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莫蘭迪藝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有一部分作品的重點在于描繪生命世界中的微觀生命,而筆者就主要根據莫蘭迪創(chuàng)作的與微觀生命相關的畫作進行本文的撰寫。本文闡述的重點在于莫蘭迪對于細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微觀生命世界中物象的靜觀態(tài)度。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法研究了藝術領域中生命微觀藝術創(chuàng)作的相關資料,具體分析了莫蘭迪的作品和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分析莫蘭迪的生命微觀藝術創(chuàng)作,從而得出生命在時間長流中的印記,以及莫蘭迪作品中微觀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永恒性。
【關鍵詞】繪畫作品;莫蘭迪;莫蘭迪;自我藝術
【中圖分類號】J232 【文獻標識碼】A
不管是在文學領域還是在藝術領域,生命永遠都是創(chuàng)作者們靈感的來源。生命就是存在于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正因為萬事萬物的存在,世界才能煥發(fā)出如此耀眼的光芒。盡管人類在世界上屬于一種存在中心,但是觀察世界不僅僅是觀察人類群體,而是將萬事萬物都當作觀察的主體。從廣義上來談,微觀指的是從小的方面來觀察,而宏觀就是從大的方面來觀察。筆者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微觀生命中的靜觀,通過莫蘭迪的作品來闡述靜觀的相關概念與內涵。解讀莫蘭迪這位藝術家,需要從他的作品出發(fā),然后去發(fā)現其蘊藏在作品中的深層含義。本文首先介紹了莫蘭迪的生平,然后重點分析莫蘭迪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結合莫蘭迪的相關畫作進行分析,闡述莫蘭迪在畫作中對于生命的認知,以及顯示出的微觀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永恒性。
一、莫蘭迪生平概述
由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新科技的使用逐漸成為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主流,而在新科技的促進下,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藝術領域來談變化,傳統(tǒng)形態(tài)的歐洲藝術逐漸被淘汰,而現代形態(tài)的歐洲藝術逐漸成為歐洲藝術領域的主流。除此之外,在后印象主義之后,歐洲的現代主義也開始顯現,而此時的藝術形式與藝術內容也發(fā)生著較大的革新。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蘭迪呱呱落地,于19世紀90年代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小城鎮(zhèn)波洛尼亞。在20世紀初期,莫蘭迪在波洛尼亞學院主修人物畫,學成過后在波洛尼亞小學當美術老師,主要教授素描和版畫課程。
莫蘭迪在探索自身繪畫風格初期時,也是十分迷茫。莫蘭迪最開始加入了形而上畫派,通過觀察形而上畫派的繪畫技巧和風格,努力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加入形而上畫派之后,莫蘭迪將繪畫的主體放在生活中常見的瓶瓶罐罐身上,并且莫蘭迪一生都在結合日常生活與自身審美愛好來探索自身獨有的藝術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波洛尼亞美術學院將莫蘭迪聘為銅版畫教授,并且莫蘭迪在1948年獲得了威尼斯雙年畫展的一等獎。莫蘭迪從波洛尼亞美術學院退休過后,依舊堅持繪畫的道路,最終在1964年6月18日與世長辭。
在莫蘭迪的繪畫當中,能夠看出其自身具有的淡泊氣質。莫蘭迪自身性格比較低調和內斂,并且其對于生命和人生,一直都是一種靜穆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也促使他不斷專注于探索繪畫藝術領域。通過不斷的探索,莫蘭迪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就是一種對微觀生命的靜觀,并且莫蘭迪也達到了一種淡泊、凝定和永恒的人生境界,讓人羨慕。
二、莫蘭迪繪畫作品和自我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分析
(一)水平線構圖、多點透視
水平線構圖在繪畫藝術領域被多次使用,其最為成功的范例就是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水平線構圖的范圍內,平視角度的描繪在繪畫藝術領域中使用時間最長也最廣泛。平視角度是人類最常用的觀察視角,這是人類了解世界和空間最基礎的視角,而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合理運用這一視角,更能抓住欣賞畫作的人的視線。波士頓美術館收藏有莫蘭迪的靜物油畫。
通過觀察這幅靜物油畫,能夠感受到靜物似乎就真實存在于我們的目光所及之處。在靜物油畫中,物象被莫蘭迪放置在畫作的水平線構圖的中心位置,而顯現物象的空間厚度主要通過兩側的邊緣線和投影來實現。通過平視視角來進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能夠增加作品的真實性,并且能夠表現出莫蘭迪想要表現出的靜穆的氛圍以及畫面的美感,讓人如同面對真實的美景。莫蘭迪自身就是一位淡泊、低調的人,使用平視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畫作帶給人的感覺就是淡泊、低調的,就如同藝術家給人的感覺。莫蘭迪在創(chuàng)作畫作時,也在描繪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命狀態(tài)。
(二)筆觸、靈性的筆法
筆觸的概念比較簡單易懂,就是畫筆在畫紙或者畫布上留下的痕跡或者筆記。以塞尚為例,塞尚在創(chuàng)作時的重點在于表現物象的重量感、體積感和空間結構,并且還會突出物象身上發(fā)生著和發(fā)生過的印記。莫蘭迪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塞尚的影響,故而,莫蘭迪也善于用筆觸去描繪事物,但和塞尚不同的是,莫蘭迪善于使用不張揚、沉穩(wěn)有力的筆觸。
2016年10月,在杭州光達美術館展出了莫蘭迪的作品。通過觀察可以看出,畫中使用的筆觸十分靈動與清晰,并且在畫作的邊緣處也能看到藝術家的用心,有開有合的邊緣筆觸讓畫作變得栩栩如生,并且整幅畫作的筆觸都如行云流水、人性十足,筆觸的分配也極為合理,讓整幅畫處于一種恰好的臨界狀態(tài)。莫蘭迪在使用筆觸時,注意在筆觸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增加了畫作筆觸的層次感,并且使用不同的筆觸方向,后壓的筆觸也能增加畫作的靈動性。
(三)色彩的魅力
在莫蘭迪的繪畫用色方面,莫蘭迪主要通過顏色的合理使用,凸顯出繪畫所要展示的氛圍。色彩的運用與畫家的心理狀態(tài)息息相關,并且色彩的合理運用能夠制造空間遠近和物象立體感。莫蘭迪在作品中使用的色彩受到文藝復習早期壁畫色彩以及藝術家自身性情的影響,并且他重視物象本來的固有色,然后通過冷暖色彩的調節(jié)來進行畫作的創(chuàng)作。莫蘭迪在后期的作品中主要使用色調較暖并且顏色相近的幾種固有色,并且將白色與黑色與這幾種固有色進行一定比例的混合,創(chuàng)造出獨具一格的畫作。莫蘭迪此時的作品中的主色調具有歷史沉淀過的悠久感,并且畫作中會適當點綴一定的純色,而畫作的背景又是淺灰色或者白灰色色調。
三、微觀生命的靜觀
(一)物象的超越
在早期,對于繪畫作品的評價在于畫作與臨摹物的相似程度,越相似得到的評價越高。但在如今,不能用是否相似來評價畫作,需要根據畫作自身所表達的內涵、創(chuàng)作手法等多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在創(chuàng)作中將光影、色彩、形狀、空間等發(fā)揮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贊嘆的驚世之作。莫蘭迪將日用瓶罐作為描摹的對象,對于這種樸實物象的描繪,莫蘭迪主要從抽象的角度進行物象的描摹,利用平視的角度表現客觀的物象與自身主觀的情感。
(二)凝視與觸動
藝術作品都有各自存在的獨特性,他們的獨特性在于其所蘊含的作者的內在思想和作者使用的外在技藝。莫蘭迪本身就是一位寧靜、淡泊的人,故而,他所創(chuàng)作的畫作也有一種寧靜的氣息。莫蘭迪利用獨特的藝術形式營造畫作的畫面光線以及完整的形式性,并且在畫作中融入一定的意大利傳統(tǒng)濕壁畫的形式。當欣賞者獨自在封閉房間欣賞莫蘭迪的畫作時,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凝視莫蘭迪的畫作,能夠感受到他想要呈現給我們的寧靜與流動的世界。欣賞者能夠通過他的畫作感受到靜物上粘附的蒙蒙灰塵,一絲溫暖的金色光線透過百葉窗,灑向斑駁的桌面和器物,此時,時間恍若靜止,但是思緒還在不斷飄遠。這是欣賞者們觀賞莫蘭迪畫作時常常會有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生命真實的體悟
生命都是由細胞組成,其物質組成都大致相同。人類與其他物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類有思維,能夠思考,并且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人類既有物質追求又有精神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精神世界和物質內容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筆者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時,一片樹葉、一塊頑石、一把琴都能夠成為我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從而,就通過想象,樹葉就能成為一艘帆船,或者又是一只兔子;一塊頑石是一把劍,能夠削鐵如泥;焚香爐里的裊裊輕煙,喚起的是古琴所傳遞的音符,在這些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愉悅、驚喜以及時間留下的印記。
四、結論
莫蘭迪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喜歡帶著平和的心態(tài),在作品中蘊含自己想說的話,與畫作欣賞者通過一幅畫來進行對話和思想碰撞。他借鑒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的壁畫創(chuàng)作手法和形而上畫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了表現淡泊、安寧、永恒的畫作。筆者重點闡述了莫蘭迪畫作中表現的微觀生命的靜止,例如物象的超越、凝視與觸動等,從這些方面能夠感受到莫蘭迪在創(chuàng)作中自身的寧靜狀態(tài)。生命在某一天會終止,那我們就更應該仔細觀察和感受我們的生命,就像莫蘭迪一樣,帶著靜觀的態(tài)度,讓自己的生命煥發(fā)出別樣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增訂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何政廣.莫蘭迪(世界名畫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許江,焦小健.具象表現繪畫文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