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退市新規(guī)火線出爐,首當其沖的正是“假疫苗風波”的主角ST長生。民憤極大,即將接受司法審判的長生恐怕已經無法再“長生”,從A股市場“下架”基本上鐵板釘釘。對相關責任方來說,一旦造假的事實被坐實,接受法律的制裁是咎由自取,依法退市也是凈化A股市場的必要之舉,但對于兩萬多ST長生的中小股東來說,退市則意味著損失巨大甚至血本無歸。這些小股東本質上也是假疫苗的受害者,其退市之后權益的保障應當有更妥善的方法來解決。
估值歸零 小股東面臨血本無歸
最新的退市規(guī)定做了重大修改,將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范圍,從原先的信息披露和財務造假擴大到涉及公共安全、公眾健康安全等領域,和ST長生卷入“假疫苗風波”不無關系。而且,此次退市新規(guī)指出,上市公司在新規(guī)實施前發(fā)生的重大違法行為,也納入新規(guī)適用范圍。因此,ST長生很有可能成為首家因為涉及公眾健康安全而被新規(guī)強制退市的公司。
在退市風險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公募基金紛紛下調手中持有的ST長生的估值,其中中信保誠基金更一口氣將估值下調為零,也就是默認ST長生會一路跌停到退市,而且將會面臨破產清算一文不值的慘況。這也是前期*ST華澤估值被下調為零以來的第二例,顯示機構投資者不止對ST長生的股價表現極度悲觀,更難以預期是否能回收多少資金。雖然目前估值下調為零的基金公司不多,但不少基金已經給出4元以下的估值,接近公司在2013年6月份的歷史最低價,也低于一季報每股凈資產4.12元的水平。而對于在20元以上追高買入的投資者來說,即使能在4元附近賣出,也將面臨80%以上的損失,而且這樣的損失大概率是“不可逆的損失”,很難預期通過未來股價上揚來挽回,用“血本無歸”來形容也不為過。
停牌并凍結關聯方資產為上策
除了有參與公司實際運營、擔任高管職務的重要股東之外,其它中小股東包括公募基金,都是不折不扣的受害者;而持有1.78億股和4943.39萬股質押股份的興業(yè)證券和平安證券,也同樣是這起退市風暴的苦主。其中,身為上市公司的興業(yè)證券從事件爆發(fā)之后的7月24日以來最大跌幅超過10%,持有該股的投資者也損失不小。因此,包含直接持有ST長生的中小股東,被股權質押風暴波及的興業(yè)證券的股東,以及持有買入ST長生的公募基金的基民,都是這場風暴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其權益都應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如何保障這些受害股東的權益?停牌清算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根據現有的賠償制度,在疫苗事件曝光之后買進股票的投資者無法獲得賠償。既然如此,就應當在事件曝光之后對ST長生進行停牌處理,如此一來股東就可以向上市公司索賠。而沒有停牌的后果是讓一部分其它投資者接盤買入,縮小了賠償面,這無疑是讓涉事方得了便宜。
目前ST長生及名下多個子公司的賬戶已經被凍結,但從其一季報的情況來看,即使4元多的凈資產沒有水分可以全部變現,也很難彌補股東的損失,更何況還極有可能面臨消費者的索賠和有關部門的罰款。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涉事關聯方的賬戶也應當考慮暫時凍結,等待責任的厘清和賠償的完成再解凍,如此一來才可能最大限度為各方受害者爭取權益。
“瓊民源模式”可做參考
很多投資者在高位買入ST長生,看中的是疫苗產業(yè)的發(fā)展前景,事實上長生出事前財務報表也十分漂亮,也吸引了一介公募基金的參與。因此在ST長生上投資產生巨虧,并不完全是投資者咎由自取所致,也正因為如此,在公司及關聯方的資產無法覆蓋投資者補償的時候,應當考慮其它方式讓長生的投資者有一次“重生”的機會。
在A股歷史上也有類似的案例,如瓊民源業(yè)績造假案,1996年公司大股東虛構利潤和資本公積金,在1998年被證監(jiān)會處罰,但同時安排了北京住總入駐,采用“發(fā)起設立、定向發(fā)行、等量置換、新增發(fā)行”重組方案設立新公司中關村,用新的公司和代碼取代瓊民源,1999年7月12月上市,原來瓊民源的股東置換成中關村的股票之后順利退出,賬面還有所盈余,無辜中小股東的權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ST長生也不妨考慮參照“瓊民源模式”,對中小股東無辜受損進行市場化的補償,公開招標讓提出最優(yōu)方案且符合上市標準的公司實現借殼上市,也讓責任方手中的股份高價變現,對投資者進行賠償和繳納罰款。如此一來,將涉事方和無辜股東切割開來,也是相對合理公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