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卉
1 “全課程”教育理念及中學思想政治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1 “全課程”教育理念發(fā)展現(xiàn)狀
我國自2012年起就有關于“全課程”的初步構想,但是直到2015年北京亦小成功推進并實施后才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在近兩年,真正實施該課程理念的學校少之又少,甚至屈指可數,大多數學校仍然在持觀望態(tài)度。
1.2 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弊端
1.2.1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形式化
長期以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處于一種尷尬境地:在思想政治課越來越得到重視的今天,國家、社會都在喊,要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然而同時,實際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學,還是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培養(yǎng)的傾向。
1.2.2 教育內容的固本化
一方面,教育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學內容只是簡單地從表面羅列知識點,輕視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割裂了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完整經驗。另一方面,教育內容局限于政治課本。通過課本照本宣科,很少借助其他資源進行教學。
1.2.3 教育教學形式的單一化
在高考制度下的高中階段,講授式教學仍然是思想政治課課堂中最常見的形式。在表面上我們力求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但是在高考制度下,為了追求升學率和名校效應,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當做機械式接受知識的工具。
1.2.4 教學評價的定量化
新課改要求基礎教育要把學習培養(yǎng)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及教師只注重學生試卷上的最終成績,將具有多維度特點的學生個體,以單一維度的考試成績進行評判。
2 構建“全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的意義
第一,能更好地挖掘學生潛能并得以發(fā)揮
通過綜合性的教學,能夠更大限度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孩子都能個性化發(fā)展。
第二,有利于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
全課程中的“覆蓋學校全部生活”,這一點表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校成為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生活經驗的場所。
第三,有利于改變思政課教學的弊病
構建“全課程”下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體系,對于長久以來思政課中一直存在而久久得不到解決的諸多問題的突破,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如改變思政課堂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加強學生對思政課的情感體驗與實踐,培養(yǎng)具有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等等。
3 “全課程”理念下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借鑒
3.1 明確思政課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
在“全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要以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為參照,根據該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下覺得課堂教學有如下要求:
3.1.1 體現(xiàn)趣味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
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常識,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社會生活和實踐,社會生活和實踐是最豐富多彩的,它里面隱藏著無限的趣味性。所以,要關注社會生活,將多樣的社會生活經驗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還要重視科學性,對于概念、原理的講授,要有理有據。要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歷史辯證性,只有讓學生相信,才能學得好,
3.1.2 課堂教學結構要科學合理,和諧優(yōu)美
課堂教學如同做文章,布局結構很重要,因為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功能和結構是密切聯(lián)系的。不同的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功能,因此,要最優(yōu)地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課結構必須科學合理,和諧優(yōu)美。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根據課程標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實施中,把握好節(jié)奏,讓45分鐘的課堂活起來。
3.2 整合學科資源,加強協(xié)同育人
中學思想政治課資源的學科融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3.2.1 學科的內部整合——將《主題閱讀叢書》納入課堂教學中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之間也是相互共通的,在進行教學前,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成幾大主題,然后針對時事熱點或者時代特征,配以相應的叢書,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去閱讀相應的書籍,在擴充知識面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課上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3.2.2 多學科學習資源的整合
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不僅僅是政治方面的,很多時候還會涉及到歷史、地理、語文等方面的內容。如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就涉及到了歷史層面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理歷程,在講授國際關系的時候,就會涉及到地緣政治,也就離不開對地理知識的應用。在保持思想政治課獨立性的同時,還要整合各科資源,這個的難度很大,所以需要相應各科的任課教師之間的溝通配合。
3.3 主題項目學習,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思想政治課的課堂中,主題項目的學習有如下策略:選擇主題——制定計劃——項目實施——項目成果展與教學評估。
第一,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教師給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內互相交流與合作,結合教學內容從圍繞學生身邊的話題或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共同商討設計活動計劃。
第二,教師首先依據設計好的主題實踐活動,提前告知學生需要準備的資料以及大致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收集資料,做好主題項目活動準備。
第三,在進行項目學習時,首先要為學生提供進行項目研究所必須的語言資料,引導學生該如何學習。 同時要將學習的內容以活動的形式呈現(xiàn),但是也不能完全脫離教材。
第四,成果展示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學生在展示成果的時候,不僅加強了對知識的認識,也鍛煉了合作探究與大膽表現(xiàn)的能力。
3.4 生成性評價,發(fā)掘學生潛能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評價的要求中,學生學業(yè)的完成,需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評定,不能憑印象直接去評估,更要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去評定。應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堅持學生主體性。在評價中,讓高中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通過學生自評、同伴相互評價或教師評價等評價方式,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第二,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叭n程”下的思想政治課的評價,尤其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第三,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從評價的內容、方式、主體三個方面出發(fā),不同層次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
3.5 布置行為作業(yè),強化實踐能力
課后作業(yè)對于學生的知識習得與鞏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針對初高中學習任務的不同,可以從不同的方式布置行為作業(yè)。
3.5.1 初中階段的行為作業(yè)布置
對于初中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對周圍一切的情感體驗,所以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要設計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情感上的收獲的作業(yè),對于初中生來說,課余時間還是比較充足的,所以可以合理使用社會調查、案例分析、活動組織等作業(yè)方式。
3.5.2 高中階段的行為作業(yè)布置
高中思想政治作業(yè)的布置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原有生活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yè)。除此之外,也可以按照小組布置對下一堂課相關內容的實事分享在課前5分鐘,讓學生做類似于新聞發(fā)布會的簡短分享,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新知識的認識。
4 結語
對于如何讓思想政治課的實際效果得到大大增強的研究不勝枚舉,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關注思想政治課的生存狀態(tài),是繼續(xù)保持茍延殘喘,還是通過改革提升地位、煥發(fā)活力,越多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越表明思想政治課未來的道路在哪里。本論文從“全課程”教育理念中得到靈感,試圖將思政課堂的教育教學工作探究出一條新的發(fā)展之路,從“全課程”的幾個小的點出發(fā),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