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學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學校德育課程,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生活中“負責任的合格公民”的課程目標,決定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取向是教學素材的生活化。在課程目標導向的視域下,現階段需要破解課堂教學在素材選擇和運用上存在的問題,探索教學素材生活化的若干路徑,即家庭生活素材化,校園生活素材化,社會生活素材化和鄉(xiāng)土資源素材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素材生活化;教學取向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最終歸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培養(yǎng)“負責任的合格公民”為目的,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善于提煉并利用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讓課程目的通過課堂教學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功能。本文以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對此加以探析。
一、素材生活化之必然
(一)素材生活化,是德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學生文化,是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fā),確立生活主題,強調對學生生活的服務和指導,回歸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價值取向。例如,《道德與法治》的每一課、每一框都是密切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都是首先從“運用你的經驗”開始,隨后是“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或“方法與技能”等內容,最后均以“拓展空間”來結束,所有這些欄目的教學素材,都是以學生的具體生活為主的,包括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在自主的參與和體驗中,淡化教學痕跡,啟發(fā)道德自覺,致力于情感的浸潤和培植,逐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yǎng)。
(二)素材生活化,是課堂教學改進的需要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實踐性、體驗性很強的學科,在使用教材過程中,筆者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開始從文本課程走向生活體驗課程。但目前,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有的教師因受應試的影響,德育的針對性不夠,實效性不強,輕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與學生生活脫離,理論知識灌輸得多,生活素材體驗得少,存在學生知行脫節(jié)的現象;有的教師只停留在使用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上,對學生現實生活中鮮活的素材缺乏吸納和提煉,認為教材中的內容,一點也不能刪減,完完全全照本宣科,存在教學機械、本本的現象;有的教師雖然重視了對書中學生生活素材的運用,看似“素材生活化”了,實則離所任教班級學生生活較遠,忽視了學生生活的區(qū)域差異,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材生活化”,自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德育功能的最大限度發(fā)揮。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主要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網絡生活與傳統(tǒng)生活的不同,理解網絡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改變了世界。網絡生活對于城市中的孩子和出生于00后的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但他們對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卻不甚了了;而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特別是貧困山區(qū)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家中沒有電腦,還沒有進入網絡生活時代,對于網絡生活的了解,他們就沒有像城市學生那么豐富和全面了。如何處理好課本中不那么切合我校學生實際的網絡生活素材問題呢?手機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在我們這一帶的農村地區(qū)普及率也很高,所以,筆者在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時,對課本中的生活素材進行了適當的處理,以自己學校學生所處的生活實際為主,選用了以智能手機使用利弊的生活素材作為這一課的突破口,以此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理性參與網絡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素材生活化之路徑
(一)家庭生活素材化
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起點,是初中學生生活環(huán)境的一部分。家庭生活除了親子關系外,家庭類型、家庭氛圍等也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的影響。所以,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內容都可以作為教學素材,通過課堂教學,解決學生與家長的矛盾,學會與家長交往溝通,幫助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例如,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時,筆者把七年級上冊第七課“家的意味”以“孝敬父母”作為主題,以“親子之間相處之道”的教學為線索組織了感恩父母的系列教育活動。課前小調查:看一看父母一天的勞作;聽一聽父母的心里話;寫一寫所見所聞。課堂上,以交流調查的所見所聞為話題,導入“親子之間”的教學,議一議:當父母的究竟累不累?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父母,該為子女的生活、學習提供什么?說一說:父母是否需要尊敬、孝順?課后拓展,做一做“當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買菜、做飯、洗衣服、拖(掃)地。再寫一寫對父母想說什么。上述活動的開展深化了感恩教育,讓孩子們體會父母為我們成長所付出的辛勞,了解父母的無私,體味親情之愛,懂得愛的責任,學會愛的奉獻,引導孩子們懂得,孝敬父母不僅僅是長大成人以后的事,而是盡孝在當下,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表達孝敬之心。
(二)校園生活素材化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生活是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共同構成的,校園的班集體生活可以培養(yǎng)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能力,也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不斷完善提供了學習資源與發(fā)展機遇,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生活在校園,難免要遭遇個人意愿與集體規(guī)則之間的矛盾,也可能遭遇所在小群體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而這些都可以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素材,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小群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六課“我和我們”、第七課“單音與和聲”內容時,課前,筆者跟班主任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了解了所在班級有哪些集體規(guī)則或班級公約,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問題和解決的矛盾等;在課堂教學時,筆者對教材中的有關素材進行了整合處理,把從班主任老師那里得來的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充實課堂教學素材,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由于教學材料直接來自于自己班級,學生感到很親切,也很喜悅,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良好課堂氛圍中,筆者及時引導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要學會接納、理解、包容和互相幫助,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是集體生活成就了“我們”,是美好的集體生活涵養(yǎng)了“我們”的良好品德,從而激起學生“心中有對美好集體的憧憬,腳下有建設美好集體的行動”,很好地完成了“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
(三)社會生活素材化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社會生活,激發(fā)他們自我關懷的熱忱,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為了配合班主任老師主持的主題班會——“同學,請遠離不良誘惑”,筆者結合八年級上冊第二課中的“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目內容作了如下設計:老師手機響了,收到一條中獎短信:恭喜您!本公司北京分公司舉辦周年慶典活動,隨機抽取手機號碼作為中獎號碼,您的號碼中了二等獎,獎金50000元,聯系人為林小姐。經常會收到的欺詐短信一下子“誘惑”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一聽,一個個都很激動,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甚至個別學生讓老師快點和他們聯系,但還有部分同學比較冷靜,勸老師考慮慎重,雙方激烈地爭論起來。這時的教師既是當事人又是一個“旁觀者”,時而擔心時而會心一笑,把舞臺讓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在討論中沖破思維盲區(qū),最后得到統(tǒng)一認識:這是一條欺詐短信,我們在金錢的誘惑面前要冷靜分析,避免受騙上當。由此教師還給學生提供了當下網絡詐騙或電信詐騙的種種情形,并要求他們告知家人共同防止被騙: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讓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通知“中獎”、領取“補貼”卻要你先交錢的;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的;在電話中索要個人和銀行卡信息及短信驗證碼的;讓你開通網上銀行接受檢查的;陌生網站要求登記銀行卡信息的。這是一個極度社會化素材的教學片段,這種扎根于學生社會生活境遇的教學素材,使主題班會轉化為學生實際社會生活的需要,使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
(四)鄉(xiāng)土資源素材化
鄉(xiāng)土資源是很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教育資源,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取適用的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是構建富有鄉(xiāng)土特色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比較適用的方法。例如,我們湖州市的地方課程《清麗湖州》《湖州——“兩山”重要思想的實踐樣本》的內容編排,都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可以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補充。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建設美好祖國從建設美麗家鄉(xiāng)開始,根據教材的內容,筆者結合我校所在的八里店鎮(zhèn)南片區(qū)域既是“世界絲綢文化之源”,又是“全國農村建設示范區(qū)”這一鄉(xiāng)土資源,從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導入,問學生:“你知道我們八里店有哪些地方特色文化?取得了哪些驚人變化?”有同學提到了八里店鎮(zhèn)的錢山漾遺址,這里,絲綢文化歷史悠久,被譽為“世界絲綢文化之源” (《湖州——“兩山”重要思想的實踐樣本》第五課“湖城東望,水漾西山”);也有的同學提到了我們湖州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重要思想的發(fā)源地等。利用鄉(xiāng)土資源作為教學素材,通過課堂交流,引導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家鄉(xiāng)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感悟到是勞動成就了今天的美麗家鄉(xiāng),既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家鄉(xiāng)建家鄉(xiāng)之情,又落實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精神人格的引領。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每人每事都具有教育的意義,生活處處是課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應當善于挖掘和充分運用學生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鄉(xiāng)土資源中的具體事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領學生走出課本,回歸生活世界,引導他們對生活世界進行不斷的感悟和理解,做一個負責任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