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全 楊亞楠
【摘要】碑帖結(jié)合是有清以來一個新的書法命題,碑帖結(jié)合的書法實踐探索以及理論的形成,都經(jīng)歷了漫長的論證過程。李志敏作為引碑入草理論的首倡者,對引碑入草的書寫實踐所作的探索是有目共睹的。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也不管書風怎么變換,它的價值都是永恒的,終將濃墨重彩地銘刻在當代書法史上,值得書法界認真研究和借鑒。
【關(guān)鍵詞】引碑入草;狂草;北碑;神韻
【中圖分類號】J623.3 【文獻標識碼】A
真正的書法大家,往往是孤獨的。在現(xiàn)當代書壇,有這樣一位“沉寂”的書家,他畢生以狂草為探索方向,取法漢唐,引碑入草,曲高和寡,為人又極為低調(diào),身后卻為書法理論界所重視和認同,成就書壇的一個傳奇。此人就是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引碑入草理論的首倡者和實踐的開拓者李志敏。
一、李志敏的早年歲月
1925年4月,李志敏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陽界中鎮(zhèn)李莊。從小讀書習字,聰穎仁義且具藝術(shù)天分,深得鄰里嘉贊。由于時局不靖,他少年時代曾輾轉(zhuǎn)于河南南陽、河北邢臺和湖北襄陽求學。
1946年,李志敏考入武昌藝術(shù)??茖W校,專攻書法和水墨山水。據(jù)同學湯文選回憶,李先生的書法功底好,入藝專不久,即成為班上畫得最好的學生。許多人都向他學寫字,他練過的字,就被同學拿去,當字貼來臨寫。此外,他還會刻圖章,布局蒼勁老道,也常有同學請他治印。他的書法、山水、治印都帶有北派風格。另有同學回憶:他除了畫畫,還是畫畫,一天到晚關(guān)在畫室里畫畫、寫字及刻章,很少出去走走。他平常只穿藍布長衫,吃得也很簡單,生活很艱苦。
1949年,李志敏考入中國政法大學(由民國時著名的法科大學朝陽大學改建)。次年,該校并入中國人民大學,他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54年,他到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直到1994年初退休。曾任中國婚姻法學會副總干事,北京大學民法教研室主任。他1956年參加民法起草工作,1979年參加婚姻法修改調(diào)查研究工作,1984年參加公司法起草工作,1983年起在北京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招收碩士研究生。曾講授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民法、婚姻法、外國民商法、中國古代民法史、中國婚姻制度史、比較民法等課程和專題。出版法學著作主要有《民法教程》《中國古代民法》(中國大陸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民法史著作)等,翻譯《施蒂納和許來特的比較》等論文,校閱英國《合同法概論》等著作。此外,他在多年法學教學研究過程中,還留有許多珍貴法學著作和講義手稿,具有極高學術(shù)價值。
李志敏的生活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報》工作的妻子孟昭蓉老師,因心直口快在反右運動中被打成了右派。李志敏受到了牽連,雖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師卻被發(fā)配回河北唐山。他歷經(jīng)坎坷,生活拮據(jù),長期住在北大為單身教師安排的筒子樓里。最為不幸的是,1976年他的兩個心愛的女兒,竟葬身唐山大地震。
二、李志敏的書法人生
在書法傳統(tǒng)的學習上,李志敏臨習古帖用力極深,臨習方法也獨特多樣。從留存的臨習遺跡研判,如他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采用的是“對臨法”,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而當他臨懷素另一名帖《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自敘帖》的結(jié)體融為一體,“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jié)體”,汲取兩位狂草宗師之精髓,這樣的臨習方法可謂匠心獨運。
在植根堅實書法功底之上,李志敏最終開創(chuàng)了引碑入草獨特書風。提起引碑入草,可能有人會認為其開創(chuàng)者應(yīng)為于右任,而非李志敏。在探討這一問題時,著名書法理論家寇克讓說過:于右任的書法是“引草入碑”,而非“引碑入草”。的確,于右任是近現(xiàn)代碑帖結(jié)合的代表人物,曾創(chuàng)立“標準草書”,其草書雖在書壇影響甚廣,但真正難以匹敵的卻是楷書和行書。于先生草書主要還是懷素《小草千字文》和章草的結(jié)合,并未有意識摻入太多碑的味道;而其楷書和行書則在充分運用碑之雄健筆法基礎(chǔ)上,自覺融入草書之縱逸意蘊,可謂“引草入碑”也。與于書探索方向不同,李志敏不僅率先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題,還自覺對其進行了可貴探索。他將北碑之雄強方筆和開闊圓筆,自然嵌入狂草創(chuàng)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圓,方圓兼?zhèn)?;將碑學用墨的生澀老辣及飽墨法引入草書,形成線條點畫更具張力、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的墨風特色;他強調(diào)“曲、藏、和、圓”的筆墨技法和“情、氣、神、境”的精神氣韻,注重“以勢帶形”、化線為點、疏密互補、結(jié)構(gòu)天成,通過“橫向取勢”與“縱向取勢”交替相映的字勢變化,輔以“左高右低”與“左低右高”的字體姿態(tài),實現(xiàn)空間的隨性擺布和筆斷意連,豐富了當代草書的形式和風貌。特別要指出的是,他的“枯筆連綿”已達極高之境,其枯筆在連續(xù)中鋒絞轉(zhuǎn)之中而不散、不斷、不弱,歷代草書大家均難以企及,可謂李先生“獨門秘笈”。憑此一點,即可寫入書法史。
李志敏的書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60歲以前,遍臨諸體百家,探求時代書風,以碑入手志圖引碑入草,作品雄強樸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筆過露,草之意韻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渾然一體;第二階段是60到65歲,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筆意,輔參北碑氣象,用筆縱橫恣睢,點畫生澀老辣,章法貫通意連,頗顯癲素風神;第三階段是65到69歲,致力將碑之筆法和神韻徹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縱”與“蒼茫雄渾”于一體,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開創(chuàng)引碑入草獨特書風。縱觀現(xiàn)當代書壇,書法境界每五年時間既能風貌大變、上大臺階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書論和書藝兼修、篆隸楷行草五體皆能的堅實根基做到了。
三、李志敏與北大書法振興
北京大學是中國思想文化之重鎮(zhèn),也是現(xiàn)當代書畫藝術(shù)之高地。北大諸多學術(shù)泰斗、資深教授的書法,大都寫得都非常精到,不是書法家而勝過書法家,但他們多是以學術(shù)貢獻和專業(yè)造詣名世??v觀北大百廿歷史,真正以書法聞名于世者,新中國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開放新時代是李志敏。
1979年春,李志敏與趙寶煦、張振國(翁圖)兩位教授,在校方特別是張學書副校長首表贊同及大力扶持下,發(fā)起成立“北大燕園書畫會”。陳玉龍、楊辛、葛路、羅榮渠諸教授以及在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獲獎?wù)卟軐汍搿⑷A人德、白謙慎和張辛四位學生熱誠襄贊其事。在李志敏先生帶領(lǐng)下,燕園書畫會同仁踵武前賢,整合書法人才,研究書論,切磋書藝,舉辦書法展覽和講座,開展校內(nèi)外、國內(nèi)外書法藝術(shù)交流,指導(dǎo)學生書法實踐,北大書壇呈現(xiàn)一片生機。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成立。李志敏攜趙寶煦、金開誠、楊辛和陳玉龍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為全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最多的高校。不久,張辛和葛路、羅榮渠教授也相繼加入中國書協(xié)。
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的李志敏視野開闊,非常重視書法國際交流。1981年,日本書道學校代表團訪問北大,李志敏率燕園書畫會同仁與日本同道在北大臨湖軒及勺園舉行筆會等活動,校外沈鵬、柳倩及學生張辛、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冷溶等也參加了交流。他1985年應(yīng)邀訪問日本,交流書藝;1988年應(yīng)邀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講學,作書法專題講演。1989年和1990年,池田大作先生推薦,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書法部兩次訪問北大,李志敏率北大書畫界同仁進行了熱情接待。他獨樹一幟的書法,不少被作為“國禮”或北大珍品贈予外國政要、國際友人,流傳到海外。
李志敏十分重視書法人才的培養(yǎng)。他多次親身指導(dǎo)和支持學生華人德、白謙慎等人發(fā)起的“北大書法社”的系列活動,影響不少學子走上書法研習之路。1990年秋,北京大學藝術(shù)教研室發(fā)起開辦了北大首屆書法藝術(shù)研究班。這是北大建校以來面向全國招生的書法藝術(shù)研究班,有來自全國各地100余名學員來北大深造。李志敏攜楊辛、張辛、季羨林、陳玉龍、袁行霈、沈鵬、歐陽中石、錢紹武、張振國等為主要師資力量。研究班共舉辦了兩屆,學員中有不少人成為當今書壇的中堅力量。
李志敏偏愛草書,猶重書之精神內(nèi)涵,故所書唯求任情恣性,不備六體。有人對他的書法提出批評,認為難以認讀,不“大眾化”,甚至連署名落款都各不相同,有時猛然一看,不知何許人也。實際上,持此論者往往缺乏深厚的書法審美能力,特別是對草法的認識較淺,甚或只停留在“標準草書”和不多的幾家草書名帖層面。而李志敏對歷代草法都有精深研究,他取法高古、書風樸拙,是要有一定書法藝術(shù)修養(yǎng)、精通草書語言符號和逐漸體味才能發(fā)現(xiàn)的一種大美。
李志敏生前說過:“我不在乎現(xiàn)在,在乎三百年后?!弊鳛橐氩堇碚摰氖壮撸钪久羲鞯臅ㄌ剿骰蛏杏袃?yōu)化改進余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也不管書風怎么變換,他的價值都是永恒的,終將濃墨重彩地銘刻在當代書法史上,值得書法界認真研究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志敏.草論—三春堂狂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
[2]李志敏.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8).
[3]陳玉龍.北大書畫活動的歷史回顧與前瞻[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5).
作者簡介:郭志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大學書法藝術(shù)研究所助理、助教,北京大學中國畫湯立導(dǎo)師工作室助教,北京大學李志敏書法藝術(shù)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