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聲樂藝術精品,繼承傳統聲樂藝術,更好地在高校聲樂專業(yè)教育中貫徹落實中央精神,2017年11月3日在同濟大學,圍繞“潤物有聲,立德樹人,傳承之重,藝精品傳”的主題,舉辦了“朱逢博演唱藝術高峰論壇”,共同研討同濟大學杰出校友、著名聲樂表演藝術家朱逢博先生演唱藝術的魅力和創(chuàng)新探索,以及中國聲樂作品的教學、傳承與發(fā)展。參加本次論壇的有來自《人民音樂》雜志、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歌劇院、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的相關專家和學者,以及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師生代表等。本次論壇分為“專業(yè)研討”“朱逢博先生專輯捐贈儀式”和“朱逢博先生經典作品音樂會”三個板塊。
本次論壇的專業(yè)研討部分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李巍教授主持,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做相關主旨講話。李巍教授首先介紹了朱逢博先生輝煌的演藝經歷,并結合黨的十九大對文藝工作者的指示開啟了“高峰論壇”的研討。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分別從朱逢博先生的藝術生涯、演唱風格傳承、新民歌創(chuàng)新、教書育人等方面做了詳細而有價值的總結及反思。
著名指揮家、作曲家屠巴海與朱逢博先生有著多年緊密合作,作為朱逢博先生輝煌歌唱生涯的見證者,他在研討會上說道:“朱逢博先生是用生命在歌唱,她對眾多音樂作品的演繹達到了藝術的高峰。她將嚴謹、創(chuàng)新的精神帶到音樂中,用歌聲打動了各國人民。她的演唱不但充滿民族自信,而且接地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痹诎l(fā)言的最后,屠巴海先生也期待理論界和聲樂界能進一步加強對朱逢博先生演唱地研究和推介,讓老一輩藝術家的演唱藝術和經典作品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上海歌劇院原院長、國家一級編劇、詞作家何兆華在發(fā)言中回憶起在20世紀80年代初,因為做一檔電視節(jié)目與朱逢博先生相識,以及與朱先生的愛人—上海歌劇院原院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鴻鄂共事的往事。他講述了這對中西合璧、“土洋結合”的藝術家夫婦,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上海歌劇院的發(fā)展、對青年演員培養(yǎng)和提攜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人民音樂》雜志主編金兆鈞用“三個代表”概括總結了朱逢博先生在中國聲樂界的地位:“朱逢博老師是我國‘民族聲樂學派’的代表,她經歷并見證了我國‘民族聲樂學派’從延安時期形成、發(fā)展至今的歷史過程。她是我國當代流行音樂的代表,代表了流行音樂進入國內的特殊歷史時期。她是我國歌唱家中聲音控制、詮釋作品最高境界的代表之一,她自由地游走于不同唱法之間,成功詮釋了古今中外風格迥異的聲樂作品,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p>
上海歌劇院原導演方紅林在發(fā)言中說道,朱逢博先生的歌唱有著鮮明的“海派”風格,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作為一位表演藝術家,能帶給聽眾如此多耳熟能詳的代表作是不容易的。她演唱的民歌親切甜美,通俗歌曲也格外動聽、直抵人心,她演唱的《白毛女》更是讓人難忘。朱先生還是一位有著創(chuàng)新意識的歌唱家,她親手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支輕音樂團—他們的演出在民族聲樂的基礎上融入流行音樂的元素、借鑒西洋美聲唱法。在強調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寫好中國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制作好中國的民族歌劇。
上海芭蕾舞團原團長哈木提與朱逢博先生有著多年的密切合作經歷。在研討會上,他回顧了當年朱先生與上海芭蕾舞團共同排演芭蕾舞劇《白毛女》的艱苦歷程。他說道,舞劇《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團最重要的保留劇目,至今都是每年演出場次最多、最受歡迎的劇目,在出訪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時也迷倒了大批外國觀眾,在中日建交中更是起到過特殊作用。這部舞劇的成功與朱逢博先生為喜兒一角的配唱是密不可分的。她通過聲音對喜兒形象的刻畫貼切到位、與芭蕾舞者足尖舞步的配合默契。她對《白毛女》的演唱及音樂錄音的精益求精、對藝術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讓人欽佩。她的現場配唱和錄音也影響和培養(yǎng)了上海芭蕾舞團一代又一代的演員,對作曲和編導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影響深遠。
上海音樂家協會聲樂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唐進發(fā)在發(fā)言中對朱逢博先生獨特的聲樂演唱風格做了簡要總結,并對當前我國的聲樂專業(yè)的教學與發(fā)展提出了幾點看法。他指出:第一,要將“唱得好聽”作為教學和演唱的根本目標。第二,對于年輕學生來說,在校學習時要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規(guī)規(guī)矩矩地演唱作品,走上社會后要學會博采眾長、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要不斷地提升文化修養(yǎng)、強大自我。第三,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文化名片”,無論是高校教師、學者、藝術家,還是未來的文藝工作者,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
上海輕音樂團副團長孫青在發(fā)言中說道,上海輕音樂團是朱逢博先生親手創(chuàng)辦的,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流行樂團。作為輕音樂團的副團長,孫青深知責任重大,樂團應當大力推進傳承朱逢博先生的演唱藝術,保護經典、傳承經典?!爸煜壬难莩蔷哂挟嬅娓械模瑢⒘鲃拥乃囆g表達到了極致,是一個標桿。同時,朱先生的演唱也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包容度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她就已經開始研究各種唱法和風格了,她是這方面的先驅者、開拓者。年輕一代的演員們也應當吸收朱逢博先生的演唱精髓,學習她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自我的藝術高度。”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于麗紅在研討會中講述了自己學生時代與朱逢博先生同臺演出的經歷,以及朱先生配唱版的喜兒給自己配唱這個角色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于麗紅說道:“為舞劇《白毛女》配唱與平日常見的‘舞伴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盡管《白毛女》的樂譜并不難,但是與樂隊、舞蹈合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這是一件極富挑戰(zhàn)性的事。因為在為喜兒配唱時,所有的氣口、情感的流露、聲音的起伏變化都要考慮到舞蹈演員的足尖力度,必須盯著舞蹈演員的足尖來演唱。而朱先生的配唱是如此細膩,聲聲入心。朱先生的版本是她反復聆聽、學習、揣摩的范本,難以超越。但是,年輕的一代應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傳承、學習經典,并將它發(fā)揚光大。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發(fā)展的主題?!?/p>
“朱逢博演唱藝術論壇”合影
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楊學進教授在研討會的發(fā)言中講道:“朱逢博先生不僅是我國泰斗級的聲樂演唱大師,在退出舞臺后,她也一直關心著年輕一代演員的成長,辛勤培育著青年演員。如今,上海輕音樂團的‘每月一星’的演唱,年過八旬的朱逢博先生依然都會到場,并給予青年新秀們指導和點評。朱先生的演唱藝術是我們應該去研究、學習的,這些作品在繼承方面的研究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彼€指出,在當今的音樂院校中,可以借鑒英國對于莎士比亞戲劇研究的經驗和體系建立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加強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國經典文藝作品的研究。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師范大學聲樂系主任周進華教授在發(fā)言中,則從聲樂演唱方面對朱逢博先生的歌唱藝術做出總結,并列舉了鮮活的例子講述了朱先生對于后輩們的提攜和關愛。
在研討會的最后,李巍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說道,朱逢博先生豐富而卓有成就的藝術人生,不僅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文化提供了空間,也為中國聲樂教育與中國輕樂團的建設等做出了卓越貢獻??梢哉f,作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她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聲樂藝術的變遷與發(fā)展。更可貴的是,她身體力行、親身實踐,尤其在探索我國聲樂藝術的中西結合方面開拓思路、敢為人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聲樂表演與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是我國成就斐然的一代藝術家的杰出代表。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贈與朱逢博入學時的學籍卡復刻版
在此次聲樂高峰論壇中,朱逢博先生回到母校同濟大學,舉辦了新專輯《相逢是緣 博愛如歌—朱逢博經典歌曲全輯》的捐贈儀式。這是朱先生作為著名校友在母校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之際獻上的一份厚禮,表達了她對母校的愛。在本次發(fā)行的新專輯中,除選擇了她諸多代表作的最佳錄音版本編輯成輯外,還包含一首從未發(fā)行過的歌曲—《游子吉他》。
年過八旬的朱先生在捐贈儀式上說:“我對我生活的國家和人民非常熱愛,我是用我全部的心靈,全部的愛來謳歌黨,謳歌祖國和人民,謳歌我們偉大的事業(yè),我永遠熱愛黨?!?/p>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教授出席了專輯捐贈儀式,并發(fā)表講話。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馬錦明主持儀式。方守恩書記談道,都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作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走出的歌唱家,科學與藝術跨學科的結合在朱逢博先生身上完美地體現了出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同濟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應當以“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目標。此次,學校舉辦朱逢博先生演唱藝術論壇與經典作品音樂會,對于同濟大學在立德樹人、人才培養(yǎng),以及對同濟大學藝術學科的建設及發(fā)展上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在捐贈儀式上,方守恩書記還贈與朱逢博先生當年入學時學籍卡的復刻版,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的教師賈瑞云作為朱先生大學同學的代表,送上了班級紀念冊,在校學生代表向朱先生獻上了一幅畫有先生在同濟大學讀書時所在的“文遠樓”的畫作。
“朱逢博經典作品音樂會”作為論壇的第三部分,上演于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音樂會由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教授主持,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屠巴海執(zhí)棒,上海輕音樂團伴奏。當晚,李巍教授、楊學進教授與筆者,以及學院聲樂專業(yè)的學生賈童謠、溫凱藍、秦路等共同為觀眾深情演唱了朱逢博先生的代表作《北風吹》《請茶歌》《橄欖樹》《美麗的心靈》《那就是我》《平原,我的心》等近二十首經典曲目。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同濟大學國際文化與交流學院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阿力努爾也參與到演出中,他用純正的中文與聲樂專業(yè)的李彥峰同學共同演繹了膾炙人口的紅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引起場內的陣陣歡呼。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也對整場音樂會做了錄制及播放。
在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傳播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之際,舉辦這樣一場盛大的朱逢博先生的演唱藝術高峰論壇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所謂飲水思源,正是因為有像朱逢博先生這樣的前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奮斗,才會迎來當下我國聲樂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朱先生對藝術不忘初心,孜孜求索、勇于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是無限的,值得后輩們永遠學習。此次聲樂高峰論壇的舉辦也為我國高校聲樂專業(yè)的教學打開思路,我們該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經典劇目,如何培養(yǎng)唱好中國歌、唱好中國歌劇的歌唱家等都值得我們深思。