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勝全
摘 要:思維是智力的核心,“為思維而教”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實現這樣三個基本轉變:教學生從關注表象到探求本質,教學生從不完全論證走向完全論證,教學生從自以為是走向實事求是。
關鍵詞:坐標系;理性思維;不等式;課堂教學
在信息爆炸、人手一機、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橫亙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經不是因信息多寡而形成的“知溝”,而是因判斷力強弱所分化出的“智溝”。輕易被激怒,輕易被感動,輕易被誘導,輕易被嚇住,這些都是“智溝”的典型癥狀。正如柴靜剛進央視時,她的老師陳硭曾問過的一個問題:“你有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坐標系嗎?”17世紀法國最具天才的人物帕斯卡爾的名著《思想錄》中最有名的篇章就是《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它道出了人之所以偉大的根本。以上問題和論斷都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報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不謀而合。現結合理性思維中的若干不等式,談談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系”,以求教于方家。
坐標系一:相關性不等于因果關系——教學生從關注表象到探求本質
一位美國專家于1979年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說法,即生活在高壓線附近的孩子,由于輻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概率會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說法引起了全美的廣泛關注。美國國家科學院于1996年發(fā)表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認為高壓線環(huán)境和白血病發(fā)病率無關。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經過歷經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于1997年發(fā)布了同樣的結論。
主流的學術界認為,生活在高壓線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較貧困,導致白血病發(fā)病率較高的原因更可能是其較差的生活和衛(wèi)生條件,而與高壓線本身無關。那位美國專家僅僅核實了高壓線和白血病發(fā)病率的相關性,這只能說明因果關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沒有通過進一步的調查論證就貿然得出兩者是因果關系的結論,顯然在認識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很容易浪費社會資源,引起社會恐慌。所以,不要把相關性等同于因果關系應該是理性思維的要求之一。
理性思維的這一要求啟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避免只把眼光停留于表象,還要牢固樹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并把這種意識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通過反復訓練逐步內化為行為,固定為習慣。
圍繞上述案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這樣設問:
(1)你覺得這位美國專家犯這樣的錯誤是故意的還是有意的?請簡要說明你的理由。
(2)這位專家的說法可能帶來的后果是什么?
(3)請用一句話概括這位專家犯的是什么錯誤。
(4)你自己或身邊的人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嗎?
問題(1)的設置可以助推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初步思考,為學生養(yǎng)成基本的道德素質和法治觀念奠定認識上的基礎。問題(2)意在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利害的分析和評價,讓學生切實明白只看表象不看本質的嚴重危害和消極影響。問題(3)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和精準表達能力,這也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必須具備的能力。問題(4)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從關注外部世界到反觀自我世界,增強教學真實性和有效性。
坐標系二:非此不等于即彼——教學生從不完全論證走向完全論證
或許有人會覺得“非此不等于即彼”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即便是科學人士也會犯錯誤。因此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怪現狀:一些理論和觀點,人們在認識上無不認同,實踐中無不違反。
有個癡迷于飛碟研究的某天文館研究員,在一次UFO事件研討會上,他提出的觀點是“該UFO可以確定不是飛機,不是火箭,不是氣球,所以它是飛碟”。雖然我們至今也無法確認那個UFO到底是什么,但從形式邏輯的推理和論證過程來看,他的結論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套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可能是唐僧嘛!”
那位天文館研究員之所以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確切的原因,除了他自己,我們都無從得知。很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他缺乏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真把或誤把可能性等同于現實性,用有限性代替無限性。顯然這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應該受到嚴肅處理。尊重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事件的多種可能性,應該是理性思維應有之義。這些都啟示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守教書育人的良知,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捍衛(wèi)思維王國的凈土。只有謹言慎行,我們才能對得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
如前所述,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可能是唐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匯總類似的語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通過深度對話和階梯型漸進式的追問,在真實或虛擬的情境體驗中實現教學目標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飛躍。為此,教師不妨設置這樣的情境,某一天班級里的某位同學用來充飯卡的200元錢放在課桌里不翼而飛了。班主任在調查了好幾位同學無果的情況下,確認錢就是你偷的。設問:
(1)班主任這樣的推理成立嗎?為什么?
(2)假如被冤枉的人就是你,你會有何感受?
(3)小組討論:怎樣才可以避免類似的錯誤重演?
不難發(fā)現,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首先有賴于教師正確地看待世界的坐標系。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學習胡適那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學生樹立榜樣,并以此助推學生形成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坐標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理性思維的層層推進,還有公平、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教師要有一定的“野心”,起碼要有“一箭雙雕“的意識。
坐標系三:想象不等于真相——教會學生從自以為是走向實事求是
孔子周游列國時,生活顛沛流離,有時還吃不上飯。有一天顏回弄來一袋米,孔子讓他做好后跟大家一起吃。飯熟后,孔子發(fā)現顏回一人偷偷地先獨食,孔子默不作聲。吃飯時,孔子嚴肅地教育大家:“求學除了要學習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尊師重道,在長輩還沒吃飯的時候,如果自己先吃了,那是不禮貌的行為?!邦伝亟忉尩溃骸袄蠋熌阏`會了,剛才我見飯里有些黑色的米飯,可能是柴火灰吹上去了,我不敢浪費糧食,所以把黑色的飯吃了?!笨鬃痈袊@:“親眼所見的,也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呀!”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或許會感慨,被尊稱為“圣人”的孔子都會犯這種“自以為是”的錯誤,更何況蕓蕓眾生呢?毛澤東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凡事不要盲從,在下結論之前一定要經過調查和深思熟慮。人性有很多弱點,其中一個就是容易過于自信,從而導致自以為是。當然,過于自信只是導致自以為是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原因。這個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又發(fā)人深省,它警醒我們:崇尚自由應該是理性思維的寶貴品質和內在訴求。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自由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自由。這里的自由是指對什么是正確的不那么確定的一種精神。以上分析啟發(fā)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創(chuàng)設安全而又自由的教學情境作為融洽師生關系、增強教學魅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梢源竽戭A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風盛行之日,必定是課堂教學煥發(fā)蓬勃生機之時。
圍繞這個故事,教師要精準把握蘊含其中的核心寓意,并設置好核心問題與之相匹配。設置什么問題、設置多少問題,都應少一些隨意性,多一些嚴謹性,其依據應該是課程標準和教師個人預期達成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所以,不是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必須要設置問題串,一方面是沒必要,另一方面是教學時間不允許。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指向故事(教學資源)核心和本質的問題:這個故事給你最大的啟發(fā)和教訓是什么?能聯系個人實際說明最好。
所謂擁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系,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就是:改變原有錯誤的心智模式,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減少上當受騙的機會,避免盲目的希望和愚昧的舉動,有助于我們正確地了解世界、認識自己和明白人生。這和“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的課程核心理念也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