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病重時,顧晉每天都去看望,每次也都要問:“您需要什么,我給您帶過來?!庇幸淮?,父親思索良久,對他說:“我需要你陪陪我?!边@句話給了顧晉更多關于生命質量和尊嚴的啟示——“家屬常常從自己的意愿出發(fā)去思量病人所需,實際上,病人最需要的僅僅是家人的陪伴”。終末期病人救不救,生命最后的階段交給誰?專家們給出了三點建議。
醫(yī)患充分溝通 患者和家屬應積極與醫(yī)生溝通,聽取專業(yè)判斷,不能盲目進行無謂的治療。例如,患腫瘤的病人中大多是老年人,身體代謝速度本身就慢,如果腫瘤不大,首先應判斷能否耐受手術,再決定治療方案;如果腫瘤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要看轉移部位多不多、速度快不快,進而謹慎考慮是否進行積極治療。此外,病人要參與治療方案的決策,把最后的時光交給自己,而不是被動接受醫(yī)生和家屬的安排,這樣才能留住生命的尊嚴。
懂點醫(yī)學知識 一方面,醫(yī)患配合度高,提高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人們對醫(yī)療治愈的無限期待,與對醫(yī)學局限性的有限認知,一直是無法調和的一對矛盾。只有懂得醫(yī)學不是萬能的,病人和家屬才能在面對生命終末期時,保持理性和客觀,幫助病人把握當下,過好余下的每一天,安然離開。
保持積極心態(tài) 生命的終末期一般為10-14天,很多病人與他人的交流會減少,內心活動增多。在這個時候,家屬不能太過于消極和無措,應抓住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機,給病人溫暖的呵護。臨床上不乏一些因為積極樂觀,促進病人病情好轉的案例,臨終關懷也是很好的治療。(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