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立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關系。 方法 隨機在南平建陽某醫(yī)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實施實施診療的9例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兒為觀察組,另外選擇同期醫(yī)院體檢的9名健康青少年為對照組,采用兒童生活質量測定量表以及家庭親密度、適應性量表實施調查分析,對比兩組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結果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明顯偏低(P<0.05);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評分明顯偏高,知識性偏低(P<0.05);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相關性呈正相關關系(P<0.05)。結論 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此需要加強患兒的家庭護理干預,以此顯著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生活質量;家庭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058-03
青少年糖尿病通常是I型糖尿病,需要終身對患兒實施胰島素治療,因此對于患兒來講家庭護理具有重要意義。I型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疾病,在長期治療中父母是患兒的主要管理人,不管是患兒的生活還是疾病治療,父母均承擔著重要管理任務,對患兒的治療效果也具有直接影響。但是因為治療時間較長,容易導致患兒父母出現(xiàn)各種不良情緒,出現(xiàn)不良家庭關系,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甚至對患兒療效起到不良影響[1]。為進一步分析患兒生活質量和家庭關系相關性,該次選取南平建陽某醫(yī)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實施實施診療的9例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兒,對比分析患兒的生活質量及家庭關系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在南平建陽某醫(yī)院實施實施診療的9例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兒為觀察組,其中患兒年齡為(15.26±3.24)歲,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病程為(4.55±3.61)年,治療方式分別為:預混胰島素治療1例、胰島素泵治療4例,基礎胰島素加長胰島素治療4例;另外選擇同期醫(yī)院體檢的9名健康青少年為對照組,年齡為(15.63±3.64)歲,男性5名、女性4名。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納入標準[2]:所有患者均符合1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病程時間≥1年,智力正常沒有出現(xiàn)精神障礙,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者伴有急性并發(fā)癥,或者出現(xiàn)智力障礙,意識不清癥狀。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的研究方法,在患兒來院診療時向其及其家屬介紹該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選定研究對象,然后發(fā)放調查問卷?;純杭凹覍倬邢鄳膯柧?,分別獨立完成。對于不明白之處,調查者應給予必要的說明,當不得做出影響被調查者判斷的任何暗示。問卷完成后統(tǒng)一收回。
向患兒發(fā)放PedsQL 4.0對其進行生活質量調查。該量表由Varni等學者研究制定,是國際上最常用的兒童生活質量測試量表,尤其適用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我國學者對該量表進行Cronbachs а系數(shù)進行測量,結果顯示為0.74~0.82,提示該量表也可應用于我國兒童生活質量的評價。該量表有4個維度,其中分別是生理功能、學校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包括“我參加鍛煉或體育活動困難”“我跑步困難”“我連續(xù)步行超過200 m困難”等8個條目;學校功能包括“我丟三忘四”“我上課很難集中注意力”等5個條目;社會功能包括“其他同學不愿和我做朋友”“與其他同學相處比較困難”等5個條目;情感功能包括“我感到沮喪或悲傷”“我感到恐懼或害怕”等5個條目。共23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0~4分,代表的是某一條目最近一個月內的發(fā)生頻率,在進行計分過程中將其轉化為1 0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兒的生活質量越好[3]。該量表由患兒獨立完成。
采用家庭環(huán)境量表中文版(FES-CV)對家庭環(huán)境進行調查。Moss等人于1981年編制了該量表,是國際上評價家庭環(huán)境最常用的最權威的量表。該量表分為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10個家庭環(huán)境特征,分別是矛盾性、組織性、獨立性、娛樂性、控制性、親密度、情感表達、道德宗教、知識性、成功性。在引入該量表時,我國學者考慮到文化的不同,把情感表達、德道宗教感、獨立性刪除,確保各家庭環(huán)境特征的一致性。該次研究最終只取7個家庭環(huán)境特征,即矛盾性、組織性、娛樂性、親密度、控制性、成功性、知識性,共64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標準為1~5分,其中1~5分五個等級分別為不是、偶爾、有時、經常以及總是。分數(shù)越高患兒的家庭關系越好[4]。由家長獨立完成。
在該次研究中對兩組人員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均由個人獨立完成,有疑問可向調查者詢問,填寫完畢當場收回,該次共發(fā)放18份調查問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
1.3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n(%)]來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對比
和 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生活質量總分明顯偏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評分對比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明顯偏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 觀察組患兒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相關性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相關性呈正相關關系(P<0.05)。具體見表3。
3 討論
在該次患兒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的生活質量總分和健康兒童相比明顯偏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糖尿病患兒的生活質量明顯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青少年兒童正是生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在糖尿病疾病管理中無法自我完成,胰島素、飲食以及運動三者之間的關系青少年自身也無法對其有效平衡,從而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出現(xiàn)明顯的糖尿病癥狀影響患兒生活質量[5-6]。同時血糖波動較大也會直接導致出現(xiàn)酮癥和低血糖,嚴重的話需要住院治療,從而對患兒的社會功能以及學校功能等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想要有效控制血糖,每天均需要多次注射胰島素,另外還需要加大飲食控制及血糖監(jiān)測等等,這些均會對患兒情感功能以及心理社會功能等產生一定的影響,讓患兒意識到自身和其他人員之間的差異,影響患兒在社交中的參與積極性,影響患兒生活質量。
在該次患兒家庭環(huán)境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青少年糖尿病患兒家庭環(huán)境的矛盾性、控制性評分明顯偏高,知識性偏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矛盾性評分越高,表明家庭成員公開表達攻擊、憤怒的程度越高;控制性評分越高,表明家庭越依賴固定的程序和家規(guī)來安排家庭生活。知識性評分越高,表明家庭成員對文化、社會、政治、智力生活越感興趣??紤]到青少年糖尿病的特殊性,適當?shù)募彝タ刂婆c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長期監(jiān)督患兒的胰島素注射、飲食情況以及血糖監(jiān)測等,對于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父母對患兒控制力過強,忽視患兒自身意見,則會導致出現(xiàn)相應的矛盾,引發(fā)患兒治療依從性不佳。再加上青少年階段正是處于叛逆時期,容易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逆反心理,不認同父母的管理,為了取得同伴的認同甚至放棄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配合血糖監(jiān)測或擅自停用胰島素,加深與父母的矛盾,影響患兒的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導致父母和患兒心情不佳,發(fā)生摩擦,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7]。此外,父母嚴重受到糖尿病的影響,基于更好地控制病情會刻意減少一些外出旅行、看電影等家庭娛樂活動,長久以往同樣會降低患兒的社會功能。對此,醫(yī)護人員應引導患兒、父母進行多溝通,向父母普及一些兒童的心理學知識,減少家庭矛盾,維持家庭正常生活與疾病管理控制之間的平衡。
在該次調查結果中顯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相關性呈正相關關系,患兒的血糖控制效果直接受到家庭關系的影響,血糖控制效果對家庭關系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王婧等[7]在患兒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中,明確指出家庭關系具有直接影響,家庭關系越親密,適應性越高,患兒的生活質量也會顯著提升。另外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父母和患兒共同承擔疾病管理責任,則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的心理功能以及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提高患兒的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兒生活質量。從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家庭關系是提高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在臨床中需要積極和患兒家庭有詳細了解,并積極溝通交流,構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改善患兒家庭關系,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8]。
綜上所述,青少年糖尿病患兒生活質量和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此需要加強患兒的家庭護理干預,以此顯著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另外也需要積極和患兒父母溝通交流,引導父母和患兒一起構建疾病管理責任體系,最大化的提高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改善患兒生活質量,更有助于顯著提升患兒的血糖控制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榮,熊豐,胡玉娟,等.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生存質量調查及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2(4):388-395.
[2] Günther MP,Winker P,B ttcher C,et al.Family system dyna mics and type 1 diabetic glycemic variability: A vector-auto-regressive model[J].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the journal of collaborative family healthcare,2013,31(2):194-204.
[3] 文益江,郭佳,何國平,等.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現(xiàn)狀及其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 16(30):3594-3596.
[4] 陶花,林征,黃曉萍,等.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 28(9):42-44.
[5] Wu YP,Hilliard ME,Rausch J,et al.Family involvement with the diabetes regimen in young people: The role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J].Diabetic medicine: A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2013,30(5):596-602.
[6] 李雨昕,龔存勇,楊茜,等.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管理對青少年Ⅰ型糖尿病患者家屬照顧能力及其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15):170.
[7] 王婧,郭佳,王瑤,等.兒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總體滿意度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 16(27):3221-3224.
[8] 劉延迪,王紅艷,李梅,等.陪伴教育對提高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26-28,34.
(收稿日期: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