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與大多數(shù)國內(nèi)讀者的認知有些差異,西方古典歌劇這個集多種藝術形式之大成,代表古典音樂發(fā)展最高成就的藝術種類,即使在其發(fā)源地意大利,也已是“陽春白雪”、和者寥寥了。意大利的年輕人也愿意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說唱、搖滾、流行音樂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娛樂方式上,“八零后”“九零后”人群對于傳統(tǒng)歌劇的接受度已然式微。無論是作為斯卡拉歌劇院的后臺工作人員參與歌劇演出,還是作為普通觀眾在臺下欣賞歌劇,筆者所見的觀眾中頭發(fā)花白者總是十之有八,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劇在意大利的悠久歷史,但頗有“養(yǎng)老院”風采的景觀還是令人唏噓不已。
2015年前后,借助米蘭“世博會”的東風,斯卡拉歌劇院吸引了一批“世博”觀眾;且作為旅游勝地,米蘭平時也不乏觀看歌劇的游客。但是,游客的流動性大,并非歌劇院所期望的核心觀眾群體,再加上二十歲以上青年觀眾的審美取向在短時間內(nèi)又很難改變。因此,作為斯卡拉歌劇院運作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面向兒童群體的歌劇普及計劃就應運而生了。從2014年開始,斯卡拉歌劇院啟動“青少年歌劇普及計劃”項目,旨在培養(yǎng)下一代的青少年觀眾群。
作為斯卡拉研究院的藝術指導,筆者除日常學習、教研工作外,很重要的實踐內(nèi)容就是參與斯卡拉歌劇院正式上演劇目的制作和排練,因此筆者有幸參加了到目前為止斯卡拉歌劇院所有“兒童版”歌劇的制作和演出。筆者寫作本文欲通過較系統(tǒng)地介紹斯卡拉歌劇院的“兒童版”歌劇與正式歌劇的異同,包括制作以及演出模式上的區(qū)別等方面,對國內(nèi)歌劇演出機構和相關從業(yè)者進行歌劇普及工作起到一些借鑒作用。
從2014年至今,斯卡拉歌劇院排演過羅西尼的《灰姑娘》《塞維利亞理發(fā)師》以及莫扎特的《魔笛》《后宮誘逃》等幾部歌劇的“兒童版”。在準備、排練這些歌劇的過程中,筆者總結(jié)斯卡拉歌劇院對于“兒童版”歌劇的改編主要基于以下幾個要素。
歌劇《后宮誘逃》宣傳頁
在劇目選擇上,重點選擇適合兒童和青少年觀看的、帶有一定趣味性和童話性的劇目,如《灰姑娘》和《魔笛》;而一些厚重的、帶濃厚哲學色彩的劇目,如《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就未必適合兒童觀看。
由于時代變遷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巨大改變,古典歌劇的長度和節(jié)奏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已經(jīng)過于冗長了?,F(xiàn)代的商業(yè)電影一般將時長控制在兩個半小時以內(nèi),因為這是一個成年觀眾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時間。而古典歌劇,如莫扎特的《費加羅婚禮》動輒三四個小時,的確成為如今歌劇普及的一大障礙。況且,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成年人要短,因此直接拿原版歌劇讓兒童乃至青少年欣賞,顯然有些不合理?;谏鲜隼碛?,“兒童版”歌劇都經(jīng)過了導演和指揮的改編,以保證所有演出時長被控制在七十分鐘以內(nèi)—這是一個八至十二歲兒童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時長。
在改編歌劇時,斯卡拉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并不拘泥于原劇的劇本和歌詞語言,而是將其改編成兒童便于接受和理解的本國語言。如莫扎特的《后宮誘逃》和《魔笛》都是德語歌劇,而在“兒童版”的演出中,斯卡拉歌劇院的導演組親力親為,將兩個劇目的所有歌詞和對白都換成意大利語,方便兒童觀眾理解。在排練過程中,導演和指揮不斷地與演員、藝術指導溝通,修改對白和歌詞中過于書面化、成人化的用語,以求更貼近兒童觀眾的語境。
演出歌劇《魔笛》
歌劇改編的宗旨是圍繞“讓小觀眾了解劇情”展開,讓小觀眾首先了解歌劇中的主要人物及相互關系,進而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進入歌劇所描述的劇情中,而并非簡單地集中在“讓孩子對歌劇音樂的美產(chǎn)生共鳴”這一點兒上。
從這一宗旨出發(fā),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和劇情發(fā)展,每部“兒童版”歌劇都會別出心裁地加上一位“旁白”,或是活用劇中現(xiàn)有人物,或是直接添加新的人物。如在《灰姑娘》中就新加入了由話劇演員扮演的作曲家羅西尼本人—在歌劇的前奏曲和第一幕之間、第一幕結(jié)束后,“羅西尼”都會出場,以旁白的形式為小觀眾們梳理情節(jié)、預告之后將要發(fā)生的劇情。在《魔笛》中,擔任這一角色的成了帕帕吉諾。帕帕吉諾在音樂間隙,詢問道:“你們覺得帕米娜是否能得救?”或者故意拼錯帕帕吉娜的名字,引導孩子們在臺下大叫以指正等方法,大幅增強了演出與小觀眾的互動性,將整個歌劇設計成一個“演員和觀眾共同參與”的全新形式。這樣,不但不用擔心孩子們在觀劇過程中坐不住,反而是利用這一點兒,調(diào)動起孩子們的熱情,讓孩子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歌劇的演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音樂上,凡是和交代劇情關系不大的段落都會被改編者們刪除。以莫扎特的《魔笛》為例:
1.導演將全劇的舞臺背景做成一本書的造型,每次換景,都是一個“翻書”的過程,以增強趣味性。
2.為了提升帕帕吉諾的地位,歌劇第一幕的第一場和第二場直接顛倒了順序,并且整劇的核心人物和旁白都變成了帕帕吉諾。
3.本著“刪除所有和交代劇情關系不大的段落”的原則,原劇中膾炙人口、深受觀眾喜愛的著名詠嘆調(diào),如塔米諾的詠嘆調(diào)《多么美麗的肖像》、薩拉斯特羅的詠嘆調(diào)《在這神圣殿堂里》、帕米娜的詠嘆調(diào)《我感覺到》都被刪除,但與劇情關系較大的兩段五重唱都被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整部劇在帕帕吉諾和帕帕吉娜的二重唱中落下帷幕。
這樣的改編雖然在音樂性和藝術性上沒有多大創(chuàng)新,但在情節(jié)交代和娛樂性上更易被兒童觀眾接受。整部歌劇經(jīng)改編后淡化了原劇中的宗教因素,一改嚴肅的整體氣氛,變得輕松詼諧。
而對于《后宮誘逃》的改編則更加大膽。由于故事的背景被挪到了一個海島上,因此改編者還額外加入一段原創(chuàng)的倫巴音樂來連接情節(jié)。雖然筆者并不完全贊同這種改編方式,但這依然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鑒的思路。
歌劇《后宮誘逃》演出及排練
“兒童版”歌劇的排演不同于正式歌劇,在整個流程上講究“短平快”。從排演人員拿到改編后的譜子到第一場正式演出,不過短短二十天左右。除去休息日,只有兩周多的時間進行排練。在不占用過多劇院資源的情況下,演職人員需要迅速適應改編后“兒童版”歌劇的音樂,以及表演、場景、舞臺調(diào)度、服裝、道具等一系列流程。整個流程絕不會因為觀眾是兒童就馬虎了事,必須達到斯卡拉歌劇院的專業(yè)水準,因此也對演職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布景制作方面,所有兒童劇目都不占用歌劇舞臺“品”字形的后半段縱深部分,而是僅僅使用舞臺的前半部分。這樣,在前臺進行“兒童版”歌劇演出的同時,舞臺后部依然可以照常進行日常正式歌劇的裝臺。
每逢“兒童版”歌劇開演前的一周左右,斯卡拉歌劇院都會在二層的宴會廳舉辦一個類似推廣會的小型音樂會,邀請家長陪同孩子前來觀看,由演員唱一兩首歌劇中的詠嘆調(diào),并分發(fā)制作精美的小冊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兒童觀眾在觀劇前了解劇中主要人物和一部分音樂,如同電影的預告片一樣。
《后宮誘逃》中原創(chuàng)倫巴音樂曲譜
在票房方面,“兒童版”歌劇的售票采取“1+1”的模式以及學校包場的形式。除部分贈票外,成人觀眾無法單獨購票,必須以“購買一張兒童票和一張成人票”的形式購買。這也保證了在座的觀眾群體一定是以兒童為主。
每部“兒童版”歌劇在一個演出季,至少演出三四十場,演出場次之頻繁絕對不是單一的零散售票就能消化的,這其中的主力就是米蘭各個中小學的包場。與當?shù)貙W校的大量合作,使得“兒童版”歌劇的演出時間涵蓋了從周一上午至周日下午的各個時間段,并且大量時間是一天兩演,上午、下午各一場,同時還時不時地去米蘭周邊地區(qū)劇院(如帕維亞和托爾托納)、米蘭“世博會”場館等各種地點為兒童加演。甚至,還有一次是去米蘭的少年管教所演出。觀眾群幾乎涵蓋了全米蘭八至十四歲的兒童,且基本每場演出臺下的小觀眾們與臺上的演員們都互動熱烈。演出結(jié)束后的簽名環(huán)節(jié),小觀眾們也常常將大廳圍得水泄不通。
最后,作為“兒童版”歌劇演出的后續(xù)與延伸,每年斯卡拉歌劇院都會在同季的暑假上演該劇的完整版。雖然筆者沒有做過相關統(tǒng)計,到底有多少看過“兒童版”歌劇的觀眾會因此走進劇場觀看完整版,但“兒童版”歌劇確實為歌劇在少兒觀眾群體中的普及做出不小的貢獻。
可喜的是,隨著經(jīng)濟水平和觀眾需求的不斷提升,國內(nèi)古典歌劇的演出水準和普及程度正在不斷提高,歌劇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方興未艾。通過本文的介紹,筆者希望能對國內(nèi)的歌劇普及有所助益,并將更多的目光提前聚焦于下一代潛在的歌劇觀眾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