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
前一段時間,陸軍一位首長致官兵家屬的一封信引起網(wǎng)上爭論。以這種公開書信的形式回應基層關切,是否合適見效暫且不說,僅就其中“父母生病、妻子生產(chǎn)、孩子升學,無特殊情況,軍人必須及時請假回家,否則將考察其真實品德”的觀點,筆者感到尚有值得商榷之處,實在不吐不快。
眾所周知,軍人的職業(yè)本身就意味著犧牲奉獻,這也使得他們自古以來就“忠孝難以兩全”。那些“兩彈一星”功臣,有的甚至幾十年隱姓埋名、別妻離子 ;那些為國戍邊的官兵,許多時候是無法在家庭需要他們的時候回得去的 ;那些一心撲在事業(yè)上的人,許多時候無怨無悔地舍小家顧大家。難道這里體現(xiàn)出的精神不值得褒獎和宣揚嗎?怎么反而成了需要考察品德的對象呢?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一般來說,親人患重病、妻子臨產(chǎn)、孩子升學等情況,當事人沒有幾個不想回去看看的。從工作角度講,許多時候也確實需要本人克服困難、服從大局。尤其是部隊軍事演習、重大任務、訓練考核等時機,很難保證官兵家里有事就能離開崗位準假回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個人片面強調(diào)“必須”回去處理家事,那部隊還怎么帶呢?部隊還能稱其為部隊嗎?
這些年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有一 種 傾 向 值 得 注意,就是不敢理直氣壯地講理想信念和犧牲奉獻精神,似乎講這些就是不接地氣、不顧人權、不懂人情、不貼近群眾。近日,有人在一微信公眾號上,就陸軍這位首長的信發(fā)出贊嘆之語,稱這是“打響摧毀虛偽文化的第一槍,充滿對人權的尊重”,可謂上述這種傾向的典型輿論代表。我覺得,如同雞永遠飛不到鷹的高度一樣,有些人最終也達不到志存高遠、以國為家的思想高度。我們的國防和軍隊大業(yè),最終還是要靠一茬茬心有大我、許黨報國的人來支撐。舍小家顧大家,永遠是人民子弟兵的美德,永遠是值得我們這個社會敬佩和歌頌的,永遠應是人們見賢思齊的高貴品質(zhì),這與考察其真實品質(zhì)絲毫不沾邊。至于那些因個人品質(zhì)或家庭矛盾而平時不顧家、有需要時也不回家的人,在我們前行的征途上,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嗤之以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