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軍
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早期表現(xiàn)為胸悶、咳嗽、咳痰、胸痛等,隨著病情遷移,癌細胞全身擴散,以致患者出現(xiàn)消瘦、貧血、惡病質等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臨床上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化療、放療和手術療法。其中大多數(shù)以手術療法為主,但如手術前后未能加強呼吸功能訓練,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氣胸、肺不張等[2,3]。因此,本研究就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及排痰的影響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肺葉切除術的肺癌患者84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已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經(jīng)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性36例,女性6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3.38±5.23歲,觀察組男性33例,女性9例;年齡41~64歲,平均年齡53.24±5.16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本次入選患者均符合肺癌診斷標準[4],并由臨床表現(xiàn)和X線檢查等檢查確診。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療法,且手術方式均為肺葉切除術。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②術前合并肺部感染者;③認知障礙者;④神志不清者及配合度較低者。
1.3 方法 對照組依據(jù)肺癌手術的常規(guī)護理流程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內容如下:講解肺癌的相關知識,包括病因、癥狀、治療和預后等,以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做好肺癌術前常規(guī)檢查和準備,如痰培養(yǎng)、胸片、備皮等;術后安置好患者,給予吸氧、心電監(jiān)護及妥善固定各種管道,保持引流通暢;觀察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和呼吸的變化;觀察敷料有無滲血、滲液,保持敷料清潔干燥,及時更換,嚴格無菌操作。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呼吸功能訓練,具體如下:(1)術前呼吸功能訓練。講解呼吸功能訓練的重要性以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主要方法有三種,即:①腹式深呼吸。指導患者用鼻吸氣,吸氣時將腹部向外膨起,屏氣1~2秒后用口緩慢呼氣;護理人員應先協(xié)助患者練習,告知可先將雙手放在腹部肋弓下作為輔助作用,逐漸獨立完成,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②有效咳嗽和咳痰訓練: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即咳嗽時口型呈半張開狀態(tài),深吸氣后屏氣3~5秒后用力咳嗽,使氣體或痰快速咳出,可通過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將痰咳出。③練習吹氣球:深吸氣,然后縮唇緩慢用力吹氣,如此反復進行,有利于將痰液排出。(2)術后呼吸功能訓練。①囑咐患者按照術前方法繼續(xù)訓練,注意咳嗽時應以雙手按住手術切口,可減輕疼痛。②訓練過程中應注意脈搏、心率、血壓等變化,訓練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宜。③協(xié)助并指導患者排痰,教會家屬叩背方法,即安置患者舒適體位,將手成杯狀,從患者肺底部開始進行叩擊,方向自下而上、從外向內。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周測定患者的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以評估兩組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情況。于術后1周觀察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和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肺部并發(fā)癥主要有肺炎、氣胸、肺不張、胸腔積液等。
2.1 呼吸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1周兩組患者的FEV1,MVV,F(xiàn)VC及VC較術前均明顯改善,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FEV1,MVV,F(xiàn)VC及VC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2.2 排痰量 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的排痰量為21.37±4.23ml/次,對照組患者的排痰量為14.46±4.17ml/次,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539,P<0.05)。
2.3 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兩組患者的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作為惡性腫瘤之一,肺癌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肺癌的發(fā)病率約21.17%,死亡率約有28.82%,居于全球首位。近年來,因受到環(huán)境污染和生活方式不良化等因素影響,肺癌的發(fā)病率呈明顯升高態(tài)勢[5,6]。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療法因其可使疾病治愈的優(yōu)點,已成為肺癌首選和重要的治療方法。但是手術治療不僅使患者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也會因手術中切割和麻醉等干擾以及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容易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影響身體恢復[7~9]。鑒于此,給予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有效的功能訓練以協(xié)助其改善呼吸功能極為重要。
呼吸功能訓練是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機制而擬定的針對性呼吸康復訓練計劃,并展開一系列的干預措施,從而增強肺通氣功能,提高呼吸肌功能,促進痰液排出,并改善肺換氣功能,促使血液循環(huán)和組織換氣,提升患者生理和心理功能狀態(tài),盡可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10]。本研究對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FEV1,MVV,F(xiàn)VC及VC均較高,且排痰量較多,而兩組患者的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比未見明顯差異,但觀察組少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呼吸功能訓練,可改善各項生理指標,促進排痰,減少肺炎、氣胸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肺癌患者因受到本身疾病的影響,不僅呼吸功能已經(jīng)受到嚴重損害,也對患者的血氣情況和呼吸活動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加之肺葉切除術也將使患者術后呼吸功能下降,從而可能會加重患者的肺部感染,易嚴重影響肺功能康復。因此,通過術前和術后的呼吸功能訓練,并給予一定治療措施,可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同時指導患者咳嗽、咳痰方法,能明顯提高患者呼吸效率和排痰速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對行肺葉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能明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有效促進排痰,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黃玉賢,張有為.肺癌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呼吸訓練器與腹式呼吸鍛煉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志,2017,32(4):29-31.
2 李露,高欣源,李劍華,等.系統(tǒng)呼吸訓練對肺癌患者術后短期呼吸運動功能的療效[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6,31(11):1225-1229.
3 王曾輝,程念,熊麗媛.呼吸道準備在肺癌患者術前的重要性[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12(z2):222-223.
4 袁雙虎,于金明.《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放射治療更新解讀[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6,18(6):801-804.
5 湯玲一.綜合護理干預對腫瘤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6):690-691.
6 馬曉璐,王菁菁.綜合呼吸功能鍛煉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促進肺癌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作用[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9):379-381.
7 呂巖,吳宇殊,高峰.呼吸訓練對中晚期化療肺癌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6):33-35.
8 王芹,許勤.“123”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胸腔鏡肺葉切除患者術后呼吸功能快速康復的影響[J].安徽醫(yī)學,2016,37(11):1439-1441.
9 肖開陽,古群英,洪滔,等.圍術期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術后恢復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54(5):72-74.
10 郭麗平,董曉芳,宋志紅.呼吸功能訓練對Ⅲa期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1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