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鄧麗娜 趙 蕾 李 琳
靜脈中長導管(Medial Venous Catheter or midline,MVC)長度約20~30cm,管腔外徑約2~5Fr,通常經貴要靜脈、頭靜脈或肱靜脈置入于外周靜脈中,扮演液體通路角色,導管尖端置于肩下部或腋窩水平。美國輸液護士協(xié)會(InfusionNurses Society,INS)擬定的行業(yè)標準中,限定MVC適用于pH值在5~9,且液體滲透壓<600mOsm/L的血液環(huán)境中,留置時間為1~4周[1,2]。老年群體多同時患有幾種疾病,病程遷延、病情反復、住院時間長,靜脈輸液是臨床藥物治療的主要途徑。同時,這個年齡段患者大多四肢末端循環(huán)差,并經歷過頻繁靜脈穿刺,導致周圍血管條件欠佳,因此應用MVC成為他們完成臨床藥物治療優(yōu)先選擇。近年來,我們在B超引導下使用改良賽丁格技術對一組老年患者置入了MVC通路,較好地完成了藥物治療任務,現將其臨床相關并發(fā)癥方面情況報道如下。
1.1 資料 選擇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遼寧省金秋醫(yī)院和遼寧省人民醫(yī)院采用靜脈留置MVC途徑治療的老年住院患者。納入條件:①有靜脈留置MVC適應癥;②年齡≥60歲;③置管時間≥2周。本文入選留置MVC老年住院患者58例,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齡60~102歲,平均年齡68.09±12.82歲。對照組選擇同期在我院住院留置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老年患者62例,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齡61~98歲,平均年齡67.42±13.74歲。兩組對象年齡及性別分布接近(均P>0.05)。
1.2 方法
1.2.1 靜脈通道導管選擇:①MVC導管采用佛山特種醫(yī)用導管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舒貝康單腔MVC導管及相關套件。②PICC導管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及相關套件。
1.2.2 操作方法:應用Site-Rite5超聲儀進行靶血管定位,首選貴要靜脈。使用小口徑穿刺針進行靜脈穿刺,成功后將導絲通過穿刺針孔送入靜脈內,按住導絲,撤出穿刺針。在穿刺點周圍皮下注射利多卡因,使用擴皮刀擴皮,通過穿刺點,將穿刺鞘沿導絲插入靜脈內,將導絲打折,防止意外脫落。將擴張器和導絲緩慢撤出,保留穿刺鞘在靜脈內。將MVC或PICC通過穿刺鞘送入預定長度,然后撕裂穿刺鞘。置管完成
后,使用透明貼膜固定導管。留在體外的導管應呈“s”形或弧形固定。
1.2.3 靜脈留置MVC或PICC并發(fā)癥觀察指標:參考相關文獻,自行“靜脈留置MVC或PICC相關并發(fā)癥觀察表”,包括如下指標:①導管移位、堵塞或脫出;②靜脈炎;③穿刺處感染及血流感染;④穿刺點滲液及滲血;⑤深靜脈血栓。由操作者在留置后第2天、第28天和拔管時做出評估,并完成填表。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8.0分析軟件進行本研究統(tǒng)計學處理,“留置MVC或PICC相關并發(fā)癥觀察表”調查數據用百分比(%)表示,應用χ2檢驗進行組間顯著性測定,P<0.05時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靜脈留置MVC或PICC相關并發(fā)癥指標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MVC組和PICC組導管留置期間的各類并發(fā)癥例數和并發(fā)癥總例數分布無明顯區(qū)別(均P>0.05)。
表1 兩組患者靜脈留置MVC或PICC相關并發(fā)癥指標比較(n/%)
我國多數老年人臂肘部貴要靜脈較為粗大,通常將其作為MVC置管穿刺位置優(yōu)先選擇,導管長度從穿刺點開始計算,可對其進行修剪,確保MVC頂端不超過腋靜脈。為了提高MVC穿刺成功率,現已將改良塞丁格技術(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引入MVC穿刺過程,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4,5]。減少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感染、導管意外拔出、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從而降低治療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置管手臂的自由活動度和舒適度。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南建議,血管通路選擇應依據理論基礎、科學數據、適用性和經濟因素原則,MVC適用于患者預期治療1~4周,適用液體包括了各類需走靜脈通道藥物及補液。近年來,MVC技術在國內也陸續(xù)開展,但涉及在老年人群臨床應用報道不多,特別是相關并發(fā)癥方面。為此,我們選擇了一組近年來在我院使用改良MST技術在超聲引導下置入了MVC通路老年患者為觀察對象,對照組為使用同樣技術在超聲引導下置入了PICC通路的同期老年患者,相關并發(fā)癥指標設定為導管移位、堵塞或脫出;靜脈炎;穿刺處感染及血流感染;穿刺點滲液及滲血及深靜脈血栓,由操作者在留置后第2天和第7天時做出評估。研究發(fā)現,MVC組和PICC組導管留置期間的各類并發(fā)癥例數和并發(fā)癥總例數分布無明顯區(qū)別。PICC是在我國臨床上應用較多、較為成熟的外周靜脈置管輸液工具,與其他輸液裝置相比,PICC具有安全、經濟、創(chuàng)傷小及并發(fā)癥少等特點。觀察數據表明,在老年人群中MVC或PICC靜脈渠道相關并發(fā)癥相差無幾,國內另幾篇報道選擇對象不是老年患病群體,但結論[3,4]與我們相似。
與PICC比較MVC還有以下特點:MVC導管尖端位于外周靜脈,不會產生氣胸,且無需進行定位;與短導管比較,操作過程減少了重復穿刺,減輕了老年患者痛苦;同時,MVC置管費用均低于PICC與外周短導管方法。在我國,MVC遠未普及,且缺乏相關細致的臨床數據,這就需要廣大護理工作者繼續(xù)努力,制定詳盡的觀察計劃。
參考文獻
1 胡明明,沈小芳,顧平,等.國外中等長度導管的應用研究及啟示[J].護理學報,2015,22(12):33-35.
2 周欣華,周燕.中等長度導管在臨床靜脈輸液中的應用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5):58-59.
3 鄒曉春,何金愛,宋燕伶.252例留置靜脈中長導管患者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20):48-50.
4 劉藝紅,劉燕,邱曉燕,等.中等長度導管在神經內科患者中的應用及常見問題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