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印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袁剛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下級單位或個人向上級單位或領導簽署“責任狀”,如目標責任書、安全責任書等,定下指標、時效、質量等,應該說是行政管理的一般做法。然而,本應該產(chǎn)生積極效用的“責任狀”,現(xiàn)在卻束縛了一些基層干部的手腳。(4月24日人民網(wǎng))
古有軍令狀,今有責任狀。應該說,需要簽訂責任狀的工作一般都是重要的,而且簽訂責任狀是推動工作的一種必要手段和形式,比如,安全生產(chǎn)就一直是責任狀的內容。責任狀就是承諾書,不僅是對上承諾,而且也是對下承諾。既然是承諾,那就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只是當責任狀泛濫成災時,還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嗎?
現(xiàn)實中,一些工作卻是讓基層手忙腳亂?!吧厦媲l線,下面一根針”,基層的工作任務本來就非常繁重,而每到年終還要應付各種檢查考核,迫使基層有的工作不得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責任狀是體現(xiàn)工作落實的主要形式,也是上級考核評分的標準之一,曾有鄉(xiāng)鎮(zhèn)干部一年簽了33份責任狀。一系列的“責任狀”在年初下達,到年底就紛紛下來檢查,使“責任狀”變成“催命符”。最終,泛濫的責任狀不得不讓基層單位忙于在各種工作檔案、材料中注水。
責任狀依賴,似乎已是一種常態(tài)。我們在許多地方可以見到,不問權責平衡,不問承受能力,任務層層發(fā)包,壓力層層傳導,責任層層加碼。無疑,基層單位多是形式主義密集的發(fā)生地,基層干部也多是形式主義深重的受害者。上級要求下級簽訂責任狀,有助于倒逼工作落實,通過對目標的承諾、責任的明晰,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基層干部攻堅克難的意志,從這個意義上說,簽訂責任狀也是一種積極的制度設計。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假如將簽訂責任狀作為一種推動工作的“萬金油”,事無巨細都要求簽責任狀,這就有點走偏了,長此以往,也就淪為了一種形式主義。
查一查催命的“責任狀”背后責任。簽訂責任狀、實行目標責任管理的初衷是好的,如果放任各種責任狀“滿天飛”,勢必造成基層干部忙亂不堪、無所適從,甚至帶來浮夸虛報、數(shù)字造假、報喜不報憂等不正之風。 基層“責任狀”的濫簽之病,一定程度上說明很多地方工作作風極是浮夸,與當前黨中央所要求的工作狀態(tài)是不相符的。當前政府改革正加快腳步,但仍然有些上級單位部門還是想做甩手掌柜,濫發(fā)責任狀,隨意向下攤派任務,考核項目無序擴張。因此,對諸如濫發(fā)“責任狀”等官僚主義攬權行為,決不能熟視無睹,不能任由其胡亂作為,對違背中央改革精神的部門利益和虛假行政,必須加以堅決制止。同時,有必要查一查催命“責任狀”背后的責任,決不能讓一些領導機關和部門利用“責任狀”來繼續(xù)當“甩手掌柜”,更不能習慣于站在上面發(fā)號施令,而把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也扔給基層。對這種靠簽訂責任狀的“懶政病”,也該下猛藥治一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