而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胸襟、風骨、柔情。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這就要求我們新的一代具備這種人文素養(yǎng),而這些千古美文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精神資源。
構建鄉(xiāng)土古詩詞教學建設
鎮(zhèn)江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城,多少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墨寶。唐朝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描繪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的壯麗之景。南宋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弊髡吡髀冻龆嗌偃松目畤@。在教學這些古詩詞時,我們可以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歸屬感,進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可以拓展更多的與家鄉(xiāng)相關的古詩詞,例如,唐朝李白的《焦山望松寥山》《永王東巡歌》(其六),唐朝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萬歲樓》,唐朝張祜的《金山寺》,唐朝杜牧的《潤州二首》,唐朝陸龜蒙的《算山》,宋朝范仲淹的《京口即事》《寄潤州龐籍》等等。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有利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承。
課內(nèi)改進古詩詞教學方法建設
教師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角色之一,對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引導起著關鍵作用。教師必須有正確的教學理念,良好的組織管理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通過平等的交流、觀點的激蕩、個性的張揚來讓學生得到思想靈魂的提升。所以,教師必須轉(zhuǎn)變舊有的觀念,積極營造對話氛圍,樹立平等的師生觀,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詩詞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中去。
用科學的方法來深入鑒賞研究古典詩詞。通過“意象法”感悟詩詞的情景?!跋蟆笔强陀^的物象,“意”是主觀感情,詩人將感情注入客觀景物,意象是詩歌的靈魂,也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例如,《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敝小拔鳂恰毕笳鞴陋毤拍木铀ⅰ霸隆毕笳鲗枢l(xiāng)的思念、“梧桐”象征孤獨寂寞。讀懂這些景物,作者的感情自然也明了了。通過“知人論世法”補充對詩意的理解,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掌握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詩人生平,由此來把握詩詞的思想感情。通過品讀法品關鍵詞句,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鑒賞詩歌就是要抓住那一字傳神的詩眼,重點點撥,不可講的過于細碎。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既有春天的色彩感覺,讓人滿目綠色,春天氣息感受無遺。也有動感,好像春風將綠色帶到江南,吹過,然后江南便開始變綠。
我們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chuàng)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古詩詞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構建古詩詞校園文化建設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創(chuàng)作詩詞,那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感悟與體驗。這其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到生活中去,給學生展示自我的空間。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心中最美古詩詞”活動,每天由一名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愛的古詩詞,并運用多媒體向其他同學展示,全班每天學習一首學生推薦的古詩詞,這樣不僅豐富了我們語文的課堂內(nèi)容,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和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學校組織了“詩社”和“詩詞沙龍”,適時開展詩詞講座,為學生的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一個平臺。同時,還創(chuàng)辦了《若水》詩刊,分為“妙筆生花”“名作欣賞”“詩詞講壇”“詩話鎮(zhèn)江”“桃李馨香”“杏壇擷英”六個部分,刊登老師和學生的優(yōu)秀詩作,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例如,學生社會實踐游鎮(zhèn)江焦山寫下了《觀焦山碑林有感》:“字韻鐫秀妍,亭閣蘭草蔓。歲月悄消逝,唯留古墨殘?!备惺艽禾烀谰坝謩?chuàng)作了《春景》:“殘陽映照半天邊,江岸葉舟水打旋。魚兒驚懼慌游弋,誤將柳絲當釣線。輕風浮動游人醉,凝脂云發(fā)襯嬌顏。纖手拈花紅白錯,春光旖旎四月天。”偶得生活感悟作《老梧桐》:“樹影深深落中庭,鸝雀細細迎風鳴。秋風乍起影婆娑,徒添滿袖暗香盈。無根水自天上來,風似干戈亦不傾。彈指揮間成百年,梧桐樹老不言輕?!苯處熢凇靶訅瘮X英”中也激情創(chuàng)作,與學生共同沉浸在詩意濃濃的生活中。例如,《卜算子 粉筆》:“粉雕玉指砌,筆下乾坤意。祖率風騷并蒂開,變遷今朝憶。無意名與利,只為傳真諦。零落成塵渾不怕,只有素心寄?!钡莱隽私處熅瞎M瘁、不慕榮利的一片“冰心”。再如,《鄉(xiāng)行》:“故鄉(xiāng)邀聲稠,欣步去危樓。晴日破濃霾,羈鳥脫樊囚。圌山雄依舊,大江緩更悠。鄉(xiāng)親頻遞笑,兒伴忙問候。高堂獻佳肴,頑女辭珍饈。門前通衢道,屋后飄絮柳。農(nóng)家桃源境,惟愿長居留?!奔亦l(xiāng)的景和情暖徹人心,濃郁的生活氣息縈繞于字里行間,情意綿綿。詩詞的美妙,意境的深遠,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使得身心浸潤,看到這樣一篇篇詩作的誕生何愁學生情感的熏陶和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豐富?
打破師生固態(tài)關系出發(fā),創(chuàng)建有效的學習氛圍。我們的古詩詞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生關系的平等交流、相互協(xié)作、啟發(fā)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間分享思考,獲得新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進步。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與學的關系,將被新型的師生互相學習而取代,師生間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毛萇曰:“詩者……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濒斞赶壬仓赋觯骸霸姼枋潜疽园l(fā)抒自己的熱情的,發(fā)訖即罷。”這都在說明詩是情感的載體。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詞時朗讀的重要性。除了課堂中“初步感受詩意”“逐步理解朗讀”和“深化意境朗讀”的“三讀”教學法,我們還要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活動,進一步有效拓展古詩詞誦讀。我們對于古詩詞朗誦的評價采取班級的古詩詞朗誦比賽,再通過學校的“希望之帆”廣播站進行全校性的朗誦比賽,最后在學校報告廳組織現(xiàn)場朗誦比賽匯演,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并現(xiàn)場投票。古詩詞的朗誦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對于我校古詩詞校園文化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古詩詞的氛圍,學校的文化長廊展示了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古詩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閱讀,不僅感受著古典文化,而且加強了“詩詞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習古代詩詞也可以增進文學素養(yǎng),豐富文化底蘊,充實語文知識,增強語文能力,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
(江蘇省鎮(zhèn)江市宜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