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填 王新科 馬海旭
摘 要:宣傳材料的中英翻譯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而宣傳材料的中英翻譯過程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變,更是兩種思維方式的轉變過程。宣傳材料的中英翻譯目的就是讓目的語讀者準確接受到原文要表達的意思,讓中英雙語的受眾都能做出基本一致的反映。本文將就宣傳材料的中英翻譯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粗淺研究。
關鍵詞:宣傳材料;翻譯;問題;對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等戰(zhàn)略實施,習近平主席倡導的讓中國學生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以及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逐步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加強,離不開宣傳材料的中英翻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務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譯有所為”,加強雙重文化角色的意識,才能做好宣傳材料的翻譯工作。
一、雙語宣傳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異義”現(xiàn)象。中英雙語在遣詞中,都存在著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果譯者沒有在整體上考慮、理解某個詞語表達的含義,就會由于缺乏把握,造成詞義“異義”現(xiàn)象。
(2)拼寫、大小寫錯誤。在嚴謹?shù)姆g活動中,譯者務必十分細心,而拼寫及大小寫錯誤是翻譯中的低級錯誤,通常是譯者粗心造成的??此莆⒉蛔愕?,但卻會造成歧義理解,如常見的將“China”寫為“china”。
(3)只“意合”、無“形合”。相比漢語而言,英語重“形合”,有豐富的形態(tài)標志,明確的詞類分別,句子以動詞為中心,并體現(xiàn)了各種語法、句法、形式,從詞、句、段的構成過程中中形態(tài)。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及時把漢語較模糊、注重內在隱含關系的語言結構進行轉換。
(4)譯名不統(tǒng)一。不同的宣傳材料出自不同的譯者,若前期不進行大量的研學,后期不進行充分的校核,就會出現(xiàn)同一名詞譯名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會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造成誤解。
(5)譯語不靈活。所謂譯語不靈活,即為所謂的“翻譯腔”。就是不自然、不流暢、不地道、看起來佶屈聱牙的語言,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相當?shù)闹袊鴮W生或譯者缺少足夠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沒有掌握表達習慣。應靈活用詞,分譯、合譯,不能對著原文硬譯。
(6)錯譯、漏譯。兩種語言的差異使然,有時候與原文看起來好像字面一一對應,但意義卻有著較大的差別。譯者對中文材料掌握理解不夠或者缺乏相關知識,造成了錯譯,或漏譯了原文的言外之意,使得漢語中暗含的意境沒有顯現(xiàn)出來,造成了文化傳達失真。所以,適當時候,中英翻譯時可進行增譯,讓英文受眾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蘊含。
二、建議與對策
(1)宣傳材料翻譯工作與高校聯(lián)合。高校翻譯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的翻譯水平、較好的跨文化意識,在培養(yǎng)人才的同時,可以將宣傳材料的翻譯作為人才培養(yǎng)項目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規(guī)范翻譯用語,同時建立對應的聯(lián)合機制。
(2)相互協(xié)作。譯者應參加漢語宣傳資料的制定過程,才能更加了解原文想要表達的含義,將深層意義以合理的語言進行翻譯,不致理解偏差。
(3)了解對外宣傳材料中英翻譯的文化因素。對外宣傳材料,不論是中國文化、歷史、教育,都具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譯者必要對中西文化有深刻認識和理解。這決定著讀者對于材料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和手段。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不言而喻,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必然涉及兩種文化。翻譯實質上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在思維方式上,西方較抽象、中國較形象;在歷史典故上,由于不同的國家經歷不同的發(fā)展時期,都存在大量的歷史典故,如譯者不加以解釋或轉譯為目的語受眾所熟知的典故對比,就無法被讀者理解;此外,風俗習慣、個人隱私、文化誤解、宗教信仰、家庭關系等等方面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文化區(qū)別。
三、宣傳材料的翻譯思考
宣傳材料翻譯是弘揚中華文化和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要了解文化對比,才能順利的傳達含義。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對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有著重要意義。翻譯的主體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翻譯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翻譯中應該凸顯譯者主體性還是應該遮蔽譯者主體性?它們又各有什么利弊呢?
在過去的傳統(tǒng)翻譯研究中,譯者長期被認為是“仆人”、“折射鏡”,甚至是“隱形人”,凸顯的是原作者和原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原意”說的框架內,翻譯的閱讀過程被視為單一的過程,譯者只是一個阿爾都塞意義上的“屈從體”,那時的翻譯界崇尚的是“直譯”和“忠實”,原作是“上帝”,譯者必須維護原作的地位,像傳達“上帝”的旨意一樣傳達原作者的意旨。譯者的主體性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
20世紀60年代以來,翻譯的多元系統(tǒng)論以及后來的規(guī)范論將譯者從“原語中心論”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譯者和譯語文化得到了重視,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得以彰顯,但是,譯者又被套上了譯語文化的枷鎖。
隨著尼采、胡塞爾和德里達等哲學家的出現(xiàn),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后現(xiàn)代哲學話語和翻譯的“主體間性”得以張揚。取消權威,凸顯差異,強調對話,成了后現(xiàn)代翻譯觀的主旋律。
從魯迅的翻譯實踐中,我們能夠看到這幾種翻譯觀念的交融。魯迅既提倡“直譯”、“硬譯”和“音譯”,同時也主張“意譯”和“改譯”。在與魯迅同時代的翻譯家和后世的翻譯家的翻譯實踐中,我們也看到這種綜合、交叉的翻譯取向。這說明,翻譯其實是譯者主體和原作者主體以及讀者主體的統(tǒng)一,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和社會文化的需要,不同的主體會在不同的時候“顯形”。
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無需背負歷史的重負,也無需標榜哪種翻譯方法最好。凡是對國家文化的進步和民族素養(yǎng)的提高能起到巨大推進作用的翻譯策略,就是值得提倡的翻譯策略。至于誰是主體,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譯者,如何充分地發(fā)揮某種主體性,為國家的富強和文化的衍進服務。
四、結語
宣傳材料的中英翻譯不但要考慮英文的語言結構、甄選用詞、還要顧全文化的傳遞及接受程度,譯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專業(yè)能力,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運用各種多樣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將材料的真正意義表達出來。在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宣傳材料的英譯目的鮮明,即對外宣傳中國,使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許勉君.對外宣傳材料漢英翻譯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杜麗娟.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研究[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2017(5).
[3]孫敏,郭肅清.實現(xiàn)漢譯英雙語順利轉換的途徑探究[J].大學教育,2013(2).
作者簡介:王星填,沈陽工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媒體宣傳。
通訊作者:馬海旭(1986-),女,遼寧大連人,碩士,沈陽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教改及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