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薋,又名蒺藜,其他古書中多作“茨”,如《詩經(jīng)》“墻有茨,不可掃也”“楚楚者茨”等。“茨”與“薋”同,都是指蒺藜。蒺藜果實(shí)有刺,由于常刺傷行人,故常被古人引喻為不祥的事物?!兑捉?jīng)》里有“據(jù)于蒺藜”之句,說“蒺藜之草,有刺而不可也,有兇傷之兆”。《離騷》將蒺藜、菉(藎草)、葹(蒼耳)三種植物歸為惡草,說“薋菉葹以盈室兮”,諷刺小人充斥。《七諫》有“蒺藜蔓乎東廂”之句?!皷|廂”原是“宮室所言,禮樂所在”,如今卻長滿了惡草蒺藜,用以表示禮樂已失,朝廷所用非人。
《博物志》:“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者,蒺藜也?!庇捎谳疝汲B谕恋鼗膹U之處,所以古人以其比喻荒年干旱之兆。唐人姚合《莊居野行》“我倉??仗摚姨锷疝肌奔傲谠短锛摇贰肮诺鲤堓疝?,縈回古城曲”,都用蔓生的蒺藜來描寫荒涼之景。
蒺藜的果實(shí)炒熟后,去掉外面的刺,可以磨成粉作為救荒的食物。在藥性方面,久服蒺藜種子,可“長肌肉,明目輕身”。
學(xué)名:Tribulus terrestris L.
科別:蒺藜科
一年生蔓狀草本植物。莖平臥,具棱條,無毛或被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對(duì)生,3~8對(duì),矩圓形,長0.5厘米~1厘米,寬0.2厘米~0.5厘米,表里均被覆茸毛,全緣?;ㄒ干瑥郊s1厘米;花瓣5,黃色;花萼5,雄蕊10,生于花盤基部。果具5分果,中部邊緣有2銳刺,下部亦有2小銳刺,并常布有小瘤粒。蒺藜產(chǎn)于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有時(shí)延伸至溫帶地區(qū),常生長在沙地、開闊地、山坡、沼澤以及道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