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琴,呂海濤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一般選用質地細膩且具有可塑性的天然皮革進行創(chuàng)作,也有部分人造皮革。皮革雕刻,俗稱皮雕,是以皮革為雕刻材料的一種雕刻工藝,利用皮革材料在濕潤的情況下可塑性的原理,通過工具進行模壓、敲打、刻畫、擠壓等,在皮革材料上制作出有深淺不一、遠近不等、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通過線深淺的力度或遠近層次的透視,來表達畫面情景或凹凸肌理感。通過旋轉刻刀對圖案進行雕刻,再使用一些花式的刻刀使圖案的線條圓潤,肌理感突出,最后進行上色定型。日常中最為常見的當屬唐草紋,它以花朵為主體,以卷曲多變的枝葉、渦卷為輔助。雕刻好的唐草圖案呈浮雕效果,且分上、中、下3個空間層次,中間層次起到過渡與銜接的作用,空間層次分明有很強的半立體的浮雕感。
圖1
圖2
浮雕是介于二維和三維的空間當中,是被壓縮的空間表達形式。其造型手段與皮雕類似。但是浮雕在空間上和皮雕對比,具有更強的空間性,在視覺上更具有層次性。通常情況下,皮雕具有三個空間層次,而雕塑中的浮雕層次更為細致。
皮雕與浮雕最大的區(qū)別在審美上的差別,皮雕用于日常皮具的裝飾,以唐草為主。而浮雕往往和雕塑相關聯。由于最終的呈現效果都是以空間的層次感展現在大眾面前,故而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相通之處。
皮雕與浮雕的從技術層面講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性。皮雕更像是平面的,雖然視覺上呈現的是立體的效果,但是基本上是以平面為層次,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而浮雕就不太一樣,是在圓雕的基礎上,以壓縮空間的原理進行的造型塑造。在空間上,依舊是以三維的形式存在。這一點是同皮雕最根本的區(qū)別。而造成這個的原因在于材質的屬性。(圖1)
皮具具有非常大的魅力,不同的皮料制作的包所呈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唐草這種形式也越來越被大眾接受。最常見唐草是在長夾面上,作為裝飾,通常所選元素為花草。隨著皮雕的發(fā)展,也出現了以人物、動物為元素的皮雕。整體上看過去,同樣處在三維空間之中,具有立體效果,但是仔細看,依舊是處于“平面”之中,更像是利用工具在皮面上畫畫,僅僅是它凸起來而已。
制作皮具的手工藝人,大部分都未經過專業(yè)的雕塑訓練,在制作起來,這種“皮面上畫畫”的也就更為常見。經過專業(yè)的雕塑訓練的人,所做的皮雕作品在空間上具有更強的層次,且更具味道。Rocoking品牌設計師王嘉慶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城市雕塑專業(yè),他所做的皮雕在層次上更加豐富。與其說是皮雕,不如說更像是淺浮雕,無論從層次上講還是從構圖上講,都要比傳統的皮雕更耐看。
當把浮雕藝術引入皮雕后,會呈現出多樣化的視覺效果,形成造型和裝飾效果上的變化。根據皮革材料的特性,通過外力將皮革材料進行對其自身進行改變、再塑造;或與其他材料的組合、再創(chuàng)造;甚至是刪減、破壞,使二維、平面的皮革材料呈現出維、立體感的新造型或浮雕效果,呈現出新的視覺效果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傳統皮雕與浮雕藝術理念融合,結合設計創(chuàng)作實踐,形成的浮雕效果更具層次感、新穎感;同時也豐富了視覺效果。(圖2)
當把浮雕的創(chuàng)作理念融入到皮雕當中,遠遠擴大了皮雕的范圍。除了傳統的唐草以外,生活中的更過元素將被利用到皮具創(chuàng)作當中。皮具的豐富多樣性也將進一步得到發(fā)展。
皮革材料是一種古老的材料,進一步挖掘皮革作為材料的屬性,關注并了解皮革材料本身的特性,通過實驗性的再造設計將其完成了由平面轉化為立體的雕塑化造型,尋找這一古老而又傳統材料新的意義,挖掘這一古老材料潛在的美學價值,賦予它當代社會的豐富內涵。發(fā)現材料的美,通過材料實現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想,這是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必經之路。皮革材料雕塑化造型設計豐富且拓展了皮革材料的語言,在未來的路上,相信皮革材料將不僅僅作為皮具原材料存在,而是具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將會融入到我們的藝術與生活當中,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物質支撐。
參考文獻:
[1]袁燕.皮革材料立體雕塑化藝術表現形式的探討[J].雕塑,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